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意义(从歌曲月光看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背后的乡土情结)
文|Bree
所谓经典,在于表达真实。
李健的歌曲《月光》,开头是这样的:
哦 月光洒在每个人心上
让回家的路 有方向
哦 离开太久的故乡
和老去的爹娘
哦 迎着月色散落的光芒
把古老的歌谣 轻轻唱
哦 无论走到任何的地方
都别忘了故乡
是什么力量 让我们坚强
是什么离去 让我们悲伤
是什么付出 让我们坦荡
是什么结束 让我们成长
……
月光照亮了回家的路,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无法忘记故乡。这段歌词的前半部分的描写中,借景抒情,让我们我仿佛听到老去爹娘的呼唤,呼唤远方的游子归家。
歌词的后半部分的反问,反而让我陷入了思考: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坚强?是什么离去,让我们悲伤?是什么付出,让我们坦荡?是什么结束,让我们成长?
如果说月亮是乡愁的载体,我相信邮路更是,它将千千万万份思念从游子心中传递回家乡,又将家中人的思念再传递出去,这一来一回,将那份浓重的愁绪书写的更加沉重。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于1999年在国内上映,由霍建起执导,滕汝骏、刘烨等主演的反映乡村邮递员题材的文艺片,当年在国内上映时票房惨败,被媒体形容为:“国内发行几乎等于零的电影。”但这部电影在日本获得8亿日元的票房,还获得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它所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主要刻画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湘西农村,子承父业的邮递员之路,第一次上岗,父亲放心不下,陪着儿子走了一趟“心灵之旅”的故事。
从影片风格来看,它很纯粹,也很诗意,更让人震撼,纯粹到讲的就是一件送信的小事,诗意到让人以为进入了人间仙境,但更让人感到震撼的,是这条邮路背后传递出的来自灵魂的思考。
电影中,唯美自然的湘西美景让人陶醉不已,让我们不由得想到儿时生活的乡村,记忆中,它也是这般模样;每当有信件从远方寄来时,就会将爸爸妈妈们,儿子女儿们的思念传递回来;同时也勾起家里人对远方亲人们的怀念,这是中国上世纪乡村生活的缩影,与其说电影里讲的是父与子的和解之旅,让我更感受更真切的,是邮路背后承载的浓重的乡土情结。“子承父业的邮包”里装的不仅仅是信件,是山外人对亲人们沉重的思念,是浓烈的乡土气息的汇合,是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的碰撞物。
最不经意间的,往往最打动人心,好的作品就如同好酒,越存越香,历久弥新,虽然影片距离上映时间已经过去了21年,如今再看它时,依然有种让人难以忘却的力量,经典在于表达真实的情感,我相信是电影背后传递出的思想让它历久弥新。
- 我和父亲都是乡土文明进程的载体,承载着山里人心中的世界,也就是“想头”
- 五婆和母亲的等待,再现了留守人的孤独,她们无法出入外面的世界,这也是现代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交汇的矛盾点
下面我简单以这两部分展开分析:
01 我和父亲都是乡土文明进程的载体,承载着山里人心中的世界,也就是“想头”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里,第一句是这样的:“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自古以来,书信一直作为传递情感的代表,在上世纪80年代的“打工潮”背后上演的更为热烈。
1978年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使得农民工作效率快速提高,但我国可耕种的土地有限,人多地少,乡土意识浓重的农村人也在挣钱的刺激下,纷纷涌向城市。因此,农村兴起打工潮,山里的人纷纷外出“搞副业”,去到南方的各大城市的角落里,在家留守的除了少数劳动力外多是老人和孩子,因外来思想的冲击,新鲜的事物总是让人好奇的,教育也慢慢在人们的心目中重视了起来。
在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这种情结虽然表现的比较含蓄,但当我和父亲到达第一站时就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在村委会等了半天,没有见到秘书从学校取来的报名表格,父亲说我们去迎迎他们,然后在村委会门口,看到了挤在门口等着看我和父亲的一群人,他们笑嘻嘻的看着我们,这些人多少老人和上学的孩子,还有年轻的妇女抱着孩子。
父亲说:“山里人几天不见县长没关系,但不见他可不行。”
我看着这些人的笑脸,才慢慢体会父亲说的这句话的意思。他们知道父亲即将退休,我将接替父亲的位置,他们心里也明白父亲和我都承载着他们心中的牵挂和期盼,我这个新上任的邮递员对他们而言既新鲜,也更有活力。
我们离开,乡亲们还没有离去,守在那里看着我们走远,还有一个小女孩带着弟弟跑过来问父亲,“爷爷,爷爷,我妈让我问您为什么我爸爸还没有来信”。
虽然他们送的是父亲,但他们送的也是思念。
说到这里,我想到自己的父辈,生于乡村,长于乡村,我的父母也是这样过来的,那时他们都在外地务工,我们兄妹都是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长大,远方的来信成为我们家人的期盼。与此同时还在上学的我们也在帮助家里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学校里,也经常有学生时不时辍学回家务农,到了年龄就外出打工。
影片后面,当我和父亲快到到达山顶看见一队劳作的少女背着背篓从他们身前经过,少女清澈的眼睛里写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但也有对大山的依恋,虽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小说,但这些少女也是那个时期典型的代表。
送信进入尾声,最后一天晚上洗脚时,我问父亲“他们祖祖辈辈住在山里,除了山,没有别的?父亲说:
“谁说没有,想头,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头,人有想头,就什么都有了,要是没有想头,再好的日子也没有了滋味,就像咱们跑的这条邮路,说苦,够苦的,可干的久了,记挂的人多了,记挂的事儿多了,就觉得有干头了,不冲别的,就冲这些乡亲们,就冲他们住在大山里。”
山里的世界和山外的世界,看起来似乎那么遥远,但透过这条邮路,让我明白了我和父亲都是这乡土文明的载体,我们载着这些“想头”,向前一步一步,脚踏实地。
就像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期盼着和母亲的团团聚一样,大山里的人盼着和山外的亲人们的团聚,有了这些“想头”,就有了他们的世界。
02 五婆和母亲的等待,再现了留守人的孤独,她们都无法出入外面的世界,这也是现代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交汇的矛盾点电影中,两个人物的等待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五婆,是失明的等待,一个是母亲,是光明的等待,两人的等待都是通过眼睛表现的恰到好处。
五婆,因为儿媳难产死去,后来儿子也去世,她哭儿子想孙子,哭瞎了眼睛,每天只干一件事情,就是搬着小板凳坐在门口等信,她等的不仅仅是信,是对孙子的思念。
家庭的不幸,没有让五婆绝望,一个人独自将孙子带大,而后孙子成为方圆百里唯一的大学生,毕业后在经济特区忙于工作,迟迟无法回家,每年寄来的,只有贺卡和汇款单,这才是最让人绝望的,既讽刺了现在社会的现状,也让我们引发对自己的思考!
出门在外的人是来不及想家的,在家的人反而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五婆哪怕思念孙子,但更多的还是理解着孙子在外的辛劳与不易,这种没有眼神交汇的等待让人内心焦灼,再现了老一辈对年轻一辈的深厚情感。
母亲的等待是透过眼神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她的情绪更加明显,由不解到理解,是一个过程。
电影开头,母亲目送着我和父亲离开,她的眼神里包含了很多东西,这样的眼神也贯穿了整个影片。
父亲和母亲相识于邮路的,那时她正在放着耕牛,天下暴雨,母亲扭伤了脚,父亲便亲自将母亲背下山,乡亲们看着耕牛,父亲看着母亲,那时,母亲的眼神里满是欣喜。
而后母亲在山里的小溪旁等候和父亲相见,那时她的眼神里装满了深情。随后,父亲骑着自行车将母亲娶回了家,坐着自行车后座上的母亲,穿着红色的衣裳,笑容满面,眼睛快眯成了一条缝。
我想,在此之前,母亲都是非常开心的,这是嫁给了心爱之人的欢乐。
随后,父亲长时间奔走在邮路上,母亲一人守护着家,当父亲回家,看到了靠着门口等待的母亲带着幽怨的眼神后,眼里也藏起了欣喜,我相信,这时的母亲内心中有些许不满。
父亲也曾收到过母亲的信,那是我的出生来,那时父亲跑外省,三个月才回来一次,生了孩子的当天,母亲便写了一封唯一的信给父亲。慢慢地,母亲开始理解父亲,出门在外的人都是不容易的,母亲也渐渐明白,我和父亲才是她心中最珍贵的东西,因此,只有在我们三人聚在一起时,母亲才会笑的更开心。
在侗族乡亲的篝火晚宴上,我和侗族姑娘翩翩起舞,而后父亲问我,是否喜欢她,我说喜欢,但我也许不会娶一个山里的女孩。因为,我怕她们也像我妈,离开了山里,一辈子都想家。
因为我曾经问过母亲,山里人为什么住在山里,母亲说:
“山里人住在山里就像把脚放进鞋子里一样舒服。”
母亲嫁给了父亲,便再也没有回去过。
我想母亲也是山里人,她也曾作为写信的一员,所以懂得信带给人的那份沉甸甸的情感,写完一封后便再也不写了。
母亲的笑容在我们三人聚在一起时才笑的更加灿烂,是因为她已经远离了故乡,内心里只有了我和父亲,所以她的等待心甘情愿,这是爱的等待。
影片结尾,母亲一次次站在远处迎接着父亲的归来,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
曾经的我们也是这样被家人目送出去,被家人目迎回来,时间飞逝,我渐渐明白了电影里母亲眼神中的内容。
乡土文明是乡村的文明,五婆的等待,母亲的等待都是当时社会的一个个缩影,当时,大部分的农村男子离家,只留下女人们守在家里,他们无法出入外面的世界,孤独地带着心中的牵绊等候着,父亲和我虽然没有外出务工,但我们的工作性质已经使得这种情绪酝酿的更加深刻。
电影再现的不只是母亲一人的等待,而是一群人的等待,是一个时代的等待,也是现代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交汇的矛盾点。
03 写在最后:再次听到《月光》时,我想到文章开头里这几句歌词的答案:
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坚强?是想头,是苦中求乐的理想,让我们坚强;
是什么离去,让我们悲伤?是离别,亲人们的再次离别,让我们悲伤;
是什么付出,让我们坦荡?是勤劳,是勤劳的付出带来的收获,让我们坦坦荡荡;
是什么结束,让我们成长?是苦难,是苦难的结束,让我们成长。
……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再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乡土文明,那山不仅仅是山,是乡土文明的代言,那人不仅仅是人,是乡土文明的传递者,那狗不仅仅是狗,是乡土文明的守护者。
就像电影里父亲翻越一座座山坡,像书信传递到千家万户,他所传递的是乡土文明的真情,狼狗老二,先是守护着父亲,后又守护着我,完成生而不息的传承,我和父亲都是乡土文明进程的载体,承载着山里人心中的世界,也就是“想头”。
邮路不仅仅是邮路,表面是父与子的心灵之旅,实则是乡土情结的化身,展现了时代背景下,乡村人们外出工作以求创造美好生活的希望,五婆和母亲的等待,再现了留守人的孤独,她们都无法出入外面的世界,这也是现代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交汇的矛盾点,一个个邮件就是寄托,表达了对乡土情怀和善良勤劳的乡村人们的赞美。
一部好的作品总是从不同的角度给人以启迪,这部电影,无论从那个角度诠释和解读,都有着令人着迷的魅力,但追溯这种魅力的源头,乃是对自古以来的乡土文明的礼赞,读懂了这其中的奥秘,也就读懂了乡土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