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苗对郑恺电影评价(巩俐郑恺都难爆)
中国体育题材电影自巩俐主演的《夺冠》准备在2020年春节档上映之时,就有着要崛起的势头。
然而,直到郑恺的《超越》上映,体育片还是未能打开市场。
为什么这部宣传卖力的电影,只拿了1亿票房就铩羽而归呢?
①观影感差?剪辑来道歉?
先不谈剧情,先来聊聊观影的最大感受--“累”。
这种累并不是我们看大片时由于深刻思考而感到的“累”,而是实打实地“我看累了”,因为,后半段的镜头剪辑是真的乱了。
影片的前半段:昔日的冠军郝超越被生活所迫,在老家卖起了假鞋,而他的师弟吴添翼在拿冠军后,先天ADD发作,(也就是无法集中精力),面临着退役或服药被禁赛的两难抉择。
影片的高潮在后半段,郝超越鞋店倒闭,与妻子离婚,而吴添翼服药被媒体拍到,一时间流言四起。
影片最戳人的地方在哪里?很多时候是过去的回忆。(隔壁的《阳光姐妹淘》亦是如此)
所以影片开始回忆起郝超越的巅峰夺冠,吴添翼的训练阶段,也就是在这里,剪辑师傅开始混乱了,观众也在镜头切换中乱了。
影片里,前一秒的画面是中年郝超越挺着啤酒肚颓废地在大街上走着,下一秒的画面就是年轻时的郝超越远赴美国训练,前后画面的衔接性很生硬,不禁让人出戏。
我在看这些画面时,真不知道是剪辑师一时激动把人物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片段剪乱了,还是导演过于急切地想要展现人生变化而而呈现出如此分散的镜头。
郝超越和吴添翼本来应该在一条正常清晰的时间线上从训练到追梦再到沉沦,但镜头让他们在追梦和沉沦中随意穿梭,以至于一会是年轻时追梦的热血,转眼又成了中年危机的消沉。
似乎没有主线将他们“丝滑”地串联在一起,镜头的连接不符合观众的思维逻辑。
一些优质影片会把人物不同阶段的场景切换地很清晰,回忆与现实相呼应,这是很容易打动人和是影片出彩的地方。
但不得不说,《超越》切换镜头这方面,有些过于随意了,或者,技巧还不够成熟。
②剧情肤浅?台词烂梗?编剧要背锅?
郝超越和吴添翼,一个被生活磨去了棱角,一个被疾病困扰无法坚守热爱,蛮不错的设定。
更何况,师哥曾是师弟的偶像,还一起练习一起约定在奥运夺冠,这样的兄弟情其实很有卖点。
但很遗憾,人物张力不够,从纠葛到救赎的人物关系的发展有些仓促。
郑恺为影片增肥40斤,的确是为影片带来了油腻。
郝超越因为害怕被后辈超过就草草退役,后来开店不顺,道德绑架吴添翼给自己的假鞋代言,愤怒地将儿子运动会的跑步金牌扔到地上,对自己的侄女恶语相对,暗讽妻子失望是因为缺钱...
本想看到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退役运动员,编剧却成功呈现了一个陷入自我痛苦却不断伤害别人,占尽朋友小便宜,自大无能的形象。
有人说这是贴近生活,但我更觉得这是将人物形象落入俗套的肤浅刻画。
这样油腻而消极的主角,观众如何与之共情?
正如片中李晨饰演的牛铁驹所说:“我曾经拼命举起的每一个重量,都能让我回味一辈子,那是因为,我真的喜欢它”。
这才应该是更重要的。郝超越的人物刻画里,多了一份俗套,少了运动员的那份血性与赤诚。
吴添翼的人物刻画也欠缺深度,因患有ADD而无法集中精力遇到职业痛点,却大篇幅再讲他不管公司不顾经纪人一意孤行的解约退役。
相比于年轻时那个朝气热血的吴添翼,成熟后的他反倒是胆怯退缩,不负责任。
这不禁引发槽点,吴添翼更像是患有心理疾病的大男孩。
除了人物刻画肤浅,《超越》的另一个饱受诟病的槽点就是台词的敷衍。
牛铁驹那句话,真的算得上是影片最佳。
除此之外,吴添翼问郝超越“终点之后是什么”,他从影片开始问到最后,观众也等了整部影片,但直到结尾,没有任何一句台词回答过,总让人觉得影片完整度不高,主旨不凸显。
相反,在郝超越的人物海报上,提到了过往的努力是重生的勋章,所以我想,终点之后是另一个起点,是重生。
甚至影片高潮部分的关键台词是“人们只会记得第一名”,然后就是世界第一第二高峰的老梗。
以及影片结尾烟花绽放下奔跑的郝超越突兀地说出“吴添翼,跑起来”,剧情渲染力度的不足让这句本该热血沸腾的话显得平平无奇。
除此之外,并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优质台词。
两位主演都是国家二级运动员,剧组也请来了真正的运动员苏炳添指导,导演和编剧却并没有真实的还原运动员精神的内核,也没能走进观众的心。
他们陷入了“自我感动”“自我陶醉”,所以他们没考虑这种“强行灌鸡汤”的行为并无法引起观众共鸣。
立意没找好,即使是自带励志感的体育题材,却没能让观众看到运动员为梦想奋力拼搏的坚韧勇敢,更没有深挖运动员在瓶颈期的痛苦挣扎以及举国体制对退役运动员的潜在伤害。
③万众期待,当真满是槽点?
那么这部万众期待,宣传卖力的影片,真的全是槽点吗?
当然不是。
猫眼对《超越》的影片分析中显示,四线城市的观影人群高达50.9%,是一线城市7.2%占比的七倍,这种现象通常说明影片的一个属性--喜剧属性。
这也印证了一些网友评论这部影片是“披着体育马甲的喜剧片”。
李晨饰演的牛铁驹几乎承包了整部影片中的笑点,追求师姐更是笑料不断,不得不说虽然是配角,但李晨这次的演技很恰到好处。
喜剧效果没有那么刻意,反而很自然。
甚至在我看来,李晨饰演的牛铁驹是影片中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物。他老实真诚,仗义痴情,而且赤诚地热爱举重。他比郝超越积极踏实,比吴添翼成熟坚强。
第二,任何事物不能一概而论,即使我认为主角的刻画不尽如人意,但是也有几个点触到了我,点到了主题---“借体育讲人生”。
总觉得整体上对于郝超越的中年形象刻画的泛大众化,甚至带有消极色彩,但影片中吴添翼签约完代言,郝超越的事业迎来转机时,他跟好多土老板签约挣钱,把自己的金牌像个普通礼品一样送给这些土老板时,我瞬间泪目。
因为想起来他年轻时,这些金牌被放到精致的盒子里,他每天还要小心翼翼地擦拭,不让别人触摸。
这种曾获无数荣誉,却在回归生活中遭遇现实打击的痛苦落差感,郑恺演绎地很好。
这个情节清晰地对比了过去与现在的变化,将人到中年被生活所迫的那种无奈展现的淋漓尽致,甚至升华出了“梦想与现实”的主题:过去的骄傲风光是梦想,如今的低头妥协是现实。
这一个细节,在我看来,胜过了无数其他俗套的镜头,因为它真正引发了观众们的共鸣,对中年危机的深刻讨论,在现实面前舍弃骄傲的消沉。
第二个镜头,跟昔日的偶像好友分道扬镳,被媒体拍到服药被禁赛,吴添翼崩溃地瘫坐在马路上,经纪人缓缓地掏出药给他,安慰着他抱着他。
之所以被这个镜头触动,是因为它展现了体育运动员处于瓶颈期的痛点。
我们往往只看到了体育运动员们拿金牌时的光鲜亮丽,却鲜少能看到他们被身体疾病被新闻舆论逼到绝望的痛苦。
对于梦想那份不服输的勇气总难以抗衡疾病和舆论的压力。体育生涯的瓶颈期,是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的。
吴添翼的痛苦与崩溃,我相信几乎所有的体育特长生,运动员们都经历过。所以这个情节能成功地引起体育生们的共鸣。
第三,宣传期间,电影就打着“借体育讲人生”的Slogan,而这部电影表达的主题也值得我们去延伸思考。
影片中提到郝超越是吴添翼的偶像,但却没有很好地处理这段人物关系。因为看到偶像的消沉,吴添翼更感绝望,这背后应该亮出的是对于“榜样的力量”的主题。
这是对榜样的诠释:孤身的你行驶在夜间的汪洋之上,远处闪烁的灯塔是你前行的唯一方向,于是你用尽一切力气向光划去。而当榜样郝超越沉沦时,吴添翼的灯塔熄灭,也是汪洋中的他失去方向,一切努力只成徒劳。
影片没有点出榜样与追随者的救赎,但这一点值得我们去思考:
向着优秀的榜样前行,总有一天,你也会如他一般,光芒万丈。
牛铁驹的那句“我曾经拼命举起的每一个重量,都能让我回味一辈子,那是因为,我真的喜欢它”更是点明热爱的力量。
并不是只有实现梦想才值得被尊敬,那些为了梦想拼尽全力的人,纵使与梦想相隔甚远,但他们仍熠熠生辉。
因为,梦想存在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拿来实现的,而是它就在远远的地方,一直提醒我们可以去努力,可以去变成更好的人。
抛开剧情和槽点,还是有几句话想要跟大家说。即使这部影片很多优秀的点没有被深挖,但我希望大家可以将这部电影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放在心底。
影片快结束时,郝超越妻子对颓废的他说,“我们都希望你能再次跑起来”。而你也是。世界灿烂盛大,你总会发光。
如果你正经历低谷,如果你不敢正视过去的失败而陷入绝望与沉沦,我希望,你可以像郝超越一样勇敢地站起来,肆意奔跑在绚烂烟火下。
借体育讲人生,人人都是郝超越。我们都曾向现实妥协,但希望你们也能拥有他的魄力与勇气,重新高举梦想,永远热烈,永远赤诚!
经历过生活洗礼的人才会懂站起来重新出发有多难,人生的跑道没有终点,愿我们都能如同郝超越最后的呐喊:“跑起来!不要停!”
著名的编剧教练罗伯特·麦基谈论过电影的魅力:“在电影中,首先,我们会发现一个不曾了解的世界;其次,我们会重新发现我们自己”。
平心而论,我并不想犀利地批判这部电影,因为我认为《超越》其实完成了作为电影的这两点魅力。
他的确让我们对体育生的不易有了了解。就像新闻说有位体育特长生为自己的钉鞋也买了一张电影票,因为这双鞋是他体育梦的见证。
而且,细细思索,我们也能在这部电影中获取力量,比如现实与梦想,比如榜样与热爱。
在结尾,我想说一句,制作团队是很有诚意的,这部电影是可看的,只是不要抱着过多的期待去看。
结尾郝超越并没有去当教练,而是在烟花下奔跑,是鼓励吴添翼,也是祭奠自己青春不再的奥运梦。
祖国的体育题材电影还未能摆脱俗套,《超越》也是在贩卖情怀的题材里力争着一丝新意。
中国体育题材电影的前路,任重道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