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赵的有哪些历史故事(他是读书最少的开国宰相)
赵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其始祖是颛顼帝子孙造父。
据《姓纂》一书记载,造父本是周国驾车大夫,因助周穆王平定徐偃王之乱,被周穆王赐封赵城为封地。造父便以封地之名作为家族之姓,并世代相传。造父也成了赵氏的先祖。
春秋战国时期,赵衰辅佐晋文公称霸。赵衰的子孙自此成为晋国显贵。到了春秋末期周威烈王时,赵氏家族的权势地位进一步扩大,与同为公卿的魏、韩两家瓜分晋国,自立为诸侯,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此后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赵国国力强盛,与其他六国并列为战国七雄。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但赵姓的地位和影响并无削减,秦汉之际一直是河北望族,族人弟子遍布天下。赵氏后人赵佗还在岭南建立南越国。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后周大将赵匡胤龙袍加身登上帝位,赵姓从此成了国姓。为了讨好宋太宗赵光义,吴越一个宗室公子在编写《百家姓》时把赵姓放在第一位,赵姓便成为百家姓之首。
赵匡胤能够黄袍加身,离不开一个人的谋划,此人就是赵普。
赵普画像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县人。曾祖父是唐末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曾任澶州司马;父亲赵迥在五代时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
赵普是赵迥长子,虽出身官宦世家,前半生却并不如意,为躲避战乱随父亲赵迥搬迁到常山,后又迁居洛阳,并在此结识了赵匡胤兄弟。
后周时,赵普先被节度使刘词征辟为从事,后在赵匡胤军中担任张书记,自此跟随赵匡胤南征北战,逐渐成为赵匡胤兄弟的心腹。
陈桥兵变,就是赵光义和赵普等人筹划发动的。
赵匡胤成功上位后,赵普积极出谋划策巩固皇权,并暗示赵匡胤用“杯酒释兵权”的和平方式收回武将兵权,为宋初中央集权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赵普虽然足智多谋,读书却不多。有一次赵匡胤问他:“爱卿呀,你为何把国家治理的这么好?”赵普只能尴尬地说:“我不过靠半部《论语》罢了。”
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没有什么金银珠宝,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
这也是赵氏族人以“半部堂”为堂号的来历。
赵姓是大姓,全国皆有分布,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阳、金城、颍川、敦煌、酒泉、扶风、新安、平原等11个郡望。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鹤、孝思、萃涣、敬彝、创基等。
而以“半部堂”为堂号的赵姓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其中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便是赵氏“半部堂”所在。全国政协主席赵朴初就出生于此。
赵朴初的故居在安庆市老城区,因为赵氏族中自赵文楷始,赵畇、赵继元、赵曾重四代都是翰林,因此赵朴初的故居也叫作世太史第、四代翰林宅。
大家还想了解哪些堂号故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