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年末总人口数(新城市志常住人口2000万)
澎湃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成都正在把这句城市宣传语变成现实,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成都市年末总人口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成都市年末总人口数
澎湃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成都正在把这句城市宣传语变成现实。
日前公布的七普数据显示,成都市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大关,达到2093.8万人。
从总量上看,成都成为继重庆(3205万)、上海(2487万)、北京(2189万)之后,我国第四个人口超2000万的城市。
而且,考虑到重庆、上海、北京都是直辖市,而成都作为副省级城市,这个2000万 的含金量,更不容小觑。
从增量上看,与2010年六普数据相比,成都十年人口增长约581.9万人,增量仅次于深圳、广州。
中国人口“第四城”
有说法称,成都正式晋升中国人口“第四城”,这其实不够准确。因为早在六普时,成都人口就已经位列全国城市第四,这一次是卫冕成功。不同的是,总人口突破了2000万。
抛开人口维度,“第四城”之于成都,其实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定位。2000年时,《新周刊》就把成都评为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第四城”。
这个称谓当然也面临争议,但成都的确在诸多指标上展现出了中国“第四城”的气质和实力。
比如,作为全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的成都双流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数年位居全国第四。特别是去年,仅次于广州白云机场,位居全国第二,还跻身全球最繁忙十大机场。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下个月按期通航后,成都将成为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个拥有双4F级(最高级)机场的城市。
比如,截至2020年底,成都地铁通车里程达到518公里,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也是全国第四。
成都的领馆数量,仅次于上海、广州,居全国第三。
再比如,去年成都汽车保有量达546万辆,仅次于北京,位列全国第二,高出上海100万辆以上。
可以说,在诸多方面,都能够看出成都的“大城”气概和雄心。
2017年公示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草案提出,至2035年,成都市域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按照服务人口2760万人配置市政公共服务设施。2019年,有媒体报道,成都的实际管理人口已达2100万。
不难看出,成都其实早就在为2000万人口做准备。或者说,这座城市的发展,就是奔着2000万以上的人口去的。
经济学普遍认为,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人口规模是城市竞争力的有力体现。因此,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对成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网红城市”的另一面
那么,成都“凭啥子”吸引人?
说到人口吸引力,人们很容易想到深圳,认为它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其实成都也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移民城市”。
比如,改革开放前的三线建设时期,成都就吸引了全国一大批科研人员及家属落户;再往前推,作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成都也迎来了全国各地的涌入人口;再往前,还有清朝初年开始的湖广填四川……可以说,成都从来就自带“移民城市”的基因。所以出现了一种说法:成都方言如此统一,与移民文化所形成的“新语言”有关。
理解了成都的“移民城市”基因,就不难理解今天成都的人口吸引力。这首先表现在城市的包容和开放上。在成都生活过的人,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这座城市不排外。
其次,是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上的精进。
作为一座内陆城市,成都的产业布局,其实并不保守。过去十年的人口爆发期,恰好是成都产业升级的关键期。比如,电子信息产业早就是成都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英特尔、富士康、戴尔、联想到京东方,成都一直是“IT西进”的引领者。
在眼下如火如荼的新经济方面,目前的成都虽然缺乏有足够实力的本土企业,但依然是内陆绝对的互联网重镇。比如,国民级游戏王者荣耀就诞生在这座城市。
在产业方面,无论是汽车、IT、互联网新经济,成都在过去十年都成功抓住了产业升级和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也刷新了外界对于内陆城市的想象力。这一点也自然转化为吸引人口的硬实力。
要指出的是,在不少的城市形象传播中,成都似乎都是以“网红城市”示人,突出的是烟火气、休闲气息。这当然是成都重要的软实力,但很容易让人忽视成都在产业上的努力。
以致于一些企业家一度对成都存在误解。时任成都市长罗强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就讲过一个故事:马化腾曾说成都这个地方就是“少不入川”,人到了以后可能就是打麻将,根本出不了东西。直到王者荣耀从成都研发出来后,他才改变了对成都的看法……
当然,成都的宜居一面,确实是吸引人口的一个独特砝码。比如,国家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定位之一,就是“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关于成都的宜居和生活气息,网上有着各种本地人、外地游客的描述,这里就不赘述了。有必要特别说的是,成都的生活成本。
成都的“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进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并明确了要打造“中国最具生活成本竞争力”的超大城市,其中一项重要表述是——保持房价收入比在全国主要城市中的较低水平。这对于吸引人口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虽然过去几年,成都房价也经历了明显的上涨周期,但在全国同等能级城市中,确实还是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强省会的机遇与挑战
如果说产业的升级是靠后天努力,那么,成都的特殊区位条件这一先天因素,则是它具备强劲人口吸引力的关键。
作为中国战略“大后方”,成都历来就是大西南的中心城市和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在周边多个省份都具有较强的认同度。加上,自古“天府之国”的美誉,以及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让成都对外具有包容性,在大西南内部则又具有相当的向心力。
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成都区别于其他“强省会”城市的一个相对特殊的因素。
成都人口的增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省内人口向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的集中,这在全国已是普遍趋势。过去十年,四川人口增量为300多万,而成都远超过这一数值,说明它对省内人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当然,这也与交通的改善有关。比如高铁拉近了成都与其他地级市的距离。过去十年,也是四川高铁突飞猛进的十年,自然推动了人口向省城的集中。同时,四川是总人口超过8000万的人口大省,这也为成都人口的增长提供了一个强力后盾。
二是回流人口。目前四川仍属于人口净流出省份。而相当一部分回流人口,流向了成都。
最后,就是近几年以“抢人大战”为标志,政策对于全国人口的吸引。一个有象征意义的细节是,与“北漂”等说法相对,如今“蓉漂”也成为一个高频词汇。七普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四川跨省流入人口259万,这里面就有不少属于“蓉漂”。
不只是想方设法吸引人,在解决“人来后怎么办”的问题上,成都和上海、广州等城市一样,也在提早谋划。
作为罕有的2000年来“城名未改、城址未变”的城市,成都的城市格局历来为“两山夹一城”。但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由此带来的发展局限性包括“大城市病”也日益显现。
为此,2017年,成都正式提出“东进战略”,向东跨过龙泉山,打造“一山连两翼”的新格局。到2035年,成都东部新城的规划总人口将达到385万人。这既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为继续“引流”打造了新的场景。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句中国古训,充分说明了人口增势对于城市发展走向的象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说,成都过去十年在人口方面所展现的成就,是这座内陆城市不断突破自身限制的有力证明。
着眼未来,无论是从规划,还是从人口向中心城市进一步集中的大趋势看,成都的人口增长仍有一定的空间。
当然,跻身2000万人口城市俱乐部,对城市是机遇,也不可避免带来挑战。
比如,尽管在不少指标上,成都都在直追一线城市,但它作为中西部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仍未改变。作为8000万人口大省的省会,如何更好体现对省内其他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考验成都的责任和担当。
城市公共服务提供能力的提升,能不能与人口的增长速度匹配,城市治理能力能不能满足更高的期待,也关乎成都真正的城市品质和未来对人口的吸引力。
责任编辑:甘琼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