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四分钟微电影的大概流程(从0到1完成一部10多分钟微电影)
导演——史可久
感觉这次体验感极佳吧,因为我们的分工是很成熟化的,不是一人揽多活,而是多人分工合作。在分工合作的情况下,最后的作品依然能保持艺术化的发挥,是不可思议的。只能说我们每一个环节的负责人都是很卓越的,技术和审美同在。
对于这次比赛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原来真的有跟自己想法相同,努力方向相同,志同道合的人,期待与他们今后的合作。另外审美领域的碰撞也是我认为很有趣的。哈哈哈,如果你看到这篇推文,并且有一个想做出好电影的梦想的话,just do it.
编剧 &女主——王月亮
微电影大赛的前两天,带病拍完最后一组镜头,当晚就倒在床上“不省人事”。我大概永远会记得那天晚上:小伙伴们不嫌弃发烧的我,在0135一边陪我一边剪辑到深夜️。
七月中旬就跟史导和制片怡然开始讨论方向,参加梦工坊的第一天,我甚至已经改好了第二版的剧本。
来到梦工坊第二天的晚上,第一次把剧本推翻重写。第三天晚上,大家一起头脑风暴,说了好多故事,也否掉很多提议,每个人都无比疲惫,但是也很开心。第五天凌晨三点整个六组都在非常非常认真的试镜讨论剧本。所有人都想把最好的电影呈现出来。
终于开始拍摄,一个镜头甚至可以拍二十几遍。不到两分钟的舞蹈镜头,我们拍了一下午。
八月二号下午六点十分我们完成了最后一个镜头,我们的百万剪辑师、百万摄影师、百万p图师所有人看到了天亮的曙光。
和大家共同完成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微电影,真的很爽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作品虽然稚嫩,但我们认真对待,用心去做了。
制片人——刘怡然
“之前从未想过只利用短短十多天时间,可以从0到1完成一整部10多分钟的微电影;也从未想过这部微电影的创作团队成员之前互不相识;更没有想过这部电影的最终呈现效果远超之前的预期。”
我想这三个排比句已经足以形容自己这次微电影拍摄所经历的惊讶和惊叹了。
从最初收到题目和要求后的第一天起,我们就一刻也没有停下过。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当时我和导演编剧撰写初版剧本的时候,几乎天天晚上都在开会,每次有新想法写了很长的备忘录但又被自己一一否定,有那么一两个晚上都处于失眠的状态中……那时候才深刻感受到原来写一个好故事真的不容易。
直到后来和全组成员见面,大家通过多轮的集体头脑风暴最终确定了剧情,当树导发来“通过”二字的那一刻,每个人都长舒了一口气,毕竟这个从0到0.5的飞跃意味着我们终于可以逐步开展下一步的工作了。
在整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多加干涉,只要导演和摄影等同学有希望达成的效果和想法我也尽可能在把控预算的前提下去支持,因为根据之前做导演和制片的经验以及自己的理解,我深知每一个创作者都需要自己的发挥空间,只有当一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有意愿且能够说出想法,并且拥有发挥潜能的机会时,一个好的作品才有可能成型,创作才有可能拥有自己的思考与灵魂。所以这一次,我选择做一个观察者和推动者,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在任何阶段或节点遇到问题时尽可能打通各方力量去解决,因为没有团队,没有合作,任何想法都只能是悬在空中的幻想而无法落地成为现实。
这十多天的经历到如今回想起来还是会觉得温度犹在。这份温度在于成员之间各种想法的碰撞,在于对创作的珍视,在于每一个人都拥有高度专业的技能和百分之百的全情投入。
对视觉效果拥有极致追求的导演、带病拍戏的女主角、极其善用机器且拥有高审美与艺术素养的摄影师剪辑师们、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反复帮忙修改剧本的组长、帮忙预定购买各种场地和道具的组员们……是每一个人的参与与付出才能让一部作品的完整甚至是追求完美的呈现成为可能。
从0到1,从不可能到可能到实现,这就是我们面对创作的态度。
附:中国传媒梦工坊介绍
中国传媒梦工坊自2009年起已举办十一届,俞敏洪、杨澜、阿丘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及媒体大咖担任导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全球化智库、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的支持和指导下;
由梦工坊青年人才发展中心、东宇全球化人才发展基金会联手全球百所知名高校和一流媒体及企业,为优秀青年学生搭建成长与发展的舞台。
传媒梦工坊独家导师阵容节选
传媒梦工坊全链路人才培养机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