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光牺牲在祖国的哪一地方(弟弟来到黄继光牺牲的地方)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帝国主义介入朝鲜战争。10月1日,美军无视我国的警告,公然越过三八线,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我国为了援助朝鲜,更为了保卫本国领土,迅速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就此展开。
上甘岭战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1951年3月,志愿军来到四川省中江县征集新兵。20岁的黄继光得知消息后,立刻报了名。
黄继光家境贫穷,他的父亲早就去世,母亲邓芳芝一个人含辛茹苦地养大了五个孩子。黄继光排行老三,当时他的大哥已经病逝,二哥是个哑巴,姐姐被送走当了童养媳,四弟年纪还小,20岁的黄继光是家里的顶梁柱。
邓芳芝舍不得黄继光去参军。但是在黄继光的再三恳求下,邓芳芝还是松口答应了。
黄继光身材矮小,本来达不到招兵的要求,但他的参军激情感动了当时的征兵营长,就这样黄继光被破格录取,如愿成为了志愿军中的一员。
带着满腔的爱国热情,黄继光跟随大部队走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他被分配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第2营6连,成为了一名通信员。
担任通信员的日子里,黄继光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还承担了不少后勤工作,但是他的内心十分渴望扛起机枪上战场杀敌。
1952年4月,苏联军队举行了观看电影《普通一兵》,电影中男主人公为了战友,用身体堵住枪口,牺牲了自己。
黄继光看了电影后深有感触。他对战友李继德说,“要是叫我,我也会这样做。牺牲一个人,可以救多少人啊!这种牺牲是值得的!”这部电影在黄继光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随着战争的不断推进,“联合国军”节节败退。
美军内部逐渐起了矛盾和争议,为了摆脱吃败仗的局面,美军决定从正面发动进攻。
10月初,美军指挥官范弗利特发动了针对五圣山的“摊牌行动”,并嚣张地宣称将在5天内消灭这里的志愿军驻军。
五圣山是朝鲜的中线门户,一旦失守,我军需要退后200公里,平壤门户大开,危在旦夕。因此,彭德怀司令下了守住五圣山的死命令。
10月12日,美军和南朝鲜军队来到了上甘岭,与我军的15军正面对决。
美军先是用火箭炮猛烈攻击各大山头,当时的战火非常激烈,每秒落弹高达6发。
后来据统计,美军共用了190万发炮弹攻击上甘岭,我军在上甘岭的表面阵地防御工事被炸得荡然无存。战士们甚至找不到一块可以架设机枪的石头。
在激战了5天后,15军意识到“联合国军”的意图是攻占上甘岭,从我军中线突破,乘势抢占五圣山。因此秦基伟当机立断改变战术,将重心放回上甘岭。
10月19日晚上,在炮火的掩护下,我军的45师将4个连的兵力秘密投入坑道,向597.9和537.7高地发起反攻。
在抢占了三个高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眼见着天色越来越亮,若拿不下零号高地,则前面抢占的三个高地都会功亏一篑。
6连接到命令,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炸掉敌军的火力点。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向连长万福兰请战。他拿出了自己早已写好的决心书和母亲写给他的家书,跟连长说:首长,让我去吧!
于是,黄继光和吴山羊,肖登良组成了三人爆破小组,带着手榴弹向敌军的火力点出发了。
在成功炸毁了东西两个火力点后,吴山羊不幸牺牲,肖登良身负重伤,而黄继光的腿也受伤了,这时只剩下中间的那个地堡。
黄继光冒着敌人的炮火,不畏伤痛,继续向火力点前进,在扔出了所有的手榴弹后,敌军的火力暂停了,黄继光也栽倒在地。
然而,当坑道里的志愿军发起冲击时,地堡里的敌军机枪又开始扫射。
原来,黄继光的手榴弹只炸毁了地堡的一个角落,敌人又换了个射击孔继续扫射。
此时的黄继光已经身负重伤,精疲力竭,他看着战友们一个一个地倒在敌军的机枪火力下,突然想起了电影《普通一兵》。
他一寸一寸地挪动,拖着伤腿,慢慢地靠近地堡射孔。用尽最后一丝力量,奋力扑上了机枪眼,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火力,为战士们争取了时间。
在黄继光的牺牲下,志愿军战士们奋勇前进,迅速攻占了零号阵地,拿下了胜利。
黄继光用他年轻的生命为战友们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实现了他“不立功,不下战场”的誓言。而这个年轻战士的生命,也永远停留在了美好的21岁。
这一战打出了国威军威,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作战的范例,展现了坑道战术的优越性,给予了志愿者战士们极大的信心和信念。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最终使朝鲜战争的战略相持稳定下来。
战斗结束后,由于战况惨烈,队里甚至已经没有多余的担架,伤亡人员非常多。
两位战友轮流将黄继光的遗体背下了战场。
贾汝功回忆说:黄继光的衣服被鲜血浸透,他的前胸腹部被机枪扫得体无完肤,他的胸前是一个黑黢黢的窟窿,因为天气寒冷,衣服和肉体紧紧粘连在一起。
难以想象,他是用怎样的勇气做出的这个决定。卫生兵们将黄继光的遗体清洗干净,为他换上了崭新的军装。
随后,黄继光烈士的遗体运回了祖国,安葬在沈阳市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陵园。他被授予“特级英雄”的光荣称号,追记特等功,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母亲强忍泪水,将小儿子送上前线
上甘岭战役结束两个月后,胜利的喜报终于传到了村里,然而黄继光牺牲的消息也伴随而来,邓芳芝既悲痛又骄傲。
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和战士们给她写慰问信,说愿意做她的儿子。她表示:自己虽然失掉了一个儿子,却有了千千万万个儿子。
正是这种深明大义的爱国主义精神,给予了邓芳芝莫大的勇气和支持。
她立下了一个家规:黄家的孩子,不管男孩女孩,年满18岁后都要去部队参军。
1954年,她给小儿子黄继恕带上了大红花,再次将骨肉送上了前线战场。
临行前,邓芳芝握着小儿子的手,嘱咐他:“咱们黄家不怕分离,你要像哥哥一样杀敌立功,报效祖国!”
就这样,21岁的黄继恕,带着母亲的谆谆教诲和爱的叮嘱,接过了哥哥的使命,走上了战场。
当时已经停战,黄继恕所在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清理战场,帮助朝鲜人民进行战后重建。
黄继恕以哥哥为榜样,认真刻苦地训练,尽心尽力地参加劳动,不怕苦不怕累。
战后重建的任务十分艰巨,环境十分艰苦,黄继恕跟战友们并肩作战,为朝鲜老百姓修河堤,建学校。参军第一年他就立下了三等功,第三年就被提拔为排长。
1958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将撤离朝鲜时,黄继恕接到母亲的家信,嘱咐他去哥哥牺牲的地方带一抔土回来。
于是,黄继恕带着母亲的希冀,在黄继光生前的战友陪伴下,来到了哥哥牺牲的地方。地堡上仍是一片狼藉,黑黢黢的,地上残留着炮火和鲜血,杂乱地堆放着一些木头,仿佛在静静地述说着当时上甘岭战役的激烈。
他单膝跪在哥哥牺牲的地堡前,放下了一束鲜花,脱下军帽,沉默了许久许久。黄继恕和战友们对着黄继光英魂逝去的地方,举起右手,郑重地起誓,只要美国胆敢再发动战争,我们一定会再次来到前线,和哥哥一样,勇敢地打击侵略者!
最后,黄继光按照母亲的嘱托,从地上捧起了一抔泥土,这抔土浸染了哥哥的鲜血,无数志愿军战士的鲜血,还混杂着弹片和弹壳,他小心翼翼地用手帕包好这抔土,轻轻地放进了怀里。
他的内心百感交集,最后深情地表示:“哥哥,明天我就要回祖国了,妈妈让我把你带回去,她说朝鲜太冷了,她让我在你牺牲的地方捧一抔土,她让我把你带回去。家里一切有我,你安息吧!”
就这样,黄继恕将这抔土带回了祖国,带给了母亲邓芳芝,他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把哥哥带回来了!”
邓芳芝默默地去后院种下了一棵梨树,将黄继恕带回来的泥土和弹壳埋在了梨树底下,用这种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梨代表着分离,它代表着黄继光已经永远地离开了。可是树却会慢慢长大,仿佛儿子一直陪在她的身边。
这棵梨树是这位丧子的英雄母亲最后的寄托。
在邓芳芝的教育下,在黄继光精神的激励下,黄继光家族三代人都有从军,他的弟弟,侄子,侄女,侄孙,侄孙女共15人先后参军,走进了革命队伍。
黄继光家族的后代们,在烈士精神的指引下,从小就树立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们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因此他们也立誓报效祖国,保卫家园,向前辈学习。烈士精神在这个家族代代相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