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鞋的108道工艺是什么(两代传承人手工制鞋技艺)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这首歌里唱的千层底鞋,勾起了不少人的儿时记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手工制鞋的潮流似乎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更高效的机械化生产。然而,在天津,有两代手工制鞋技艺传承人从十几岁开始,始终坚守传统手工布鞋制作技艺,用一针一线诠释着工匠精神。
老布鞋的“情”
走进天津华夏鞋文化博物馆,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摆满两边展台的各个年代布鞋,再往里走是布鞋制作区。传承人孙玉昆和张建明一边忙着剪帮、纳底,一边时不时地为游客解答,“千层底儿,棉布面儿,需经过裁剪、制帮、烘烤定型等,一双千层底布鞋才会最终成形。”
现场的游客中,有的是从外地自驾到天津的游客,还有的是专程来了解老布鞋文化的天津市民。刘女士和朋友从河北省自驾来到天津,是因为听说天津有这样一家博物馆收藏了很多传统老布鞋。“看了展品才了解到,手工布鞋的制作技艺这么繁琐。”刘女士小的时候只是听过老人们讲起布鞋,但对于布鞋的发展和制作并不熟悉,这一趟自驾让她和朋友收获颇丰。
游客在天津华夏鞋文化博物馆
市民袁淑慧今年64岁了,这是她第一次来到天津华夏鞋文化博物馆。在她的印象里,奶奶和姥姥都是缠放足,她们平时穿的鞋子都是袁淑慧的妈妈,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给做出来的。采访中,袁淑慧的眼圈有点儿湿润,她说眼前一双双老布鞋勾起了她童年的记忆。“我也纳过鞋底,都是妈妈教的,小时候我还打过夹纸呢!”如今,老人已经不在了,看着孙玉昆他们纳鞋底的样子,袁淑慧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
2011年,坤尖鞋、杭元鞋、骆驼鞍鞋和绣花鞋这四种传统老布鞋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62岁的孙玉昆是手工制鞋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他从13岁开始制鞋,到现在已经快50年了。用他的话讲,做了大半辈子的鞋,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孙玉昆大娘80岁那年,为大娘亲手定制了一双小坤尖。
孙玉昆还记得大娘的脚是5寸8的大小,在坤尖鞋里算是小尺寸了。鞋子尺寸越小越难做,坤尖鞋更是如此。孙玉昆用了三天半的时间,把鞋子做好了。对于老太太而言,这鞋她舍不得穿,因为是侄子给她做的鞋。对于孙玉昆而言,这双鞋做的更多的是一种情感。
如今,孙玉昆的背更驼了,腰更弯了,手指也严重变形了。白天做鞋,夜里手疼,多少次从睡梦中疼醒,他已经记不得了。作为一名手工制鞋的老手艺人,他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孙玉昆挑灯干活
老鞋匠的“无奈”
孙玉昆在学徒时,就听他的师父提起过,在天津,旧时的老店铺陈设有茶几,两边摆有太师椅。顾客到了先由小伙计笑语接待引进店来,入坐后马上为客人沏茶倒水,顾客在品茶时,伙计就会递上鞋请顾客试穿。而在销售过程当中,掌柜要求伙计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讲“没有”二字,应作到以有代无。如果掌柜见到鞋子没卖出去,会在伙计的“留去簿”上记上一笔。到了腊月,“留去簿”上被记录得最多的伙计就会被掌柜辞退。
如今,别说怎么决定传统布鞋手艺人的去留,让人家来学,来从事这一行都是难事儿。这让做了一辈子鞋的孙玉昆,到了退休年纪却迟迟不舍得退。虽然说,坤尖鞋、杭元鞋、骆驼鞍鞋和绣花鞋都已经成功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像孙玉昆这样的老一代手艺人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孙玉昆剪鞋样
孙玉昆纳鞋底
孙玉昆制鞋底
孙玉昆纫针
粗略计算,孙玉昆带过三十几个徒弟,最后真正能从事相关专业的徒弟寥寥无几。一方面,手艺人做活太辛苦,另一方面,获得的报酬却少得可怜。渐渐地,孙玉昆发现这个中国传统老手艺开始走出老百姓的生活。这让经历过布鞋辉煌时期的他,心里不是滋味,传承就像一块石头,压在他心里,始终放不下。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力方面的压力又来了。孙玉昆带了5年多的徒弟,因为看不到自己的未来选择放弃。他向单位提出再多干两年。那段时间,孙玉昆对带徒弟这件事,期望不高,用他的话讲,好赖先别管,能坐得住就算不赖。直到去年,孙玉昆的最后一个徒弟张建明,在传统制鞋上有了尝试多种元素的想法,这让孙玉昆看到了希望。
“独生子”的传承
张建明是孙玉昆最后一个徒弟,也是手工制鞋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家住宝坻的他,爷爷和伯伯都是布鞋匠,做了一辈子的鞋。这使得张建明从小就耳濡目染,他时常看父辈们做鞋,整天穿梭在鞋底,鞋帮、成鞋之间。
张建明干活
在张建明的印象里,小时候鞋店开张的场面让他至今难忘。“有一次鞋店开张,大伙儿就跟不要钱似的抢,店铺一直营业到凌晨两点多。”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张建明带着好奇心开始接触做鞋,他先是在伯伯家看伯伯做鞋,后来又认识了伯伯家的邻居,也就是张建明的师父孙玉昆。时间长了,张建明对布鞋产生了兴趣。14岁那年,张建明的父亲突发脑栓塞,他从父亲的口中得知,因为没能从爷爷手中学会做鞋这门手艺,感到可惜。那时的张建明虽然还是个初中生,但却能体会到父亲内心的遗憾。于是,作为家里的独生子,他决定拜孙玉昆为师。
尽管父辈们和孙玉昆都很熟悉,但真到拜师学艺时,孙玉昆想都没想就回绝了。张建明立马跟师父说,“我的姥姥和奶奶都是穿坤尖鞋,您要不收我试试?”碍于面子,孙玉昆没有把张建明撵走,而是让他从最简单的搓捻子开始,按孙玉昆以往收徒弟的经验断定张建明搓不了两三天,就坐不住了。没成想张建明不仅按他的要求搓得很好,还自己研究上了“绱鞋”。
也正是那一次,孙玉昆第一次对这个年纪最小的徒弟刮目相看了。他开始把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制鞋经验传授给张建明,张建明为了练熟技艺,加大了练习强度。让他没想到的是,右手因此得了腱鞘炎。大夫劝他换份工作,执着的张建明不但没有遵医嘱,反而没休息几天就又回到了孙玉昆身边。
孙玉昆给张建明讲鞋文化
孙玉昆指导张建明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手工布鞋的制作工艺,张建明对工艺进行了梳理。前前后后用了三个月时间,他把工艺分为制底、制帮、绱鞋和整理四大部分,要完成粘、拉、调、配、套、沿、绱、排8道工序。鞋底十四层,纳底每平方寸是九九八十一针。
张建明画鞋样
张建明剪鞋样
张建明纳鞋底
张建明绱鞋
如今,每个周末,只要是能腾出来时间,张建明都会来到天津华夏鞋文化博物馆,给前来参观的孩子们讲布鞋的制作工序。每次表演,都有十几个孩子围在张建明周边提问。提起来怎么想到给孩子普及制鞋工艺,张建明颇有感触。“之前在外面展示工艺,很多人看着我现场一针一线纳鞋底,还在旁边说鞋底是机制的。”张建明希望,这项老手艺能为人们所熟悉。
张建明给孩子们演示纳底教搓绳
张建明给孩子们演示纳鞋底
80后的张建明,对老手艺有着近乎痴迷的坚持,这一坚持,就是近20年。他把大部分时间给了这项手工制鞋技艺,多年的坚守有悲有喜,即使现在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谁还会花三天的功夫去制作一双早已过时的布鞋?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仍在坚持,一针一线的传承下去。
津云新闻记者 马雨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