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脏话有哪些(潮汕个别地方的另类)

来 源: 《汕头日报》2007-08-26作 者: 吴拔渊,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潮汕的脏话有哪些?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潮汕的脏话有哪些(潮汕个别地方的另类)

潮汕的脏话有哪些

来 源: 《汕头日报》2007-08-26作 者: 吴拔渊

在潮汕大地,解放以前,曾经存在过最少四种以上的另类“语言”在乡下,它们是:棉湖癖(乞食癖)、牛癖、英文字母潮语癖、水上人家语言(其实就是广州话)。有的是有语音、没文字或假以汉字,有的是潮州话语音、以英文字母,有的干脆就是某种行业的“癖话”。在潮汕历史的长河中,对于这些“癖语”的作用和存在的意义我深信不疑,但它们现在都正在消亡或已经消亡。先说棉湖癖 乞食癖 。小时候 上世纪60年代末 ,我们家就在汕头市,那时的政治气氛比较森严,谁也不敢乱讲话,哥哥姐姐和爸爸他们有时在讲一些事情不想让我知道 怕小孩嘴巴不紧 ,就围在一起“嘀嘀咕咕”,不知说什么鸟语。我呢 是葡萄吃不到就是酸的,非讽刺一番、表示一下不满不可,但内心却在想怎样去弄个明白。年岁见长,就逐渐知道那是一种流传于乡下的“话”,好象揭西、揭阳、饶平都有人懂此“话”,有一说是“乞食癖”,解放前的潮汕丐帮的通用“语言”;有一说是“棉湖癖”,像是揭西棉湖那边传开来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我父亲从饶平县高堂乡来汕头聿怀中学 按国道324线相距56公里 “读大书”上高中,每次行程都得天没亮就从高堂步行十二华里至钱东,再坐二、三小时“撑船”到井洲,又再乘坐“火船大有号”或“大益号”从海路直奔汕头,到了汕头,人累了,天也黑了。可见当时之潮汕平原交通极为不利,人称饶平为“省尾国角”,上世纪前半叶国家是烽火连天,这里是盗贼四起,杀人越货,无恶不做,大凡两把菜刀外加一个胆便可占山为王,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人自危,一种能相对安全地分清敌我友的黑话———“棉湖癖”便大行其道。此话就是以每一个潮州字音按潮语十五音、用反切的办法来拼读,本身没有文字。如潮语“食”按“棉湖癖”念就是“liaji 掠舌 ”,即jilia音发“食”;“你去地块剃拖 你去哪里玩 ”,就念“leyilekilidilogiliticloti ”“潮州姿娘生好(潮州姑娘长得漂亮)。”就念“leyilekilidilogilionilaxinglohi.”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你旁边若有人在用这样的“语言”交谈,听起来是不是“鸟语”、令你一头雾水牛癖:这是一种地地道道流行于牛市的黑话,从海陆丰到福建漳州凡讲闽南话的地区。千百年来,潮汕的农村人想扔掉锄头,远离背朝天脸朝地的辛勤田间劳动,有一途径就是去拜资深的“牛中” 牛市买卖的中间人 为师:恭备“三牲大”,行三拜礼,被收为徒弟,从此走上油嘴滑舌、骗吃骗喝的牛贩营生。学的手艺不外是做买卖的伎俩和黑话。一为“粗破”,即道出牛的各种不吉利长相:“宣”是指牛上腭从门牙中间至喉头的黑线,具此线之牛为大破家之相;”退脐”是指牛的肩中间毛的螺旋没长在前面 牛噗处 ,而是退后生长,极为不吉利;“齐眉”是指牛毛螺旋与牛眼基本同一水平线,为败家之相;“五红”是指牛的鼻子、眼睛、下腹、四脚、屁股眼等地方长成红色,为不详之兆。另外还有“背剑”“拖边”“倒旗”等上百种破相的说法,其中黄牛更加考究。二为“做相”和“长相”的讲究,主要是研究牛怎么样的长相就会有耐力、好耕作,重点看牛的胸、肩、背、四肢;怎么样的长相就会容易得什么病、不好饲养,重点看眼、牙、皮肤、毛发、大小便。三为天数,即以“天、夏、平、口、水、龙、门、不、见、开”代表“l、2、3、4、5、6、7、8、9、l0”,“大、中、小”代表“千、百、十”。“小天”就是十块钱,“中天”就是一百元,“中,水叠水”就是五百五十元,“中,门夏”就是七百二十元。行内的人用此法在飞快地讨价还价,行外的人当然是听不懂他们的“密电码”。旧时乡下一般五日一墟(集市 ,方圆百八千里的农民就把不需要或不理想的耕牛牵来卖钱、易货。牛与主人一到牛墟,牛贩们一哄而上,七嘴八舌,在此期间他们已用“牛癖”相互统一了说法,该说牛的那儿不好,先怎么讲,后又怎么说,价钱要谈到什么程度,他们分工合作,三人成虎;好牛说成破相牛,一般牛说成病牛、小病说成大病。目的只有一个,无非是把你的牛说得一文不值,好待价而沽。碰到老实巴交的农民,本来就觉得自己家新近运气不好或自家的牛耕田不是很有力气,想贴点钱在墟上换一头壮一点的,结果经他们一场糊弄,只拿回两、三成钱回家。一路回去还在念念不忘幸好遇上高人,看得懂自家牛的毛病,还古道热肠地把“破相”“病牛”收成,要不过几天家里出什么事或牛病死了,那可就损失惨重。哎!难怪饶平家乡有句这样的话:卖牛三次,卖剩一条牛绳。据说,除了牛癖之外,潮汕还有猪癖,即流传于猪贩子之间的一种行话。英文字母潮浯:鸦片战争之后,大批外国传教士登陆中国,潮汕大地上涌来很多英美人士,这些传教士都具良好的修养和品德,且受过专业的教育。到潮汕工作之前,他们需接受为期二至三年的潮语训练,即学会说、听,但不学文字。当时在乡下受教育的人少之又少,80年前,在我们人口七、八千人的高堂乡只要是小学毕业的,逢春节就可着长衫礼帽到大祠堂拜公祖领二斤猪肉。面对不识字的广大劳苦大众,传教士便派发英文字母潮语《圣经》。他们一边组织礼拜、讲道,一边办识字 英文潮语 学习班,先以“b、p、m、f”教授潮语拼音,二至三周后,一般人可掌握拼法,又经二至三周,即可基本看懂英文字母潮语《圣经》,一个本来目不识丁的潮汕老农妇经过二、三个月的学习,就可熟练地与远在新加坡或暹罗 泰国 的亲人来往书信,且写的东西念起来就是潮州话。如:“ri6gue4zap4xi3rig4wa2xiulga051e2gia3lai4dilhuanglpoil 二月十四日我收到你寄来的番批 ”。就连我们现代人,没学过这种“文字”,只要略懂汉语拼音或国际音标,就可读懂它的内容。它是按潮州话八个音调来注音的,听说有一种写法是学英语的韦氏音标来注音的,例如:“u”可用 ūúǔùǖǘǚǜ 这样方法来注明八个音调。日前,据闻粤东地区有三个地方住有水上人家,一在汕尾,一在南澳,另一在饶平县柘林镇。朋友说,他们讲的是水上人家话。笔者和好朋友在饶平海边一个村妇女主任的帮助下见到了二位老者:他们自称为水上人家,祖上分别来自顺德、番禺和宝安,汉人,姓氏分别是冯、黄和黎;世代在海上捕鱼为生,以船为家,一般每艘帆船大小二三十口分为五至十个小家庭,组成和管理以家庭式居多;生产活动范围在我国沿海东至福建厦门,西至海南三亚,所获海产时常上岸卖钱换取生活必需品。他们的风俗习惯对先人的祭祀基本相同,船上若有人病故,则就近上岸安葬,所以往往公婆父兄死时分别异地入土。解放前高峰期有六七十条水上人家渔船在粤东海面作业,且常停泊于柘林港。上世纪60年代上岸时只有几条船70多人,至今己繁衍为300余口。当年他们所讲语言为香港口音,至2005年8月仅存四位老太太尚操此话,其余人等皆满口柘林口音潮州方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