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阅读理解(语文阅读中的比较)

古典小说的语言特点的是准确、形象、生动,精练,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如果我们不细心去玩味,就无法领悟到作者深藏着的另七分用意,不能充分领略到其高超的语言艺术。而比较鉴赏法能帮助我们领略到其中的妙处。

同学阅读理解(语文阅读中的比较)(1)

先让我来介绍一下比较法。所谓的比较法就是鉴赏者在鉴赏活动中,有意识地对文章中互相关联处进行比较,以求得两者间的相同和相异之处。比如:对两篇文章语言风格的比较,或对两处环境描写的比较,对人物出场的比较,以及不同人物性格的比较。通过比较将细微之处的差别予以突出,从而领会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比较法与文章对比有相似之处,但也不尽相同,对比手法是作者的刻意安排,而比较法则是读者有意识地同中求异,是阅读中的再创造,作者也许并未有故意形成比较之意。

下面试以高中语文第四册(人教社实验修订本)第3单元的四篇小说为例,对比较法来个例说。

同学阅读理解(语文阅读中的比较)(2)

一、同体比较:即同一对象不同阶段的比较。

例一:与林黛玉见面时,贾母和宝玉都问过同一个问题——念何书。而林黛玉对贾母和宝玉的回答是不相同的:

(对贾母)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对贾宝玉)黛玉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评点:为什么黛玉前后的回答不一样呢?对贾母的问话,黛玉是如实回答,对宝玉的回答是含糊的托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她“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从贾母的回答中听出贾母是不太赞成女子读太多书的,所以在宝玉再次问起时,她就说自己只认得几个字。别小看这几句话,它充分表现出了黛玉寄人篱下的敏感心理——“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没有比较是品不出曹雪芹笔下功夫的细密的。

同学阅读理解(语文阅读中的比较)(3)

例二:我们再来品味杨志在黄泥岗上和老都管的一段对话,也能从中领略杨志的心理和性格:

老都管见了,说道:“提辖!……休见他罪过!”

杨志道:“都管,你不知。这里是强人出没的去处,……”(虽然要驳回要求,因为是老都管——太师府的奶公提出的,所以还是耐心的做好解释工作,以求得老都管的理解。)

老都管道:“……略过日中行,如何?”

杨志道:“你也没分晓了!如何使得?……”(老都管在两个虞侯的怂恿下,再次提出“歇一歇”的要求,杨志是一介武夫,到底还是个粗人,加之又有重大的干系在身,难免急躁,所以说出了不恭敬的话来。头一句意即你真是个老胡涂。)

老都管道:“我自坐一坐了走,你自去赶他众人先走。”

……

(杨志)拿起藤条,劈脸又打去。

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

杨志道:“都管,你须是城市里人,生长在相府里,那里知道途路上千难万难!”(面对老都管的斥责,杨志到底还是腰骨不硬,底气不足,又对老都管做起了解释工作。杨志道:“如今须不比太平时节。”结果反被都管抢白了一顿。)

解说:因为是同体比较,这里,我们只看杨志对老都管三次要求让其他人休息的回答(见我每次回答后的评点)。从这几次回答中,我们看得出杨志重任在肩的自负、急躁心理,也看得出杨志人微言轻,不得不收敛本性,夹紧尾巴做人的难堪。

同学阅读理解(语文阅读中的比较)(4)

二、异体比较:不同对象在相同条件、相同环境中的比较。

例三:

初次见面王熙凤问林黛玉

(王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 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 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贾宝玉问林黛玉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评点:王熙凤的问是急切的问,脱口就是三个问题,不待人家回答就转到就自己管的事上去了。问候是假,故作亲热,拍贾母马屁是真;关心是假,耍威风是真。——虚伪!贾宝玉问人,先细细打量,才一个接一个问题的问下去,有时还对黛玉的回答给出相应的反映,问得认真,听得真切。——真纯!

同学阅读理解(语文阅读中的比较)(5)

例四: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王平曰:“……,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可就山上屯军。”平曰:“……若屯兵当道,……贼兵……不能偷过;……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评点:对如何镇守,主副两将,各持己见,可将此二人看问题之方法和性格比较。看问题:王平以观察为基础(“看了地势”、“今观此山”),对战势作出恰如其分的估计。而马谡,则以兵法为据,处处引经据典(“兵法云”、“孙子曰”),奉行的是教条主意。再看为人:王平忠言直谏,为人正直、不拍马溜须,对上司大胆喊出“参军差矣。”而马谡则把丞相的询问当成骄傲的资本,对同事的意见斥之为——“汝莫乱道!汝真女子之见!”轻狂无礼,既不尊重人,也不自重。再加上轻敌和好大喜功,焉有不败之理!

同学阅读理解(语文阅读中的比较)(6)

例五:在古小说中有用诗词入文的习惯,这里引了《林》《杜》两篇小说中描写女人外貌的词两首,进行比较欣赏:

杜十娘: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可怜一片无瑕玉,误落风尘花柳中!

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 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评点:比较这两首词,我们发现:它们都是用词的形式,单独成段来形容女子的美貌。但《杜》文中的词竭力形容杜的外表是如何的美丽,语言接近于白话,显得通俗易懂,体现了宋代话本的特点。而《林》文中的词又描写出了林黛玉外表的娇弱,更表现出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用语典雅骈丽,既有文言的庄重,又有白话的流畅,不愧为古小说的典范之作。代表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总之,所谓的比较法,就某个方面的内容集中相关联的若干段文字,进行推敲、比较、品味,以求得对文章最深入的理解。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同中求异。“同”是比较的基础,“异”是比较的目的。通过“异”来体会用语的准确、精练、特点。中学生朋友,试试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