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影评镜头分析(解读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
会员投稿,作者:水麥。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我很喜欢的韦斯安德森导演在2014年的一部优秀力作,沿袭了他一贯的画面美学风格,对称构图、色彩鲜艳、人物个性鲜明,叙事幽默又讽刺,视觉效果美的如同梦境的成人童话却饱含深意让人回味无穷。
本作还运用了一种特别的剧情结构方式——四重空间讲述,层层铺陈递进丰富精美的俄罗斯套娃;单线传接依次揭开的剧情悬念仿佛万花筒般斑斓,虚实交替、梦境与现实接力、严肃与荒诞共存;笑中带泪的故事,像吞下一颗甜蜜又苦涩的糖果。
该片在业界好评如潮,也得到了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与最佳艺术指导奖,实至名归。
[1]先来谈谈photographic。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摄影多是固定镜头,通过演员横向或纵向移动走位来塑造情节性;在演员朝镜头纵向移动时多数会使用手持或轨道跟镜头来保持与演员的距离,使得演员的面部表演细节能一直被观众清楚接收。
以及运用了许多单个人物半身近景或正面全身镜头,且对话几乎没有过肩都是框正面,犹如人物专访般的录像感觉;有一些用到了50mm或85mm的镜头在拍摄普通人物的对白,也有一些使用了18-24mm的广角镜头通过夸张形变将演员的表情极致放大辅助呈现。
有趣的是一些场景上还充分利用了前景遮挡物营造出一种特别的“画框”。
整部电影充满异域气息及怀旧风情。
色彩明艳的画面如同水彩明信片,流畅多元的摄影机运动带给观众新鲜丰富的视角,传奇的人物和荒诞的表演所营造的真实“梦幻感”,韦斯安德森在影坛的辨识度。
摄影机在电影中变得十分主观,极速摇移,动势强烈,每一个镜头的静动都配合跟随着演员的动静。
[2]然后我们再聊聊narrative。
故事紧凑,包含谋杀、越狱和其他反传统现实的现实元素。这个多人物四块结构层层叙述的故事里,安德森用了一种像讲述童话故事或一则趣谈一样的方式,通过幽默风趣的台词和无厘头事件,却剥茧出一个残酷无情的现实;模仿了一种古典中世纪的欧洲环境,运用嵌套式多视角切入同一条故事主线。
而最精妙的部分是时空交替,过去真实真相与多年后的讲述回忆交织穿插,三个时间空间点、三个当事人讲述,又能首尾呼应,升华主题。
网传该片的灵感来源于上世纪的两位喜剧巨匠刘别谦和比利怀尔德,尤其是前者的《你逃我也逃》与《街角的商店》;而我认为安德森用他自己强烈的个人叙事方式,将严肃现实题材表现得诙谐怪诞,已独树一帜,形成了他的电影作品特别的风格。
[3]其次来讲一下performing。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演员演出非常有趣味性,每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动过独特的肢体动作与代表特征十足的对白展示给观众;例如年轻的zero为了显得自己成熟有经验而每天用几毫笔给自己画上小胡子、专门调情老年富豪淑女的绅士经理古斯塔夫、雷厉风行有有着自己做人原则的变态冷血杀手等,还有一些个人风格十足的身体语言,比如安德森每一部电影里都相同的跑步姿势就非常逗趣,非常卡通化。
可能这种独具的表现风格是与导演个人特征有关,但说到表演自然脱离不开演员纯熟的演绎,主演之一饰酒店经理的拉尔夫·费因森也算是位老戏骨,其参演过的角色风格迥异,你很难想象到他是那个凶恶丑陋的佛地魔,在《布达佩斯》中他完全活现了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举止风雅、措词妥当且气质非凡的绅士,他凭借该片演出获得奥斯卡提名。
戏份很少的老贵妇情人则是由蒂尔达·斯文敦通过特效化妆后反串演出,本身是一个貌美年轻的女子却要把握老态龙钟的将死之人真是非常大的挑战,她最近上映的作品是大热的《奇异博士》;当然当年《雪国列车》里也着实吓了一跳。
而zero和阿加莎挑选的两位新人青年演员也十分出彩,一个木讷、一个俏皮,导演故意用了对比处理但又使得两者个性互补统一,托尼自成一派的傻愣肢体还让他得到了14年度美国最佳新人演员。这部片中连打酱油的小角色都是大明星可见导演的人格魅力。
[4]再来分析下audiovisual部分。
声音方面值得关注的是安德森特色的悦耳复古营造的神经兮兮的冷幽默,有一丝模拟舞台剧的夸张印象与幽默配乐,在死亡与暗杀这么严肃的情节中穿插,让人印象深刻;全片因为多为讲述回忆,故运用了大量的旁白,声音的层次区分得各自单独立体,整体组合后却又很饱满。当然功不可没的来自作曲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让乐曲严丝贴合叙事和足够好听。
有时候恰是高级恢宏的乐章结合诙谐生动的画面才更能营造出冷幽默。
[5]最后重点说说pictorial。
该片最精华的部分就是流光溢彩的美术,用了大量夸张表现有像摩登时代致敬的意味,平衡式构图配合五颜六色丰富的色彩组合,真实而又生动的人物造型以及可爱精美的道具,比如粉红色消防栓、蓝色小蛋糕、欧式画作都给人深刻印象;还有最最厉害的是场景布置不仅还原了时代还美感十足,很多建筑都是用搭建的微缩模型拍摄;所有的模型在左右平衡的构图下像糖果屋一般,宏伟中带了一丝丝可爱,让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每一帧画面都可以当桌面壁纸般精良,甚至像画册剪报。
导演和摄影师罗伯特·约曼还用不同的画面比例拍摄不同的年代,六十年代使用16:9宽荧幕,三十年代用当时盛行的1.37:1的标准比例,八十年代则使用1.85:1学院宽银幕拍摄。
比例的转换,带来对三个时代直观的不同感受;在占篇幅最大的三十年代,画面纵横感更强,空间更舒展,人物在其中游刃有余。颜色带来的感官刺激的粉、蓝、红,大面积鲜艷色块以及色差用在场景中以及服装上,造成强烈的视觉感受;随着剧情的进展,又利用光影明暗的强烈对比表现追逐,追杀等场景。
在德国小镇格尔里茨拍摄时,他把早期欧洲各地的元素都放进了大酒店,形成混搭风格;导演本身就是美术指导出身,所以对美学的造诣与审美观念都非常优良。我曾经详细举例分析过这部影片中多个场景的美术与调光,无一不是深思熟虑之后细致入微的安排;例如俯视圆形构图中蓝色与粉红的互补对比让画面向中心聚集焦点、模拟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油画的强烈对比与浓郁色泽、断桥逆光剪影、人物结合地毯花纹构成了更精美的装饰纹样等等。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适合观赏两次以上的电影,建议第一遍好好阅读情节、第二遍细细品味画面,至今《布达佩斯大饭店》仍是我心中最喜欢的前五电影之一。
商务合作:17710343057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