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迁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一个豳字)

大迁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一个豳字)(1)

周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后稷。《史记·周本纪》说:“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说明后稷所处的时代纵跨尧、舜、禹,前后差不多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古史传说时代的人物寿命动辄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这很可能是一个领袖部落的统治时间,而不是指一个人。而像后稷这样纵跨三个时代的人物,显而易见也不应是一个人。

最初的后稷,或者说最为著名的后稷应该是舜时代的弃,而后稷的称谓可以理解为当时的农官。“稷”在这里是庄稼的总称,也是一种关于农神的祭祀名称,金文中的字形是把“禾”字旁换作“示”字旁,表示与祭祀有关。而“后”字与“司”字同源,都是一把倒立的“匕”,也就是分餐的大勺子,再加一个“口”字,表示享祭时有权力分饭。倒立的“匕”和下面的“口”字左右方向开始并不固定,后来逐渐用不同的两个字把方向固定下来,向左为“司”,向右为“后”。主持分饭这件事就是“司”,主持分饭这个人就是“后”。由此一来,我们就知道,所谓“后稷”,就是主持农业生产以及农神祭祀的职位。周人的祖先在尧舜禹时代,一直世袭担任这个职位。

但这种情况在夏启之后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太康失国时期,由于朝纲混乱,管理农业和农神祭祀的职位被废除了。作为后稷的继承者不窋失去了职位,只好带着族人离开了统治的核心地区,向西北来到了戎狄杂处地区,大约在今天的甘肃东部的庆阳一带,称作北豳。

为什么叫“北豳”?这与先周人下一次大规模迁徙有关。不窋之孙公刘后来为了躲避戎狄的侵扰,率领族人南下,最后在泾河之北安顿下来,把这个地方称作“豳”。因为这里称作“豳”,所以更加靠北的原居住地就称作“北豳”了。居住于豳地的后稷的后人于是就称作豳人。

《诗经·大雅》中有一首长诗叫作《公刘》,记载了这次大规模的迁徙。诗中说,公刘在这里做了非常详细的考察,最后认为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所以最终选择了这里作为落脚点。这也被后世当作历史上考察风水的最早案例。那么这片土地好在哪里呢?诗中说:“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原来这里非常适合种庄稼。后稷的后人,一直是继承祖业,以种田为生的,所以,土地适合不适合耕种是最重要的选择条件。

大迁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一个豳字)(2)

既然公刘的部族是一个农业部族,那么,为什么把居住地称作豳呢?

我们来看这个“豳”字,根据现在的字形,一般认为这个“豳”字是“山”字中间夹了两个“豕”字,但从甲骨文和金文等早期的“山”字看,三个山头相连,没有装下两个“豕”字的空间,所以“豳”中的“山”最初表达的应该是分割的空间,也就是栅栏的象形。那么,“豳”的最初含义就是猪圈中养着猪。字形中的两头猪表达的是猪多的含义,所以,“豳”字代表的是规模化养猪。

而养猪与农业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农业的发达,就没有规模化养猪的可能性。因为猪与农业的关系,“豳”字成为农业部族的标签。

从公刘算起,豳人在豳地安居乐业差不多有十代,但到了古公亶父,因为受到戎狄的侵扰,古公亶父不得不离开故土,率族继续南下,越过漆水、沮水,来到了岐山脚下,结果他在这里惊喜地发现了一大片一望无际的原野。这是一片最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土地,因此他把这里称作周原,而豳人从此称作周人。

这次大迁徙也被记载到《诗经·大雅》中,诗的题目叫作《绵》。诗中说:“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迺疆迺理,迺宣迺亩”。前者是说周原土地肥沃,抓起一把土来尝尝,恨不能都是甜的;后者是说,大片大片的农田可以划分阡陌沟渠,由此周代实行井田制成为可能。

诗中还有一段叙述,前面说“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后面又说“筑室于兹”,“俾立室家”。“陶复陶穴”有不同的解读。因为“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描述的是“筑室于兹”“俾立室家”之前的状态,所以,说的应该是周人之前在豳居住的情况,而在相当于古豳地理位置的甘肃庆阳,至今还流行窑洞式民居,据说有的窑洞规模庞大,有几百年的历史。“陶复陶穴”的“陶”字右边的“匋”是陶器的“陶”的本字,字形是一个人在用杵捣陶泥。因为陶泥需要挖,所以,“匋”也是“掏”的本字。而古“匋”字通“窑”,而“陶”字左边的“阝”字,是把甲骨文或金文的山丘形立起来,在这里可以代表山崖,所以,“陶复陶穴”的“陶”应该就是在土崖上挖窑洞的意思。“穴”就是窑洞,而“复”是多重窑室、结构复杂的窑洞,目前在庆阳古窑洞中还可以见到。

但从古公亶父率族来到周原以后,开始“筑室于兹”,“俾立室家”,从没有室家变成了有室家。而这个室家的概念应该指的是有顶有高墙体的地面建筑。

大迁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一个豳字)(3)

不过,周人在豳地的窑洞与三易描述的人类居处演变有所不同,这应该是当时周人对自然环境合理选择而造成的一个特例。新石器时代中后期,绝大多数部族已经来到平地,不再居住隧道式的洞穴,而是居住在平地挖掘的地穴式或者半地穴式建筑,考古发掘也印证这一点。随后人类居住的建筑越来越高,逐渐从半地穴上升为地面建筑,甚至是高台建筑。甲骨文和金文中,有两个字形可以佐证从半地穴房屋到地面建筑的演变过程,一个字形隶定为“入”,因为进地穴有一个向下进入的动作,《周易·需卦》上六爻爻辞有“入于穴”,就是进入到穴居房屋的意思,所以这个字是从旁边看地穴式房屋屋顶的样子;而另一个字是“庐”的本字,不仅有屋顶,而且有高高的墙体,只是后来这个字形被借去作为数字“六”使用,于是又造了一个形声字“盧(庐)”。

这个有顶有墙体的房屋即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

大迁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一个豳字)(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