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静雯演女强人(贾静雯复出演女强人)
小时候,每次和大人在一起看电视剧,最常问的问题就是: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呀?那时候,我们所认知的世界非黑即白,好人坏人都有固定的形象,不知道有绝大多数人还是处在灰色地带的。
人性善恶的问题,古今中外我们都在讨论。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相反,人也可以在一瞬间成为恶魔。
HBO和公视合作推出的最新高分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讨论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
故事从一起随机杀人案讲起,杀人犯李晓明对着观影人群扫射,造成了九死二十一伤的悲剧。李晓明被关押,然而李晓明的家人、死伤者家属,还有为李晓明辩护的律师,却要面对着天翻地覆的生活。
李晓明的辩护律师王赦在面对记者采访时,突然被受害者家属泼粪。
回到家里,王赦面对老婆和岳父岳母很羞愧,但他还是要坚持做这样的工作,好在老婆和岳母都理解支持他。
但是王赦终究要被世人侧目看待,在大家心中他和李晓明是一伙的。
王赦还被网络暴力,面对侮辱恶搞他的网友,王赦很看得开。
同时他的当事人李晓明也不配合他。
面对种种压力,王赦都扛了过来,他想查出事情真相,警醒世人,而不是为了泄愤快速把李晓明处死。
另外一方面,李晓明的家人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经历了这种事,他们在社会上也无法立足。
一家人出门要带口罩。
来到受害人的灵堂前不敢进去,受害者那么多人根本道歉赔偿不过来,夫妇俩在门口下跪。
家里的面馆被人破坏,爸爸要卖房卖店来赔偿受害者家属。
家里来的电话都是大众的谩骂,还有人在门口守着砸门。
全家人一蹶不振。
李晓明父母被警察传唤,结果被各家媒体围攻质问。
李家的女儿李晓文后来也改名叫李大芝。
妈妈告诉她以后谁在问她家人的情况,就让她说都死光了。
妈妈不愿意拉女儿下水,毁了女儿的未来。
一个人生活的李大芝经常披头散发,性格孤僻了起来。
想念妈妈的时候只能发信息,但是从来没有回应。
在电视台实习好不容易崭露头角,最后她发现上司宋乔安就是哥哥李晓明施暴的受害者家属。一边是新闻理想,一边是道德枷锁,这让李大芝陷入困局。
其实,哪位父母希望教育出来一个杀人犯孩子,我们为什么要把家属逼向绝路?这早已不是灭族连坐的时代,为何大家还会有这样的思想?
受害者家属方面的情况以宋乔安刘昭国一家为代表。宋乔安是新闻台主管,刘昭国是网络先驱报的创办人,两人工作上理念不同加上儿子意外被李晓明枪杀,导致夫妻关系破裂。
宋乔安也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两人仅剩的女儿也因为家庭关系不和,而过早成熟,失去了童年的欢乐。
夫妇两人都是受害者,但其实他们自身也有着问题。
作为妈妈,宋乔安不够关心女儿,连女儿的生日都能忘。
经常酗酒,成为一个酒鬼妈妈。
因为儿子被杀害,宋乔安性情大变,被人在背后说是压榨员工。女员工破水了还要战斗在一线,宋乔安对此只是埋怨她为什么不算好生产时间,导致耽误了工作。
爸爸刘昭国有过外遇。
作为媒体人,同时又是受害者家属,刘昭国起初无法公正的去做新闻策划,他是带着私心的。
围绕着这起案件,几条主线穿插进行,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当事件发生后,所有人的反应。
无论是加害者,或是因他而饱受折磨的关系者,他们都不是绝对的善,也不是绝对的恶,社会上对他的评价也不一定是真相。
就连李晓明,他是残暴的杀人犯,但同时他也是有担当,不愿意连累家人的人。
王赦律师就是想调查李晓明背后的故事,从而对类似事件加以预防,这关乎到每个人的生存,然而公众却只想用李晓明的死来泄愤。
这部剧不止讲了李晓明案件,同时还牵扯了其他的事件,从而表现出人性的可怕。
第二集中就引申出了关于精神病患者在社会的生存问题与偏见。
政府要建立康复之家,其中会有很多精神病患者入驻,这引得民众游行反对,大家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危害性存在误解。
在YouTube的评论看起来对精神病患者也充满着敌意,争做键盘侠,维护心中的正义。
接着就出了一起幼稚园发生疑似精神病患劫持幼童事件。消息还没经确实,媒体就报道幼儿园的孩子们被挟持,而且一口咬定挟持者是精神病患者。
精神病患者被污名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媒体的错误宣扬。
旁观者没有搞清事实,就开始宣扬精神病患者对正常人有多大危险,造成民众恐慌。
新闻媒体为博噱头,为收视率,不顾职业道德,宣扬这种舆论。
好在宋乔安有着很好的新闻素养,在所有媒体报道是精神病挟持幼稚园时,她没有急着跟。
而是赶快选择做新闻专题报道,连线康复之家,搜寻以往精神病患者的报道,最后找精神科专家解读。
这样的反应是专业且没有漏洞的,不会产生虚假新闻。在此之前,乔安就跌了这样一次跟斗。有一次新闻直播时,有一则普吉岛酒店爆炸的突发新闻,很多电视台都报道了。
但是乔安按兵不动,因为没有任何核实的证据,她要先抓紧时间调查。结果被上级领导催,领导说“要赢就是要快”,没办法乔安只能先报道这则新闻。
结果报道完后来了消息,证实这件事是假的。
媒体作为引导舆论的一方,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而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却成为了传谣链的上游。
仅是开头,这部剧就已经引出了法律道德的拉扯、媒体乱象、精神病患者的污名化,家庭关系的话题,让观众反思了关于善恶的分界。
“不要挑战人性”是李大芝老师对她的忠告,同时也是这部剧的主题。
人性是多面的,好人坏人站在不同立场来看结果可能也不同。而我们判断善恶有时只凭个人感受,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一叶障目,看不到事情的真相,从而产生了偏颇,做出极端行为。
这就是剧名“我们与恶的距离”的本意,善恶在一念之间,我们与恶可能也有一步之遥,殊不知一进一退之间,我们就可能成为了“恶”的帮凶。
就如《我们与恶的距离》剧目书中所写的:我们对善恶的沉迷,对恶的着迷与追打,是疏离社会的附魔群像。我们与恶的距离比你想象的近,因为我们往往假善恶之名,行自我证明之实。只要是快意恩仇都是充满了一念无明,哪里来的善恶。
有人认为这部剧是在为杀人犯开脱,是一个圣母剧。但其实这是编剧在直面公正地告诉观众有这样的社会问题存在,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可能性。
就如东野圭吾在《虚无的十字架》里给读者抛出的问题:
如果你的家人被残酷地夺走,你希望该如何处置犯人?
如果犯人并未把死刑视为惩罚,至死仍未反省,死刑又有何作用?
《我们与恶的距离》的观众也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加害者一面疯狂杀戮一面担心家庭,加害者家庭一面备受谴责一面无辜牵连,受害者家庭一面承受失亲之痛一面有着道德缺陷。
在人人喊杀的社会反响下,这部剧很理智地去剖析各个群体的心理,这样做还是蛮大胆的。以往社会案件被报道后,大家只是在当下产生讨论,但没有多少人能关注到后续发展,而导演就是把目光关注到案件过后所带来的一系列动荡上,包括与之有关联的人会产生的心理创伤。
除了立意之外,这部剧的制作也很用心,每一集的片头都是YouTube上键盘侠的评论,每个字一点点漂浮起来,最终汇聚出片名。这样的处理十分有冲击感,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在网络世界不明就里就去发表评论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而且这部剧每一集都围绕着李晓明杀人案展开,中间则会引申出别的事件来为主线故事去推进,但最终结尾都会留下个悬疑点。
比如第一集李大芝得知上司宋乔安的儿子是哥哥杀的后,她回忆起当初事发后一家人生活的窘迫。面对宋乔安,她还能否继续待在公司里,结尾给我们留下了悬念。
第二集挟持幼儿园的人到底是不是真的在挟持,是不是有精神问题,我们都不知道,需要等到第三集来揭秘。
这么做的目的是让观众产生好奇去追。目前所有的疑惑还没有得到解释,可能是后面埋的伏笔,所以每一处细节都不能忽视。
当然演员的表现力够强也是吸引大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贾静雯,虽然15年没有拍过台剧,但演技还是上乘。
贾静雯在剧里演的冷酷职场女强人很恰当,她有那种不怒自威的气场。
公司里雷厉风行的她,回到家里却是最软弱的,女儿排斥她。
和老公无休止的争吵,几乎都耗尽了她的全部精力。
但是当她把所有防备卸下,敞开心扉“示弱”的时候,她又是那么想让人呵护。
为数不多的落泪,足够打动人。而且贾静雯设置的很巧妙,先是轻微的挑眉,然后随着话的说出,眼泪像掐着点一样从眼眶滑落。
和丈夫关系缓和后,贾静雯转过头冲着丈夫苦笑后迅速回头,面对丈夫还是有一点尴尬。
宋乔安也在里面诞生很多金句。
最讨厌抱歉,有本事不要犯错。
面对李大芝的新闻理想,她抛出了橄榄枝:敢不敢踏进现实的世界。
宋乔安对于社会的认知,句句扎心,但又是血淋淋的事实。
贾静雯的出色发挥无疑是为这部剧锦上添花,很难想象还有哪个演员可以把坚强和柔弱合为一体,每一个单拿出来都不觉得有违和感。
裘裘始终认为一部剧的成功不止应该体现在剧本身,还应该让观众发散思维,产生一些反思,甚至有可能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样的剧不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可以称之为一部有意义的好作品。很欣慰,《我们与恶的距离》就是这样一部好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