小班幼儿如何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迈向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孩子刚从家庭这个小社会走出来,开始步入群体学习、交往的生活环境,是一种转折,这种转折是人生的第一次迈步,标志着孩子的成长。幼儿园与家庭有较大的环境差异,孩子周围的人员、生活的节奏、面对的要求都发生极大的改变,面对入园适应,孩子、家长都心怀忐忑。
1.这是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孩子真实的世界。
“我要妈妈,我要阿婆!”—宝贝们依恋亲近的人
从出生开始,孩子们就与父母在一起,他们将父母和抚养自己的亲近的人当做自己的一部分。离开家庭上幼儿园,孩子犹如手脚分离,他们惊慌失措、失魂落魄。如果最初入园接待自己的是王老师,孩子一天都会依恋她。如果有谁在此时抱抱孩子,孩子回家一定说这个老师好。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身体接触(拥抱、抚摸),凡是有过身体接触的老师,她就“喜欢我”,反之就“不喜欢我”。所以,入园最初的阶段,是孩子最粘人的阶段。有些家长接孩子时看见孩子紧抱自己的可怜的模样,误以为送孩子入园是摧残了孩子,那就是误解了。
“我不要去幼儿园”—宝贝们的情绪外显
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情绪易外露,易受他人的情绪影响,他们对教师和成人有较强的情感依恋,愿意和喜欢的成人亲近。当他们受到挫折或愿望无法满足时,就会采用外显的情绪反应出来,如哭闹、抓挠等,有些孩子在发泄的过程中,会呕吐、间隙性呼吸阻塞,家长就万分心疼,妥协投降。孩子初入园亦是如此,将孩子送进幼儿园好比一场战争,抱着妈妈的脖子、拽着爸爸的衣领、赖在车子里不肯下车的比比皆是。有些家长心疼孩子,不能坚持入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反而让入园适应期拉长。为了让适应期尽快度过,您一定要坚持送孩子入园哦!
“我的!是我的!”—宝贝们处于自我中心的状态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了“我”的概念,他们会对周围的人、事、物做出自己的理解判断,同时也将这种判断移植在他人的意识中。如果他认为这个汽车很好玩,也会认为爷爷同样喜欢这个汽车,如果他心中想着什么,也会认为别人和他想的一样。在人多的场合,他会捍卫自己的领地、自己的玩具,绝不允许他人侵犯。所以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出门,千万不要让孩子主动让出手中的玩具。他不仅会说出“我”的需求,还需别人完全服从自己的愿望。所以小班初期,如果“我”的要求不能满足,孩子就会大发脾气,哭、闹、挠人、咬人、抢夺的场景会经常出现。
“我也要玩那个!”—宝贝们喜欢重复和模仿
小班孩子对喜欢的游戏、活动百玩不厌,一个故事重复将近百遍,他们也会像第一次听一样表现出浓烈的兴趣。他们喜欢别人的东西,哪怕家里也有类似的玩具。他们总是喜欢和别人玩一样的玩具,所以争抢时有发生。他们以独立游戏和平行游戏的方式进行活动,合作行为较少,喜欢管闲事,爱告状。随着在幼儿园时间的推移,孩子们逐渐有了分享食物、玩具的愿望,如果您准备给这个年龄段的几个孩子送礼物,一定要准备一模一样的。如果为孩子外出准备分享的食物,也请准备小分量的,因为分享的交换会让他们吃到所有孩子的食物。当然,那些只分享别人的、不分享自己的孩子,会被别人归为不受欢迎的人,因为“我不喜欢他,我给他吃,他不给我吃”。
“我能,我会!”—宝贝们自理能力逐渐增强
随着身体的长高、力量的增强,孩子的大肌肉动作逐步协调,他们上楼梯从单脚并步改成双脚交替,奔跑的距离与时间也慢慢拉长。相对大肌肉而言,小肌肉的发育相对迟缓,所以孩子无法握笔、画精细的线条,更不能写字。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活动中,孩子开始尝试简单的自我服务的内容,如自己吃饭(虽然速度很慢、还会将饭菜洒满桌)、自己穿衣裤(他们经常将前后穿反、纽扣找错家)、自己洗手(因为喜欢玩水、通常孩子们洗手都会把袖子弄湿)、自己去厕所小便(尽管不会擦屁股)等,他们将此作为游戏乐此不疲。如果父母代替他完成了某个内容,孩子会重新来过,家长就苦恼:“我的上班时间就要到了,他还慢腾腾地做事,急死人了!”
“我想搭—不知道!”—宝贝们的思维存在于行动之中
小班阶段的孩子思维水平处具体形象阶段,他们对事物、现象的理解是通过直观的形象完成的,如爱妈妈和爱爸爸的差异就用半抱双臂和张开双臂来区分,脸长就是棍子脸,脸胖就是轮子脸。合适的比喻会让大人觉得童言稚趣,不恰当的比喻也会让大人很难堪。玩游戏时,他们缺乏耐心,常常玩一样再替换另一样,弄得家里满地的玩具。如果父母给孩子事先拟定游戏的目标(搭房子或者搭大桥),等你再去检查时,房子或大桥的影子也没有,孩子会告诉你“我刚才搭过了!”“还没有搭好呢!”因为他们喜欢先做再想,没有预定目标的习惯。年轻的父母就会焦虑:“我的孩子怎么不会玩呢!他怎么整天瞎玩呢!”
“妈妈,我告诉你--”宝贝们的简短表述的能力基本形成
到小班下学期,你就会发现孩子的小嘴歇不下来,“甜甜今天哭了,因为玉清说不想和她一起玩!”“我今天得了一朵红花,是吃饭快老师奖励给我的,我明天还想再得一朵。”孩子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事件,词汇量迅猛提升,会使用连接词,喜欢模仿有趣的发音。在语言描述时,还会依据自己的理解想象性描述。如在南京的中山陵、新街口各有一座孙中山的塑像,一可爱的宝宝晚上在经过新街口塑像时对妈妈说“孙中山爷爷白天要在中山陵上班,晚上要站在这里,多辛苦哦!”
2.给小班家长们的建议
根据孩子以上的年龄特点,建议家长们通过生活化、情境化的游戏,解决发展较弱的问题,促进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
喜欢打人怎么办?--社会交往的建议
小班孩子受语言表达的制约和外显情绪的影响,当与同伴发生冲突的时候,会用动作方式(打人、咬人)表达不满情绪。有些孩子试图用拉扯、拥抱等方式表达对同伴的喜欢,也会让对方误以为打人行为。为减少打人现象的发生,父母要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人际交往的策略,如当孩子遇到冲突时要先告诉别人自己的不高兴、不喜欢,还可以采取告诉老师的方式来解决;自己如果不小心碰到别人要真诚地道歉;需要别人手中的玩具时,会和对方商量“请给我玩一会儿,好吗?”当孩子用正确的交往策略解决冲突时,父母要肯定孩子的行为;当父母看到孩子有打人的动作时,要用话语或眼神严厉制止;如果孩子打人的行为已经发生,就要给予相应的惩罚(停止游戏、停止奖励、停止当天的电视节目、停止睡前故事等)。
对一些因害怕别人欺负不敢参加集体游戏的孩子,父母也要教给孩子相应的策略,如“如果有人打我,我就大声喊叫”、“不和我不喜欢人在一起玩”“如果别人不喜欢我,我就离开”。当然,对于胆小的孩子来说,帮助孩子选择年龄稍长的、温和型的同伴,更加适宜。
不愿说幼儿园的事怎么办?--语言表达的建议
刚入园的家长急于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但多数家长叹气: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很少主动说出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宝贝常以“记不得了”敷衍了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小班孩子的记忆为无意识记,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识记才慢慢赶上和超越无意识记。要让此年龄段的孩子记忆幼儿园发生的事并主动表达,还是要解决孩子有意识记的障碍。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能唤起孩子记忆的内容很多,孩子说不出,是因为储存的信息量太大,短时记忆的特点又让前客让后客,孩子自然记不住也不愿讲。想让孩子说,首先是让孩子有兴趣,如采用诱导的方式:“今天幼儿园的食谱是翡翠虾,好奇怪哎,翡翠虾是什么样子的啊?”孩子被这样的好奇心驱使,自然就接话了。大人还可继续“明天又是樱桃丸子,那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等于给孩子布置了明天有意识记的任务。父母切不能指责孩子“你什么都记不住,一点记性也没有”,这样不仅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又会让孩子自我解压“我笨,我什么都记不住”。在与孩子语言交流时,尽量用正常的语速讲述,不要使用重叠词(吃饭饭等);要善于用重音、顿音突出关键词;提醒孩子用认真听、复述、大声念等方法记住指令语言。为提高孩子有意识记的水平,父母可以和孩子玩记电话号码、讲游览趣闻等游戏,激发孩子愿意讲、主动讲的愿望。
不爱学习怎么办?--科学启蒙的建议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庭的期盼,家长力图把孩子培养成从小爱学习的聪明宝贝,家里买了一大堆书,每天给孩子拟定学习时间表,弄得孩子到学习时间就反抗、逃脱。殊不知小班的孩子学习方式就是游戏,游戏是儿童早期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孩子的主要活动。父母如果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一定对儿时“躲猫猫”弄坏了家具、“攻城门”撕破了衣服记忆深刻。
3、4岁的孩子活泼、好动、好模仿、喜欢称赞、喜欢成功,而游戏正好能满足孩子们的这些特点。孩子是在游戏中成长的,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如何使用肌肉和控制肌肉,他们发现世界是怎样的,自己又是怎样的,他们尝试生活的各个不同方面,在游戏中重现现实生活,以释放各种矛盾、复杂的情感。小班的孩子喜欢独自一个人游戏,他们会在其他孩子身边游戏,但并不参加他们的游戏,父母就会担心“我的宝宝是否不合群?”游戏中,孩子偶尔表现出来的一些偏好,如有的男孩愿意做“妈妈”、女孩愿意当“爸爸”,我们不能凭偶尔出现的这一偏好而断定孩子的性别角色认同有问题。在游戏中,孩子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当“爸爸”、“妈妈”、“警察”、“医生”,他们可以尽情地想象,并在想象中满足自己参加成人活动的愿望。
不会穿衣怎么办?--身体健康的建议
大部分宝贝自出生开始所有的事情都由大人包办,喂饭、穿衣、梳头、穿鞋、脱裤……上幼儿园了,这些需要宝贝自己完成,如果不会自己洗手、吃饭、穿脱衣裤等,将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小班阶段集体适应性的培养,自理能力就是其中之一。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会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和独立做事的好品质。这种自信、独立、不依赖他人的良好意志品质和个性品质,会帮助孩子长大后很快适应社会和周围环境。
帮助孩子练习穿脱衣裤时,可以把一些技巧编成儿歌,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有些孩子没有穿脱衣裤的愿望,可以采用家庭穿衣比赛的方式;有些孩子不愿穿脱衣裤是因为太麻烦,家长可以先让孩子练习宽大、易穿脱的衣服,还可以采用先学习穿脱裤子、再学习穿脱衣服的方式。总之,自我服务能力是一个反复练习、不断提高的过程,良好的行为得到不断的强化,就会形成自觉的习惯。
画的乱七八糟怎么办?--艺术陶冶的建议
刚入园的孩子,给他一张纸,满心欢喜地期盼有规整的画面,得到的却是圈圈、线段、像蝌蚪般的小人、黑色的太阳,在涂鸦纸张的同时,家里的桌面、墙面、甚至家具上,都成为孩子作画的战场。爸爸妈妈试图从孩子的涂鸦中辨认出某种符合自己想象的东西,每每因失望变得不耐烦。父母惊愕:“我的宝宝太夸张了吧?他咋不能规规矩矩的画画呢?他怎么那么不耐烦呢?”其实小班阶段的孩子大多以涂鸦的方式表现画面,涂鸦展示了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对经验的看法和对生命价值的态度,是孩子宣泄情绪、表达情感的健康重要方式,也让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得到了平衡发展。这个阶段的孩子不需要成人示范如何画,他们需要的是借助涂鸦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看法。
小班下学期,孩子逐渐从涂鸦上升到绘画,这个阶段孩子需要作画的表现对象,需要解决画什么、怎么画?这两个问题都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画什么?孩子想画什么就可以画什么。怎么画?就要借助有画面的图书来辅助,如和孩子一起看图画书,引导孩子观察画面中角色、动作、表情、情节等,这样的有意识记可以帮助孩子积累观察经验,为表现画面提供素材。父母切记:不要给孩子范例,也不要教孩子先画什么后画什么,只要提供作画材料,激发作画兴趣,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如何表现的问题待到中大班再解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