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四川重庆地名有巴字(巴的由来和语别)
原创 牛汝辰
1月30日晚19:00点,《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第二期开播。有一个问答题,问“巴”是什么意思,选手回答:“盐”。我估计选手可能想到了“盐巴”的缘故。地名大会设定的正确答案是:虫、蛇。“巴”到底是什么虫、蛇?跟什么需要有关?笔者试叙述如下,恳请方家指正。
古代的巴地,是一个泛指的地名,一般概念上把四川东部称巴。甲骨卜辞中有“巴方”“虎方”,系指汉水中游的巴人族群。《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其地,东至鱼腹,西至僰(Bó)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果真如此,“巴”是广袤数千里的大国了。
以华夏历史而论,夏有万国,殷有三千,周有八百。到战国时期才出现方千里、方三千里的大国,僻处华夏西陲山区的古代四川,是不可能有如此统一大国的。何况还不包括江汉流域的姬姓之巴、彭人;丹、淅间的孟涂之巴和清江流域的廪君之巴以及云梦泽国的夏羿屠巴蛇之巴。
按常璩叙说的巴地氏族或民族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其实,这些相近又相异的民(氏)族,就是相对独立的邦(方)国或部落势力集团。后世以民族发式、服式、葬俗、居住等特征异同,通称为“百濮”或西南夷。因此,有学者指出:“先秦时期的巴地,既不曾有过一个统一的巴国,也没有一个同一的巴族,甚至找不到一个被命名为‘巴’的民族,在这里长期存在着多个分散的部落(氏族或方邦)国家”。
周封姬姓之巴。《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但《尚书·牧誓》却记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参加牧野之战宣誓的没有明确列有巴人,但所列八属却多是在巴地。蔡沈注释是:“羌在西,蜀、髳、微在巴蜀。卢、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汉之南。武王伐纣,不期会者八百国。今誓师独称八国者,盖八国近周西都。素所服役,乃受约束以战者。”如上文所言友邦冢君,则泛指诸侯而誓者也。
近代考古发现,汉水中上游出土的殷周时期青铜器物,有明显的蜀、巴文化特征。如以城固青铜器群为代表的蜀文化;宝鸡市茹家庄、竹园沟等地出土的(国器物与蜀文化渊源深厚。可以佐证汉水上游一部当时是蜀的势力范围。
《巴志》云:“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周武王封姬姓宗族于汉水中游,管控剽悍的彭人族群。一是因彭人的战功,二是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因为这里夏商时曾被称作虎方或巴方。周初封姬姓宗族于“巴”,其王称“巴子”,与其他“汉阳诸姬”一样是护卫周王朝的南部屏障。
《左传·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周大夫詹桓伯云:“自武王克商以来,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即是例证。周封巴子国于公元前632年,在晋文公联合秦、齐、宋诸国攻楚的“城濮之战”中被捎带灭掉。亡国的标志是解除王权,杀戮不是目的。
之后,数百年间仍有“巴人、巴师、巴国”的记事。巴为古国名。《左传·昭公九年》:“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商至战国时,巴领有四川东南部一带,都城在今重庆市北。
关于“巴”的语意语别,《说文》:“巴,虫也,或曰食象蛇。”《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楚辞·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反映了蛇部落与象部落的生死搏斗。从峨眉县符溪出土铜予所铸“双鬟裸体巴人跳摆手舞”图符看来,巴人应是自称“毕兹卡”(pi35tsi55kha21)的土家族先民。巴为古羌语,意为食象蛇。
作为传播知识兼娱乐节目的《中国地名大会》,不可能详细叙述几千年前的丰富的地名背后的历史背景知识,只能点到为止。笔者冒昧铺陈,恳请方家赐教。
敬请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