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艺术民俗(从将乐乡野生长出的民间音符)

民间传统艺术民俗(从将乐乡野生长出的民间音符)(1)

民间传统艺术民俗(从将乐乡野生长出的民间音符)(2)

将乐民俗指南

民间传统艺术民俗(从将乐乡野生长出的民间音符)(3)

NO1食闹音乐

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将乐食闹音乐”是将乐县广泛传播的一种民间音乐,至今已传承四代以上。全县13个乡镇都有农民组成的食闹班子,俗称"食闹伙", 队伍庞大。

民间传统艺术民俗(从将乐乡野生长出的民间音符)(4)

根植民间,花开民间,浓郁乡土气息让将乐人流连忘返,食之如饴的食闹音乐,在将乐流传近百年。然而,随着现代生活、娱乐方式的改变,近年来食闹音乐的发展,面临着水平不高、后继乏人、技艺断层的困境、这项珍贵的民间音乐遗产的传承备受人们的关注的同时,也带给今天的我们浓浓的乡愁。

民间传统艺术民俗(从将乐乡野生长出的民间音符)(5)

民间传统艺术民俗(从将乐乡野生长出的民间音符)(6)

食闹音乐使用的乐器有梅花(大唢呐、大吹)、喳子(小唢呐)、横竹(笛子)、椰胡、二胡、琵琶、三弦、扬琴、鼓、平锣、小锣、大钹、小钹、镜锣和云铮等。

民间传统艺术民俗(从将乐乡野生长出的民间音符)(7)

“食闹”有文场和武场两种。使用锣鼓、大吹的曰“武场”;文场分两种,使用小唢呐的曰“喳子文场”,不用小唢呐的曰“笙箫文场”。按使用曲牌不同,食闹音乐又可分为喜庆音乐(结婚、做寿、迎神赛会

)、龙灯锣鼓和丧葬音乐。逢年过节、迎神赛会、老年寿诞和结婚生子等喜事,为了助兴,都可以动用食闹音乐;在龙灯踩街、入户、回龙、舞龙时用的是火炮锣鼓来渲染气氛,使锣鼓更加活泼。

民间传统艺术民俗(从将乐乡野生长出的民间音符)(8)

龙灯锣鼓

民间传统艺术民俗(从将乐乡野生长出的民间音符)(9)

舞龙灯

龙灯锣鼓(现有龙灯锣鼓经5支、龙灯梅花曲牌8支共13支曲牌)。龙灯鼓乐队由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和两支梅花(大唢呐)组成。唢呐演奏的是龙灯专用曲。曲目共八支。龙灯锣鼓曲牌是由龙灯锣鼓和梅花曲牌组合成的音乐。完整的龙灯锣鼓经,由三段组成,即"火炮-行板-火炮"。起始火炮锣鼓是舞龙活动的引子,不用梅花曲牌。起始火炮锣鼓结束,在行板锣鼓和梅花曲声中,龙灯踩街、入户、回龙。舞龙时用的是火炮锣鼓。所谓"火炮"实际就是快节奏锣鼓。为了渲染气氛,使锣鼓更加活泼。

丧葬音乐

民间传统艺术民俗(从将乐乡野生长出的民间音符)(10)

七星鼓

将乐食闹中的丧葬音乐是一个完全独立、绝对不能与其他音乐混用的套曲。什么阶段用什么曲牌都是定好的,不能乱用。它有与众不同的乐器"七星鼓"。是一种面径二十几厘米,高十几厘米的双面牛皮鼓。使用时,鼓手一手持鼓,一手执键,随音乐节奏击打。因为需七面鼓同时使用,故曰"七星鼓",其声铿然,动人心魄。

食闹音乐的传承

民间传统艺术民俗(从将乐乡野生长出的民间音符)(11)

传承

现在在农村的大都是留守老人和孩子,已有年轻人投入食闹音乐的学习,食闹音乐基本成为了老人的娱乐方式。且食闹音乐属于器乐演奏,相对其他音乐学起来更有难度,食闹音乐的传承面临断层和后继无人的现状。

食闹音乐的土壤在民间,不能让这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2012年,“将乐食闹音乐”被列为“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里通过设施、设备扶持、各类文化活动推送和加大宣传、推广等工作,使得食闹音乐更多的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同时鼓励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带徒弟传授,推动食闹音乐的传承。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三,将乐县非遗保护中心与食闹乐队都要举行几年文艺宗师田公元帅圣诞与食闹音乐展活动。乐声中,他们坚守着,期待着这美妙的民间音乐能在这片土地上一直生长、繁茂下去。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工资有望涨5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