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在哪举办的(即便没什么人看)
好的,又一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结束了。
虽然,聊电影节的文章,注定阅读量没那么高。但是,管他呢!
我还是约了人在柏林的作者顾草草,写了这篇总结文章,去聊聊这届柏林电影节,聊聊那些值得关注的好电影。
以下,仍是顾草草的总结。
柏林电影节结束了!
这已经是我的第四个届柏林电影节,赶场看片、做采访、写稿等等流程已经驾轻就熟,但是每年那份忙乱和兴奋却总也不会改变。电影节就像一场高烧,来得太快,进行时轰轰烈烈、累得够呛却难以入眠,结束时那份“后电影节忧郁”绝不缺席。
第一次看这部罗马尼亚电影的媒体场时,完全怀着零期待的心情,结果开场没有五分钟我就哭了,把同事惊得手忙脚乱给我找纸巾。看到结尾,忍不住又哭一次。回家立刻上豆瓣打五星。
颁奖当天,我和朋友在波茨坦广场的索尼中心,和许多影迷一起看大屏幕直播颁奖典礼,本以为这么没有“金熊相”的电影毫无拿奖希望,但没想到Tom Tykwer和主席Dieter Klosslick宣布获得金熊的是《不要碰我》,忍不住当场尖叫起来。
柏林电影节过去了,但是电影相伴的新一年才刚刚开始。下面就聊聊今年柏林让人难忘、值得推荐的电影吧。
主竞赛单元
《不要碰我》
拿了金熊不是我推荐的理由,大量的裸体、SM场面也不是我推荐的理由。这些听上去是噱头的裸露在导演阿迪娜·平蒂列手中完全不色情,身体边界的探索真正触及了心灵之门。
这是一部敞开的、私人的电影,身体是没有美丑之分的,它像一个冷静的当代艺术项目、一部叙事凝练的纪录片、一份审美体系完善的人类学报告,但它对观众每一次回忆的唤起、共情的连接都证明,其本质是一部关于爱和亲密关系的电影,它发生在当下。
正如今年的评审主席Tom Tykwer所说:“我们想表彰的,不仅是那些展现电影能做什么、发展到什么程度的作品,更是那些向我们解释电影未来的作品。”其实细想之下,柏林金熊的选择,每年都不是保守打法。
《犬之岛》
这部电影不推荐都会获得海量关注。之前我也单篇写过了,就不详细说了。只不过盖个章,这是狗年片单第一名。
恭喜韦斯·安德森凭借《犬之岛》拿了最佳导演奖,希望柏林专门给他设置一条集齐几个银熊就可以召唤金熊的新规则。
《多甫拉托夫》
小阿列克谢·日耳曼每部电影都不一样,这部聚焦前苏联著名讽刺作家谢尔盖·多甫拉托夫的电影,以短短六天的时间跨度,展现了一份引人入胜的文学历史政治图景。
虽然小阿列克谢·日耳曼本人是个阴谋论者,但是拍电影这事儿,他实在是个全才。
《房产》
这是一部被国际影评人集体唾弃的电影,但是,柏林的影评人都一片叫好。
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生活和道德直觉,这部电影中的硬核双枪老太太在我看来就非常迷人了。
本片的配乐是非音乐电影、音乐纪录片以外我最喜欢的,完全是Techno、氛围音乐和影像形成反差、相辅相成的佳作。这部电影在表演和剧本上都称不上胜利,完全是一种视听体验。推荐本片使用两次的插曲Wim Mertens的《Iris》。
《失心病狂》(非竞赛)
用iPhone拍电影早就不算噱头了,但是把手机小身量这一优势发挥到最大、镜头玩得花样百出的,恐怕还属索德伯格。
简直是一部iPhone拍电影教科书。此外,整部电影表演配乐剪辑等等全部是上乘行活,败就败在一个密室囚禁的老掉牙题材。
《快乐王子》(非竞赛)
“BBC”和“王尔德”是两个可以完全决定影片质量和风格的标签。尽管这是鲁伯特·艾弗雷特演而优则导的处女作,但并看不到多少个人风格。推荐给所有王尔德爱好者。
论坛单元
《玛德琳的玛德琳》
整个柏林电影节我最喜欢的电影。
本片首映于圣丹斯,好评如潮,于是获得了柏林论坛单元的邀请。女主角海琳娜·霍华德是导演Josephine Decker在青少年戏剧workshop发现的,饰演她母亲的是纽约酷女孩米兰达·裘莱——你绝对想不到时尚达人、小说家、表演艺术家米兰达·裘莱可以演一个谨小慎微、敏感害羞的妈妈。
片中女主角的怀孕戏剧老师是《纸牌屋》中Jackie Sharp的扮演者莫莉·帕克,她的角色也是形象大颠覆。这是一部完全靠表演支撑起来的电影,片尾海琳娜·霍华德一场模仿自己母亲的戏,其张力、爆发力、表现力和感染力会让人感到全面震撼。
《狼屋》
这是论坛单元最后获得大奖的电影。一部想象力奇诡的定格动画,风格质朴童趣,使用黏土、油彩、胶带等各种各样让人大开眼界的材料,人物的扁平和立体无缝衔接,对白由西班牙语和德语轮流切换,小姑娘带着小猪离家出走遇到狼的黑童话,被讲出了层层政治、历史嵌套的结构,短短75分钟牢牢把人抓住。
《大象席地而坐》
这部之前已经详细写过一篇,就不再展开了。对一个艺术家最好的尊重就是去欣赏他的作品。希望这部电影能早日以完整的面貌和更多的观众见面。
《绿雾》
盖伊·马丁炫技一般将希区柯克的各种电影片段剪辑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故事。大型奇技淫巧展播。
但是你不得不服,这么了解希区柯克,吃透每一场戏,并且思路清晰地架构新故事,绝对是大手笔搞了分镜。本片每一帧都是当年在旧金山拍摄的镜头,可以说是只手开创地缘迷影学了。
这片子的幽默感十分高级,电影中的人物每每要说话时,导演就把说话的部分减掉,我们只能看到人物说话前后的神态、姿势,情节居然也连得上,使得《绿雾》成为了一部充满对话场面却没有一句台词的“默片”。
全景单元
《柔情史》
中国电影缺席主竞赛,次级单元中唯三入围,杨明明导演的《柔情史》是其中一部。她的第一部DV短片《女导演》我十分喜欢。
这一部依旧是自导自演自己写剧本,延续了她那股生猛热烈的劲儿,还请到了独立电影界的两位大腕儿——耐安和张献民出演。粗糙莽撞,真实有力。
《少废话!快弹琴!》
Chilly Gonzales可能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音乐家之一,拥有古典乐家传,正经音乐学院学古典和爵士毕业的,却跑去柏林做嘻哈歌手,打造“Chilly Gonzales”这个音乐人格,旅居巴黎后又重拾弹琴的看家本领,合作过的艺术家都是Daft Punk、Jarvis Cocker、Feist这些酷人。本片是记者出身的导演处女作,毫无风格技巧可言,完全是按照Chilly Gonzales的艺术生涯顺序叙事。但是他本人太好玩了,不看亏了。
《玛琪,玛雅,米娅》
再推荐一部音乐纪录片。我本人对嘻哈音乐完全不来感,但是严肃音乐家值得关注。这部电影的素材基础是M.I.A早年自己拍摄的700 小时录像,她几年前交给自己的gay蜜、Stephen Loveridge,支持后者剪成一部关于自己的纪录片。
但是很明显俩人后来友情破裂,电影拖了五六年才问世,而M.I.A和导演在柏林的新闻发布会现场看都不看对方一眼势同水火。八卦不多讲,这部作者不知道算谁好的音乐纪录片,讲述了一个斯里兰卡武装头领的女儿成为在超级碗上演出的、却因为竖中指被麦当娜全面封杀的政治嘻哈歌手的故事,全是爆点。
《河畔》
行定勋粉丝必看。并不算出彩的日式青春残酷恋尸癖lgbt物语,但是二阶堂富美的裸戏却不能错过!
点名批评
批评不存在,赞美无意义。
《词曲作者》
艾德·希兰这位单人霸榜pop小王子的号召力绝对不容小觑,这部纪录片首映时,他一个人的粉丝群堵塞了整个波茨坦广场的交通,迷弟迷妹的尖叫声响彻柏林苍穹下。
但是和他的超高人气,以及《÷》在流行乐界数一数二的音乐性相比,他的这部纪录片《词曲作者》只能说是非!常!烂!让自己表弟记录自己,没问题,Joan Didion的纪录片不也是侄子拍的。
但是这位表弟感情好归好,真的是不会拍电影。本片完全不是手持摄影,而是单纯晃动镜头,看之前要是吃得太饱一定会想吐。并且毫无情节、毫无重点、毫无结构可言,剪辑所做的工作可能是单纯把拍毁的镜头删掉,然后把其他素材全部堆在一起。看不到专辑制作的关键,看不到写歌的完整流程,也没有突出艾德·希兰的性格魅力。全片从质量和质感上看还不如一些视频博主随手拍。
对比同样在柏林电影节展映的、记录坂本龙一制作《Async》后演唱会的《坂本龙一:异步》,这部《词曲作者》片方可能羞愧万分只好去买了篇《卫报》的三星好评。作为非粉丝,我只能建议粉丝不要去看这部电影,以免受到侮辱。
《于特岛7月22日》
主竞赛入围电影。这部一镜到底的电影试图还原发生在挪威于特岛上的单人犯罪枪击案。因为是基于历史真实事件改变的电影,导演的大逃杀构思已经很难忍受了,强加的各种戏剧性、主观元素还非常粗暴、武断、低级,简直让人体感不适。
剧本存在巨大缺陷和偏见,摄影出现无法忽视的失误,所有群戏演员似乎都没有得到任何指导。尽管本片获得了场刊2.9的相对高分,我还是认为这部电影不道德。这部电影竟然出现在政治性极强的柏林电影节,让我十分怀疑人生。
在写今年的柏林前瞻稿时候,还心里很气愤,为什么今年没几个名导演,为什么所有的电影人都只想去戛纳,为什么大卡司只挤着威尼斯,柏林电影节是不是要完。
回看这十天的片单,最后几天又因为补片去了几个公众场放映,便逐渐释然了。如果每年都那么几个老帮瓜轮流占坑,几个熟脸来回拿奖,按资排辈固化阶级,纵容少数派“知识分子”的傲慢与偏见,那还真是怪没意思的。
政治先行,前卫大胆,兼收并蓄,可以是一种态度、一种口味。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电影节,就让柏林电影节和它所在的城市一样,永远又穷又性感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