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民族小脚趾甲分瓣(小脚趾甲裂成两瓣的人)
生活之中,很多人应该都会有困惑,就是自己在修脚趾甲的时候,小脚趾甲常常会比较奇怪,尤其是和其它几个脚趾甲不同,小脚趾甲常常会分裂成两瓣,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
当然,这种脚趾甲分裂成两瓣的现象并非是所有人都有,在我国目前的人群中,有60%的人可能有这种分裂脚趾甲的情况,应该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群体的。既然有些人有这种现象,有些人没有,所以他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也一直没有停止。
在医学上,常常把这种小脚趾甲分瓣的现象称为“瓣状甲”或者“小脚趾复形”。这或许是一种较为科学的说法,但在古人认知有限的时代里,这种小脚趾甲常常被冠以各种各样的传说,甚至于还被当作纯正汉人的标志。
关于瓣状甲的多种传说在关于瓣状甲的多种传说中,都离不开明朝时期的移民活动。因为元末时期的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大片的土地荒芜,需要人口对这些土地进行开发。而且在当时的元后期,也是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水旱、蝗灾等等,让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大片的土地之上尸横遍野,白骨累累,甚至于还引发了严重的瘟疫等等,地处中原腹地的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地人口锐减,出现“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现象,所以为了保障生产生活也是天下稳定的需要,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移民活动。据说这场明初的移民活动涉及人数达百万,可见规模庞大,自然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传说。
有一种说法是在明朝初期的大移民浪潮中,很多人的祖先都是从洪洞县的大槐树下被迫移民的,都是受到朝廷的压迫才移民的。因为官兵没日没夜地驱赶,很多移民的脚指甲都走烂了,所以这些移民的子孙后代们也跟当年的祖先一样,小脚趾甲是开裂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很多人从山西迁出,为了能够今后认祖归宗,尤其是能够找到自己的家,确定自己的身份,就在自己的小脚趾上砍了一刀,因此凡是小脚趾分瓣的人都可以当作亲人。按照这样的说法,一些人认为当时的山西地区是纯正的汉人,因而小脚趾分瓣即为纯正汉人的标志。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的百姓面对政府迁移的政策,自然是不愿意的,因为如果不是特殊情况,谁愿意背井离乡,所以一时之间移民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响应。
而明朝政府一看这样的情况,自然也是颇为焦急。最后想出一策,张贴了一个告示:凡不愿迁移者,限令三日内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集合,领取免迁证,愿迁者可以在家等候。
这一政策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成千上万的百姓聚集到大槐树之下,但是却被官兵团团围住,说到凡来到大槐树下,一律迁走。
这些百姓才明白自己是上了当,但是此时已经改变不了什么了,毕竟百姓怎么能斗过官。而官兵为了防止这些移民逃跑,便在每个移民的脚上用刀砍了一刀。因此,根据民间的传说,凡是小脚趾分瓣的人,应该是山西移民的后裔。
当然这样的说法还有各种各样的,在此不再一一列出,而小脚趾分瓣的人大多数都是和山西大槐树移民有关,但是这样的说法是否合理?
传说的不合理之处为何移民重镇在山西?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连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为189.1万人,河北人口为189.3万人,而山西人口却多达403.04万人,比河南、河北人口的总和还多25万。也就是说山西的移民是因为它有极好的条件,较少受战乱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得它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而这些恰巧是中原地区所需要的。
而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说法,其实并不能确定。根据《明史》记载,“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丁多田少”,以“分其丁口”的办法进行移民。这个范围是相当大的,包括晋中、晋南、吕梁和晋东南等地区。也就是说移民是涉及山西多个地区的,而当时的洪洞大槐树只是一个较大的移民聚集区,在其它地方肯定也有类似的地址,只是没有大槐树的影响力巨大,因而给人造成了一定的误解,认为所有的移民都是从大槐树出发的。
还有就是这些移民的瓣状甲是纯正汉人的代表。山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常常和北边的匈奴战斗不息,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边的游牧民族常常南下,和这里的人民杂居、生活,进行了广泛的民族融合,而且当时的民族融合是一种不断扩大的趋势,即使是曾经的唐太宗李世民都是有一定的少数民族血统,因而如果单纯的将山西地区列为纯正汉人的代表,实在太过牵强。
在民族融合的潮流之下,也就是说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朝初年,几乎也快到了两千年的时间,这期间的民族融合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宋朝时期,北方的大多数地区都曾被蒙古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政权所统领,如果单纯地认为这里是纯正汉人的地区,并不是十分合理。或许“纯正汉人”这个词本身就有一定的误区。
虽然关于纯正汉人的说法太过勉强,但历史之上确实是有大规模的移民行动的,这一点在各种史籍之中都是有所记载的。因此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人员来到山西大槐树之下问祖寻根,这也无可厚非,如果当作一种精神的寄托,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当作一种所谓汉人的标志,这就是荒唐的。
瓣状甲到底是从何而来?根据专家推测,瓣状甲其实在整个东亚地区都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其可能起源于某部分中国先民的基因突变,由于其具有显性遗传的特性,因此在中华大地后续的民族融合之中,也依然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也就是说这只是一种遗传特征,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其实就和某些显性特征一样,比如黑头发等等,至于传说之中所说的刀伤等等,是不可能的,如果刀伤可以遗传的话,那我们身上但凡有个疤痕,是不是都要遗传给后代?
据相关学者的研究,认为瓣状甲应该在5000多年的古华夏文明社会时期,人们长期从事农耕,致使较为脆弱和容易内翻的小脚趾甲开裂成两瓣,因而可以防止脚趾甲折断或者损伤,因而这种瓣状甲更应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并没有太多的文化意义。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研究室副教授边建超、研究生郝卫国等人,对出自洪洞的跰甲传说,做了遗传学方面的考察和研究。结果发现,从山陕经豫苏浙到赣闽,瓣状甲的分布呈递减趋势。受调查的七个省份晋、陕、豫、苏、浙、赣、闽的瓣状甲频率分别为79.17%、79.51%、63.74%、62.45%、62.54%、36.29%和37.80%,其中呈现出的百分比差异。
其中山西省的瓣状甲存在数量最多,因而郝卫国认为瓣状甲的来源可能是山西,也或许可能是与明初的移民辐射有关,但是这只是部分地区的人类特征,并不能把其当作一种汉人的标志,如果简单而论,实则是有混淆概念的存在。
当然,小脚趾的瓣状甲不是一种畸形,因为它不具有功能障碍,而且它曾经也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早期的中华民族先民不穿鞋子,进而使得常常处于边缘的小脚趾受到摩擦,因而发生了突变,但是后期因为没有功能障碍和自然选择性,使得这种特征一直遗传保留了下来,进而受到了大多数人的关注。
结语中国人素来信奉安土重迁,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几乎不会离开自己的故乡。而今天小脚趾瓣状甲的存在,常常会引起一些人们的联想,或许它是这些移民的不断繁衍进而保留下来的特征,也可能是其它地区的人民因为生产生活也使得基因发生了突变,这一切都是未知的,毕竟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600多年的人去研究分析。
但毫无疑问的是,瓣状甲的存在并不能当作纯种汉人的标志,况且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历史的发展变化中,民族之间的交流、学习也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也使得人们自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所致。如果非要强调所谓的汉族特征,倒是有点标新立异,况且中华民族一家亲,在乎这些实则是没有必要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