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鲶是外来入侵物种(红尾鲶侵入珠江)
近日,长沙网发布的一则消息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长沙梅溪湖发现了一种长相怪异的鲶鱼,经专家鉴定是外来物种红尾鲶!这种鱼原本生活在亚马逊河、埃塞奎博河以及奥里诺科河流域,原产地包括厄瓜多尔、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国,是一种性情凶猛的大型淡水鲶鱼。
红尾鲶
据推测,梅溪湖的红尾鲶很有可能是当地的观赏鱼爱好者放生的,这种行为已经触碰到了生态保护的“红线”。在得知消息后,当地农业部门随即介入调查,在梅溪湖周边宣传栏处张贴了警示传单,今后会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打击非法放生行为。
梅溪湖
那么,怎样才算是科学的放生呢?原则上,放生应提前向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提前15天报备,包括放生的物种名称、数量、规格以及放生的地点、时间等等。要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外来物种、杂交种以及转基因种一律禁止放生,以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红尾鲶是一种怎样的生物?相比于革胡子鲶等外来物种,红尾鲶在国内的知名度要小很多,但其威胁程度却丝毫不亚于前者。作为亚马逊河流域的土著鱼种,成年后的红尾鲶最大能长到1.34米,体重可达44.2公斤,足以碾压国内绝大多数的本土淡水鱼,是江河湖泊中的顶级猎食者。
在国内,红尾鲶在水族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享有红尾猫、枕头鲶、招财猫、红尾鸭嘴等不同的称号。这种鲶鱼体型延长,头部宽而扁平,背部呈灰黑色,腹部则为雪白色,尾鳍是鲜艳的橘红色。在红尾鲶的吻部,上下共有6对白须,眼眶上半部分是白色,形成了“半圈白”,区分度很高。
亚马逊河两岸丛林茂密,水质浑浊,透明度低,当地的底栖鱼类大多视力不佳,红尾鲶也是如此。白天,红尾鲶几乎一动不动,隐匿在树根、黑穴以及水生植物的底部,到了晚上才出来觅食。在捕猎时,红尾鲶作为肉食者的本性开始暴露,性情异常凶猛,食量巨大,活鱼和腐肉都在取食菜单上。
亚马逊河
随着体型不断增长,红尾鲶的捕猎范围会变宽、变广。从生态学角度来看,适应力强、生长快、食性杂等特性都是红尾鲶的优势,食物竞争力强,能够适应南方大部分天然水域。
红尾鲶一旦通过放生等途径扩散到了野外水域,就有可能会抢占本土鲶鱼(南方大口鲶、土鲶)的生态位,也可能会与之发生杂交,污染纯种基因(老虎红尾鲶就是红尾鲶的杂交种)。如果放生的数量较多,红尾鲶在局部水域建立野生种群的可行性会更高,自行繁殖后不断扩大,甚至引发局部的物种生存危机。
红尾鲶引入20多年,为什么在南方更加常见?其实,长沙梅溪湖发现红尾鲶并不是唯一的案例,2019年珠江流域也曾有人钓获过野生的红尾鲶,引发了不少钓友的热议。
据这名钓友反映,“怪鲶鱼”明显不是本土的大口鲶,其头部遍布黑褐色斑点,尾部橘红,背腹之间有一条清晰可见的分界线。关于这条鲶鱼的来源,大家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本土鲶鱼发生基因突变后形成的,有人认为是不知名的杂交品种。而从钓友提供的照片来看,这种鱼其实就是红尾鲶。
我国引入红尾鲶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08年前后,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还曾推广向农户推广过红尾鲶的养殖技术,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一物种最终并没能像罗非鱼、淡水白鲳一样被广大养殖户所接受,并不是当前的主流养殖品种。
不过在我国南方水域,红尾鲶的发现案例近两年呈增加趋势,而在北方,发现的次数却是少之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南方相比于北方更容易发现红尾鲶,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这和红尾鲶的生态习性密切相关。作为热带鱼种,红尾鲶适宜生活在23~40℃的水温中,最佳的生长温度为25~28℃。只要水体温度低于21℃,红尾鲶就可能会被冻伤,体表长出霉斑,死亡率大大升高。而在我国北方地区,水温常常跌破20℃,冬季水温长期在10℃以下。在这种情况下,野外的红尾鲶无法顺利越冬,根本没有繁殖的机会。
红尾鲶能在长江流域存活吗?长江是中国第一大长河,全长6397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累计发现了405种不同的鱼类,被誉为“水生生物的种质基因库”。长江流域的水环境和地形条件复杂,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气候类型多样,为多种外来鱼类提供了宜居生境。
截止2021年,长江流域已发现了20多种外来鱼类,其中就包括罗非鱼和红尾鲶。就在2019年5月,重庆市南川区的市民陈先生在凤嘴江边看到了一条红尾鲶,体长10多公分,重量0.5斤左右。
凤嘴江
凤嘴江属于乌江水系,而乌江又是长江的一条著名支流,因此凤嘴江也可划分为长江流域。那么,红尾鲶究竟能不能在长江中自然繁殖呢?
我们可以先拿罗非鱼做个比较。众所周知,罗非鱼也是典型的热带物种,长江流域的罗非鱼养殖业已经蔚然成风,长江中发现罗非鱼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现有研究表明,荷那龙罗非鱼的致死低温为9.5℃,莫桑比克罗非鱼为8℃,而人工培育出的尼罗罗非鱼则可降到7.4℃。有理由相信,经过反复的人工选育和杂交,罗非鱼适应低温的能力还能更强,将来有望可能会突破5℃,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育种过程。
相比之下,红尾鲶适应长江水温的可能性更低,威胁也要小很多。前面已经提到,水温低于20℃时红尾鲶的死亡率就会升高,而在每年2~4月份,长江口底层的最低水温仅有10~13℃,长江中游及上游的最低水温则在10℃以下,远远低于红尾鲶的低温下限。
长江口的水温变化
因此,要想考察红尾鲶在国内的适应范围,还要将纬度进一步降低,视线也就随之来到了华南的珠江流域。
珠江流域是“高危区”?擅自放生需警惕!珠江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稳定在14~22℃之间,最高气温可达42℃,最低气温为零下9℃。在珠江三角洲,水温长期维持在20℃以上,非常适合热带鱼类的生存和繁殖。
大家都知道,珠江流域是外来物种入侵的重灾区,这里水温适宜,是热带鱼类的天堂。据调查,麦瑞加拉鲮、食蚊鱼、罗非鱼、革胡子鲶等均已在珠江实现自然繁殖,局部地区已经泛滥成灾,大有失控之势。
同样,红尾鲶混入珠江流域的可能性也极高,种群规模尚不明确,急需进行摸底调查。鉴于红尾鲶的高入侵特性,华南地区应加强野外监管与科普宣传,提高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避免盲目放生的现象发生。
对于我们普通群众而言,见到有人放生外来物种,要及时制止,如果对方不听劝告,那么就应依法向上级反映、举报。
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如果个人将外来物种放归到野外,应由县级以上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管理,责令放生者限期捕回,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如果放生者超过规定期限无法捕回放生物种,则应由相关部门代为捕捉,所需费用均由放生者独自承担。
对于红尾鲶的放生现象,您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