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海关工作人员(美女海关关员告诉你)
视频策划:刘一荻 拍摄:张佳琪 剪辑:张佳琪
央广网郑州1月16日消息(记者刘一荻)郑州,中国中部重要城市。从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城市到现如今中国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繁忙一直是这座城市的常态。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大量的进口商品源源不断地在郑州“落脚”,同时,大批的中国制造通过方便快捷的交通涌向全球各地。坚守在通关、查验一线的海关工作人员也和这座城市一样,愈加忙碌。
从2009年加入郑州海关至今,郑州海关驻铁路东站办事处(以下简称:东站办事处)通关科主任科员马晨露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懵懂学生,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关员”,她在“一带一路”建设的第一线,和中欧班列(郑州)的火车鸣笛声朝夕相伴。
郑州海关驻铁路东站办事处通关科主任科员马晨露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央广网记者 张佳琪摄)
这身衣服,很漂亮
马晨露生于1988年,是一名年轻漂亮的“85后”,也是一名从业10年的“老关员”。藏蓝色制服、金光闪闪的肩章,“看上去很帅气”,这是马晨露小时候对于“海关”的第一印象。“当初只知道海关把守国家的经济大门,但具体怎样把守,小的时候不了解,觉得非常神秘。”
高中毕业后,马晨露进入上海海关学院海关管理专业学习。2009年毕业后进入郑州海关负责现场通关工作,揭开了这份职业的神秘“面纱”。
“刚上班时,对通关业务仅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初入职场,马晨露抓紧学习,丝毫不敢松懈。她感慨,书本上只寥寥几页的内容落实到工作中却需要不停的积累和学习。
马晨露正在处理一批新的单证。(央广网记者 张佳琪摄)
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对外贸易飞速前进,中国海关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走向而不断发展。从简化业务流程、推行通关一体化改革、到压缩整体通关时间,各类文件、业务系统在不断地更新。“最简单的在现场通关,最难的也在现场通关。”规范进出口货物申报内容,甄别货物申报价格、归类、原产地,确保税款应收尽收,每一项职责都考验着通关现场的海关关员。
作为一线海关关员,马晨露必须要研究透与自己业务相关的每一个文件,“比如说反倾销相关的文件,一直在调整更新,需要不断学习。”马晨露笑着说,“不然根本跟不上海关改革的步伐。”
穿着自己“一见钟情”的制服、一丝不苟地盘起头发、专注地处理着每一票单证,挑出其中潜藏的“猫腻”……从初出校门的青涩,到如今工作干练,马晨露对于这份工作的理解也越来越丰富,在她看来:“海关关员首先是把关人,要把好国家的经济大门。虽然每一个岗位的工作具体职责都不一样,但从方方面面来讲都是在把好国门,每一个岗位都很重要。”
这趟火车,不一样
“火车拉来的城市”,这是郑州最显眼的“标签”之一:陇海铁路、京广铁路两大铁路干线在郑州十字交汇;京广、郑西、郑徐、郑渝、郑合、郑济、郑太等高铁线路在这里形成了“米字形”交汇,彰显着这座城市全国交通枢纽的地位。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同年7月18日,“陆上丝绸之路”——中欧班列(郑州)正式开通,开行当日,长长的车板满载集装箱,从郑州的圃田集装箱中心站开往德国汉堡。马晨露和同事们前往现场参加了班列开通仪式:“班列的火车头上挂着大红花,拉着长长的鸣笛。第一趟班列缓缓地驶出,在场的每个人都非常的激动。”看着自己经手处理的货物出口到了欧洲大陆,马晨露在激动中藏着一丝小“骄傲”。
2013年7月18日,第一趟中欧班列(郑州)正式开行。(郑州国际陆港公司供图)
2019年,是中欧班列(郑州)常态化运行的第6年,也是马晨露“结缘”中欧班列(郑州)的第6年。这些年,她见证了班列开行时间从18天缩短至现在的12天;班次从每周一班增加至每周“八进九出”的高频次对开、满载进出;班列辐射范围从郑州扩散至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甚至东北老工业基地;参与“一带一路”的企业类型和规模越来越丰富;进出口商品种类更是全方位涵盖了国人的衣食住行……截止2018年底,中欧班列(郑州)已经形成遍布欧盟和俄罗斯及中亚地区24个国家126个城市的线路网络,境内合作伙伴达到2300多家,境外合作伙伴达到780多家,总货值达29.13亿美元、货运量30.15万吨。
这份工作,在发展
万事开头难。不知不觉中时间流逝,马晨露还记得这条班列曾经“青涩”的模样。
2013年6月,负责中欧班列(郑州)运营的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陆港公司)成立,同年7月,中欧班列(郑州)正式运行。然而,对外贸易量的爆发式增长、多部门之间的配合都需要时间,加班从“偶发”变成了“习惯”:“班列刚刚开始运行的时候,加班比较频繁,一直在摸索中。所以第一趟、第二趟班列(开行)的时候,查验关员经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
从2014年开始,东站办事处指导陆港公司进行流程优化,并与市口岸办、铁路等相关部门做好沟通、打好配合,同时随着海关科技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欧班列(郑州)不断提质增效,业务更加顺畅。
马晨露正在和企业就单证问题进行沟通。(央广网记者 张佳琪摄)
东站办事处直接面向进出口企业,事多、人多、货物种类多,既要实现进出口货物快速通关,又要保证单证审核无误,这是海关人的职责所在。
10年海关人生,其中6年都与“一带一路”打交道。中欧班列(郑州)越跑越远、班次越开越多,河南省国际贸易企业的爆发式增长,让马晨露感触颇多。在她看来,海关既是守好祖国经济大门的“把关人”,更是对外贸易的服务者:“我们要帮助企业,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国家对外贸易新政策,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政策,不断做强做大。”
这座城市,在改变
中欧班列郑州线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成为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缩影,也让古都郑州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切,马晨露“尽收眼底”。
“6年来,我经手的报关单量连年增长,申报的货物大到航展飞机、汽车、机械,小到服装、食品、厨房用具。”在她看来,这一张张报关单,就是这座中原城市不断开放发展的缩影。
从中大门保税直购体验中心,到中欧班列进口商品展示中心,再到郑州市内的各大超市和商场,随处可见俄罗斯的糖果、比利时的巧克力、意大利的饼干、波兰的鲜榨果汁、日韩的化妆品、南美洲的新鲜水果,一些车辆销售门店中甚至出现了欧洲整装进口的汽车……曾经难得一见的进口商品如今在郑州已经比比皆是,马晨露感到骄傲,因为这背后有每一位海关人的努力和付出。
郑州市中大门保税直购体验中心内景,进口商品随处可见。(央广网记者 张佳琪摄)
马晨露制服肩章上闪闪发亮的海关关徽格外引人注目:一把金钥匙、一柄商神杖,寓意着中国海关依法实施进出境监督管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并促进对外贸易发展,这也是她认为的“既要守好国门,又要做好服务”。
成立至今,东站办事处已查获固体废物935.7吨、外来有害生物40批次、问题地图1.4万余张……在老百姓看不到的地方,早已有人将潜在危险隔绝在国门之外。如今,每天早上,马晨露还会和往常一样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认真审核每一票报关单,对前来办理业务的人员露出热情的微笑。不像边防战士一样手握钢枪,但和马晨露一样的海关关员却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守卫着祖国对外经济的大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