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4节气中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 唯一一个从节气变成了节日

在24节气中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 唯一一个从节气变成了节日(1)

清明是与春节、端午、中秋并列的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现今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节日。

从节气到节日,人们对清明的重视不言而喻,在古代可只有冬至能享有这样的待遇,清明都经历了什么?

在24节气中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 唯一一个从节气变成了节日(2)

二十四节气

在24节气中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 唯一一个从节气变成了节日(3)

清明节气反映自然变化

清明,最初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农耕时代,古人顺应农时,观察天体运行,总结出来的节令。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先秦时期,至汉武帝时被编入《太初历》,正式确立,并被用于指导政治活动和农业生产。

现行二十四节气,是依据一年中太阳在回归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确定的。每年太阳位于黄经0°时为春分,阳历4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就是清明。

汉代谶纬类典籍《孝经纬》称,“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则清明风至。”意思是说这个时节,寒风已尽,清爽明净之风吹来。《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些都说明,在清明这个时节,自然物候反映出的一种新变化,气候回暖、天朗气清、清风徐来、草木萌新、百花盛开、万物生长,这不就是清明前后大自然勃勃生机的景象!

清明,作为一个节气,反映的是自然变化。古人说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就是说在清明时节,白桐等百花盛开,喜阴的田鼠藏回了洞里,雨后可见彩虹。

古人最重农桑,还留下了很多与清明相关的农谚,如《农政全书》中就有“檐头插柳青,农人休望晴;檐头插柳焦,农人好作娇”、“清明午前晴,早蚕熟;午后晴,晚蚕熟”等。

在24节气中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 唯一一个从节气变成了节日(4)

在24节气中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 唯一一个从节气变成了节日(5)

清明节本不扫墓祭祖

既然说清明本不是扫墓祭祖的日子,那么,古人最初如何过清明呢?

改火。

古人钻木取火,生火后会留下火种,长则一年换一次火种,短则根据阴阳四时更换火种。古人要过寒食节,寒食节要禁火,所有的火种都灭掉,只能吃生食或冷食。寒食节之后一到三天就是清明节,寒食节已经灭了旧火种,清明时节,顺应阳气上升、气候回暖,就要重新生火。即便是古人有了打火石,为了增加仪式感,一般还是沿用上古钻木取火的办法生出新火种,这就叫“改火”。

改火是清明第一重要的仪式。《春明退朝录》记载:“周礼四时变火,唐惟清明取榆柳火,以赐近臣戚里。宋朝惟赐大臣,顺阳气也。”杜甫《清明》诗说,“朝来新火超新烟”,白居易说“节过藏烟,时当改火。”唐代《辇下岁时记》还记载,清明时,长安皇宫中要生火煮饭了,会举办一次钻木取火比赛,很多“官小儿”同时在殿前钻火,殿门外则聚满了围观群众,第一个取得火种进献的人,还会得到皇上丰厚的奖赏:“绢三匹、金碗一口”。

拔河。

据《景龙文馆记》记载,清明节,唐中宗曾让侍臣们进行拔河比赛,景龙四年(710年),又在梨园命三品以上官员抛球拔河,韦巨源、唐休璟因为老年体衰,累趴在地一时起不来,惹得围观的皇帝和后妃们哈哈大笑。

斗鸡、走狗。

《秦中岁时记》云:“斗鸡走狗,禁烟前后。”《东城父老传》记载,唐代清明时节民间流行斗鸡戏,唐玄宗也是一个爱好者,他即位后还专门营造了鸡坊,“索长安雄鸡金尾、铁距、高冠、昂尾卜数养于鸡坊,选六军小儿五百,使教饲之。”其中有一个叫贾昌的七岁儿童,是“五百小儿长”,就是带领五百养鸡儿童的鸡坊教头,唐玄宗非常赏识他,经常会赏赐一些金帛,送到他家中。

淘井、烹茶。

清明不仅要取新火,还要汲新水,这就需要淘井。《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俗,清明淘井”。有了新火、新水,自然要烹新茶。白居易诗云:“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苏东坡诗云:“且将新火试新茶。”苏轼在钱塘时,曾在寒食清明时节,拜访好友参寥,两人汲泉、钻火、烹黄蘖茶,好不快哉。

到唐宋时期,清明作为一个时令气节,还不如寒食节受重视,清明的活动也与扫墓关系不大。杜牧描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也并非扫墓的情景,诗人接着就向牧童打听附近哪儿有酒楼,怎么看也不像上坟的人。

清明如何变为扫墓节、祭祖节,又如何从节气变为了节日?

在24节气中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 唯一一个从节气变成了节日(6)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在24节气中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 唯一一个从节气变成了节日(7)

被清明吃掉的两个节日

清明如今成为一个传统节日,兼具踏青和扫墓两大功能,是因为它吃掉了两个传统节日。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来自于寒食节,而踏青游玩的习俗来自于上巳节。

寒食节直到唐朝时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习俗繁多,如禁火、冷食、祭祖、秋千、戴柳、蹴鞠等。古代朝廷有春秋两大祭,其中春祭就在寒食节,民间也在寒食祭祖。寒食祭祖在唐以前称为“野祭”,后编入《大唐开元礼》中,成为官方定制,寒食节也就成为了扫墓节。如唐代熊孺登《寒食野望》诗云“拜扫无过骨肉亲,一年唯此两三辰”,贯休《寒食郊外》描写郊外墓地“冢花沾酒落,林鸟学人啼”,宋代苏轼著名的《寒食帖》中,寒食也与扫墓有关联,“那知是寒食……坟墓在万里”,杨万里有《寒食上冢》诗,明代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也记载了寒食上坟习俗:“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再说上巳节,主要习俗就是祓禊、踏青。祓禊,祓即祓除疾病,禊即修整净身,祓禊就是通过春浴驱除灾厄晦气。《兰亭集序》就写于三月三日上巳节,所谓“修禊事也”,就是一起泡澡,顺便流觞曲水,赋诗助兴。唐制,上巳祓禊,皇帝还会赐侍臣细柳圈,主要用于祛疫避瘟。古人也在上巳节春游踏青。《千金月令》“三月三日上踏青履”,《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春游踏青,也方便了男女约会相亲,因此清明节的前身之一上巳节也是情人节。《周礼·地官·媒氏》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寒食节后一到三天就是清明,很多时候寒食节次日就是清明,而后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也与清明不远。三个节日太靠近,逐渐重叠融合,乃是趋势。

唐代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到了宋代,上巳节也逐渐销声匿迹。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逐渐超过了寒食节,并完全取代了上巳节。所以宋元以来,清明兼具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有扫墓祭祖、戴柳、插柳、射柳、秋千、蹴鞠、踏青、春浴、放鸢等活动,热闹非凡,又被称为踏青节、祭祖节、扫墓节、秋千节等,不一而足。

在24节气中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 唯一一个从节气变成了节日(8)

苏轼《寒食帖》(局部)

在24节气中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 唯一一个从节气变成了节日(9)

清明节如何成为法定节假日的?

唐代清明节是和寒食节合并休假,为了方便官吏在寒食节扫墓,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曾颁布命令,寒食到清明放假4天,“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二年(777年),又增加到5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贞元六年(790年),又增加到7天,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周”。不过晚唐有时又减到了4天,敦煌文献有记载,“五日遇寒食,至八日假开。”宋代也有寒食清明“黄金周”,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

到了民国时期,面对日本侵华,为了振作民族精神,唤起民族意识,邵元冲、戴季陶、于右任等积极呼吁设立民族扫墓节。1934年4月5日,清明节,戴季陶、邵力子、杨虎城等拜谒了周陵和茂陵,被《申报》称为“诚可说是民族扫墓也”。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规定每年清明日为民族扫墓节,清明成为了法定节日但并不放假,当年清明举行了国家公祭黄帝大典。1937年清明,民族扫墓节首次出现国共两党合祭黄帝,之后国共两党于1938年、1939年的民族扫墓节又举行了两次合祭黄帝。

在24节气中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 唯一一个从节气变成了节日(10)

清代《十二月令图轴》(三月)

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新中国法定假日有新年、春节、劳动节和国庆纪念日(国庆节)。根据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一次修订,决定增加公众法定休假日,形成了“黄金周”概念。

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很多人呼吁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增加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其中规定清明节当日放假1天;2008年4月4日开始,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加上周末调休,共休3天假。

封面新闻记者 文康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