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大语文(啥是真语文)
苏墩儿曰
==========================
近日,民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国目前留守儿童共902万。
除了提供基本教育、安全等垫底的保障,需要政府和社会以止损的努力去兜底。本质性的硬骨头不啃碎,数字再漂亮,痛还会在,殇还会在。?
苏墩儿,欢迎与您一起走进今天的主题:
========================
听说黄玉峰,是在媒体的报道中,他被某报称作“语文的‘叛徒’”,也被同行冠以“五四青年”的雅号。
初识黄玉峰,是在今年8月上海举办的一次黄玉峰的《上课的学问》新书分享会上。虽然是周末,却有很多读者冒着大雨,放弃休息日,排着长长的队只为求得他的亲笔签名。
再次见到黄玉峰,是9月28日,在他的新实验基地“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举行的立校典礼上,这一天是孔子诞辰2566周年纪念日。
“江南名府,吴越形胜。天聚卿云,地钟灵秀……遂有君子仁人,兴庠序、树桃李、振铎声。逢孔圣之华诞,传斯文之一脉……呜呼,教育之颓亦已久矣。五浦之兴,如清风来,如春雷响。惟师生一德,家校同心。筚路蓝缕,开启新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郑召利正在朗诵《五浦庠序赋》。洋洋千字,铮铮风骨,掷地有声。这正是刚担任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的黄玉峰,为开校典礼作的大赋。
语文的差距是“人”的差距
我们自然要给学生一张进入重点大学的门票,但我们更应该给学生一张进入社会的门票,一个美丽扎实的人文底色。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的今天,更要关怀学生的明天,是谓“终极关怀”。
在中学语文界,黄玉峰是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经常会做出“离经叛道”之事,说些别人不敢说的真话。
1999年秋,黄玉峰应邀去天津参加“全国中语会”,开幕式第一天,众多发言者发出一种声音——为语文教育唱赞歌。彼时,语文教育已经出现教学落后、学生人文素养低下等种种弊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黄玉峰在自己的教学中也有切肤之痛。眼看大会就要结束,坐在台下的黄玉峰终于坐不住了,在接连递了两张字条都没有反馈的情况下,黄玉峰举手请求发言,大会主席还没有反应过来,步伐敏捷的黄玉峰已经坐到了发言席上,把话筒牢牢攥在手里:“语文教育走到今天,语文教学的现状诸位不是没有看见,我们在用学外语的方法学语文,我们在用学数学的方法学语文,我们在用考外语、考数学的方法考语文。作家自己写的文章,做不出语文专家们出的阅读分析题,这不是咄咄怪事……语文教育已经到了必须要彻底拨乱反正的时候了,可是今天的大会,不但没有把问题提出来,反而一味地自吹自擂……”当黄玉峰结束了5分钟的发言后,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个人是谁?”
“怎么这么冒失?这么愤青?”
“他几岁了?”
“听说已经54岁了。”
“原来是个‘五四青年’。”
从此,黄玉峰便有了“五四青年”的绰号。
那时,黄玉峰在他任教的上海复旦附中开办高中“人文强化班”已经整整两年。面对语文教育僵化、枯竭,训练主义泛滥,而学生得到的文化滋养越来越少的现状,黄玉峰决心“另搞一套”。1997年,经过几年的准备,他的文科强化班终于启动了,他计划,在不削弱其他各科的情况下,加强语文学科的教学,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闯出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路子来。
首届文科强化班是高一(3)班,黄玉峰给他的班起了个名字“逸山”。开学之前,他对照着学生的档案,给全班45个学生每人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中充满着对每个学生的期待和关爱。
在以后的三年中,黄玉峰极少让学生做分析、做试卷,而把时间留出来,与学生一起读书、写作,听学者讲座,练书法,学篆刻,演戏剧,编刊物,吟诗歌,利用假日和学生们奔赴“文化学旅”……
他调动了十八般武艺,让学生走出“应试”的樊笼,为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精神成人打下厚厚的人文底子。黄玉峰说:“学习语文,不是为了做几道题得高分,而是为了有‘文化底气’,打下精神底色。那就是:爱读书,会读书,知识渊博,兴趣广泛,触类旁通,思想活泼自由,有责任感,最终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他认为,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充实生命的过程,是为学生打好“做人”的底子。有人说数理化的差距容易看出,但是语文的差距,则是“人”的差距,是一辈子的差距,非分数可测也。
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误是“不读书”
古人云:“教无定法”“教亦多术”。仅仅在教法上动脑筋,不会有多大收益,关键是教师本人的素质,尤其是教师的人格。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再怎么变尽戏法,也是收效甚微。如此,提高教师素质,乃是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的途径。
听过黄玉峰课的老师都会感到,他的课神出鬼没、自由自在,他善于“东拉西扯”,课上到一半,经常会插上几句题外话,一首诗、一个历史故事,或者是自己经历的一件事、一个哲学观点。
黄玉峰把这个方法称作“插科”法,认为这正是自己上课的魅力所在。他说:“东拉西扯是一种能力,扯多少,扯的是不是时候,是不是地方,有没有价值,扯出去能不能拉回来,这是考验教师功底和才华的一个标杆。”
课堂之外有万水千山,课本之外有万紫千红,这些“插科”的内容本身也是对教材的增补,最终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有句话叫“教师即教材”,教师本身就是一本书,关键是这本书要耐读。要让学生能够真正读到这本“书”,前提就是教师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可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多么重要”。
总结自己40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黄玉峰概括为“教在课内,学在课外”。他认为,教学成功与否,最关键的是教师的素质。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再怎么变戏法,也是收效甚微。要想做个优秀教师,首先要做个学习者。长期的读书、积累、反省、修炼,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可走。要学生成为读书人,教师首先要做读书人,给学生推荐的书,自己一定要先读一遍,引导学生入门读书,要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示范,让学生感到:“书可以这样读。”
黄玉峰认为,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误是“不读书”,最简单的应对办法就是“还我琅琅读书声”。阅读课上,他尽量让学生们自己去与文本对话,有人责备他这是不负责任的“放羊式”教学,他认为,这种“放羊”没什么不好,只要放在水草丰美的地方,放养的羊会比关在羊圈里精心喂养的羊长得健壮。他鼓励学生自己去读原著,而不是一句句讲,“教师讲未必能讲得好,讲得全,不如奉上原汁原味的大餐,让孩子们快乐地咀嚼、细细地品味。也许他们吃的时候并不知道里面有多少营养,这没有关系,因为那些营养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身体,将来一定会在他们的成长中有所体现的。”
对于语文教学中“掰开揉碎”式的分析阅读,黄玉峰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方式,“一大桌香喷喷的饭菜摆在面前,硬是不让吃,非要折腾半天,用‘科学工艺’提炼出几种维生素营养液才能入口,这无异于人为破坏了自然、均衡的饮食结构。‘喂食者’累得精疲力竭,吃食者却严重营养不良。”其实,学生花在语文学习的时间并不少,但大多数学生的阅读量却少得可怜。黄玉峰认为,这种“分析”毫无意义,甚至只有误导。有人说,假使没有语文教师,语文课就让学生自己看书,情况也要比“分析”好得多。
“好老师还应是个写作者。”黄玉峰自己就是能文善写、舞文弄墨的典范。他认为,写作对语文教师而言须臾不可离。通过写作,他不仅发表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反省自己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写“下水文”做示范。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头疼的事,尤其是高中的议论文写作,更被学生视为畏途。有一年黄玉峰新接了两个高一班,便想到自己“下水”试写议论文,让学生模仿。他事先以《黄生养雀记》为题写了两篇文章,一篇重叙,一篇重议。上课时,黄玉峰拿着自己的“下水文”作为教材,让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不同。学生的写作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趁热打铁让学生随意找个物象,写篇议论文,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观点。但由于是第一次写议论文,加上时间短,作文交上来后,效果并不理想。黄玉峰又继续以《黄生养雀记》为题写了之三、之四、之五,并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重写议论文。一周后,学生们似乎领会了黄老师借麻雀这个“意象”所要传达的思想,一篇篇好作文纷纷交了上来,黄玉峰惊叹学生们的潜能。【未完】
作者:梁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