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杀了方孝孺导致什么后果(只看方孝孺在靖难之时如何出谋划策)

前言:有关明初大儒方孝孺和永乐皇帝朱棣之间的恩怨情仇,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诛十族”。据说这是一个因为不愿意做枪手起草篡位诏书,从而引发的血案。实话实说,朱棣虽然没有诛方孝孺的“十族”,但是宁海方家除了个别漏网之鱼,应该是被族诛了。

据说朱棣的军师道衍和尚在大军千里南下之前曾经对老板有过一番提醒,大意就是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您老人家做了皇帝以后千万不要杀他。好家伙,朱棣这次南下是去玩命的,道衍和尚居然已经悠哉游哉开始谋划造反成功以后的新生活了?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方孝孺,连科举考试都没有参加过,怎么就成了读书人的种子?难道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不从科举出身?何况以方孝孺在靖难战争时的所作所为,朱棣没有任何放过他的理由。

朱棣杀了方孝孺导致什么后果(只看方孝孺在靖难之时如何出谋划策)(1)

方孝孺剧照

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其实早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的时候,时年26岁的方孝孺就已经作为人才被推荐到了朱元璋跟前,推荐他的人是东阁大学士吴沉。吴沉是前元国子博士吴师道的儿子,以学问和品行闻名天下。

朱元璋和方孝孺一番交谈之后,告诉了太子朱标自己的看法:“当老其才”。什么意思呢?就是方孝孺虽然名气大,但很幼稚,还没有遭受过社会对他的毒打。之所以朱标也在场,是因为方孝孺师从明初大儒宋濂,和太子算是同门师兄弟。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洪武十五年的时候朱元璋广召天下“明经老儒”来京,对已经七、八十岁的嘉兴人鲍恂、安吉人余诠、高邮人张长年都求贤若渴,希望他们留在文华殿辅导太子。可是对于正当盛年的方孝孺,老朱却把他“礼遣还”,这瞧不上的劲儿,真的很难洗白。

十年以后的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方孝孺再次被推荐到朱元璋面前。此时太子刚刚去世,老朱正在为太孙朱允炆挑选人才。但朱元璋只是说了一句“今非用孝孺时”,随即把他打发到汉中府做教授。明代的教授可不是今天的教授,主要任务是教导府学中的学生,品级是从九品,再往下就是不入流。两次面试均告失败,可见朱元璋并不认可方孝孺的才能。当然还有人愿意为方孝孺贴金,认为朱元璋之所以磨练他,就是为了留给太孙朱允炆。这真是无语了,26岁的时候不用,36岁的时候还不用,老朱临终前方先生都42岁了,按古代的标准都没几天好活了,还不用,这算哪门子磨练?

朱棣杀了方孝孺导致什么后果(只看方孝孺在靖难之时如何出谋划策)(2)

方孝孺书法真迹

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继位。这位大明第二任皇帝深受江南地主文人集团的裹挟,文官们开始掌握朝堂上的主导权。从未有过政务经验但名气很大的方孝孺也被调进中枢,先是出任翰林侍讲,随即升任侍讲学士。掌握了权力之后,方孝孺向朱允炆提出了自己的施政建议:恢复井田制。

井田制的话题比较大,我们只需要明白在距离方孝孺时代近两千年前的春秋晚期,井田制就已经崩溃了。此后历朝历代,没有哪个皇帝再从历史的垃圾堆里把井田制给捡出来,相信已经说明了问题。换句话说,单纯认为恢复《周礼》就能治国的方孝孺,其实和十六年前一样幼稚,一代雄主朱元璋的眼光不会错。

一个坚定的倒燕派

看了方孝孺此前的经历,其实笔者很好奇他为何会成为一个坚定的倒燕派。朱元璋封建诸王,你方孝孺不是应该举双手赞成么?据《明史》记载,当时朝廷讨伐朱棣的诏书和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封国北平起兵,先后击败了朝廷方面领兵的长兴侯耿炳文和曹国公李景隆。在老牌勋贵靠不住的情况下,朱允炆换上盛庸、平安等新生代将领,慢慢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朱棣杀了方孝孺导致什么后果(只看方孝孺在靖难之时如何出谋划策)(3)

朱棣剧照

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十二月的东昌之战中燕军大败,大将张玉被杀(张玉是后来永乐朝英国公张辅的父亲,燕军中的第一名将)。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三月,燕军又在夹河之战中失利,大将谭渊被杀。不过朱棣很快找回了场子,盛庸在战败之后退保德州。而另一位大将平安也在藁城战败,退保真定。

连场大战之后,双方都到了极限,都有罢兵息战的需求。朝廷方面罢免了力主削藩的齐泰和黄子澄以示诚意。朱棣也郑而重之向朝廷上书求和,中心思想是请求召回盛庸和平安之兵,再将齐、黄等“奸臣”严惩。

朱允炆收到四叔的求和文书以后,按惯例询问方孝孺的意见。结果方先生上来一句就是“我方将怠之”,意思就是虚与委蛇,等待援兵到来之后再将燕军一举围歼。建文帝本人也支持方孝孺假和谈真备战的策略,但是紧接着方孝孺在他起草的诏书中却使用了非常傲慢的语气,让皇帝非常不解。

建文君善其策,遂命孝孺草诏,宣言欲罢兵。建文君览诏曰:“既欲怠之,则当婉辞,庶几肯从。”孝孺曰:“辞婉则示弱矣。”—《明太宗实录卷八》

朱棣杀了方孝孺导致什么后果(只看方孝孺在靖难之时如何出谋划策)(4)

朱允炆剧照

说实话朱棣这次是有诚意的,因为燕军足足在大名府待了三个月。要知道朱棣靠骑兵起家,造反以来从来都是来去如风。一旦进入城中,无疑是弃长就短,有着被官军合围的风险。所以看到朝廷诏书之后,朱棣心中凉了一大半。但他还想做最后的努力,于是托前来颁旨的大理少卿薛嵓带话给皇帝:只要诛杀奸臣,散去兵马,自己父子就愿意“归罪阙下,惟陛下命之”

如果建文帝有当年汉景帝诛晁错的魄力,想必会置朱棣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可惜他没有。薛嵓回朝之后认为燕军数量虽然只有官军的十分之一,但上下一心,朝廷方面“未见有胜之道”。朱允炆听了薛嵓的话颇为心动,但坚决倒燕的方孝孺随即给薛嵓戴上一顶收受燕王贿赂的帽子,和谈最终破裂。

一场杀机四伏的离间计

如果只是破坏和谈倒也罢了,毕竟双方都没有付出真心。但方孝孺趁着朱棣待在大名府眼巴巴等着朝廷消息的机会,派人去北平实施了一条毒辣的反间计。当时朱棣带着次子朱高煦在外,留守北平的是燕王世子朱高炽。

当年燕王世子朱高炽、晋王世子朱济熺、周王世子朱有燉和朱允炆在南京有同窗之谊,相互之间的感情也不错。但说起来朱允炆绝对算得上心如钢铁,当初抓捕周王之时,周世子挺身而出愿意为老爹顶罪。这本是令人动容的孝举,可是朱允炆毫不留情,派人把周世子押到杭州单独关押拷打,一定要把周王拉下水。

朱棣杀了方孝孺导致什么后果(只看方孝孺在靖难之时如何出谋划策)(5)

朱棣与朱高炽剧照

现在方孝孺向建文帝献计,称朝廷只要设计招降朱高炽,朱棣听到消息必然回师北平。倘若燕世子愿意投降,朝廷自然乐得坐山观虎斗。即使朱高炽不为所动,以朱棣多疑的性子,此举必然也会在其父子心中扎下一根钉子。日后朱棣再出兵南下,就不会继续放心地把北平交给朱高炽。

方孝孺随即向皇帝透露一个秘密:朱高炽兄弟三人不和。一旦抓到这个机会,他的两个弟弟朱高煦、朱高燧必定会兴风作浪,趁机对大哥落井下石。建文帝很好奇方孝孺是怎么知道这样的情报,老方非常得意,告诉皇帝自己在燕王府有内应。

建文君曰:“何以知其父子兄弟之悉?”孝孺曰:“臣之徒有林嘉猷者,燕王尝召至府中居久,故得之悉。”—《明太宗实录卷八》

于是建文帝立刻让方孝孺写信给朱高炽,只要他归顺朝廷,不但可以赦其死罪,还可以让他承袭燕王。信写完之后,锦衣卫千户张安奉旨带着信赶赴北平求见燕王世子。朱高炽看到朝廷来使之后大惊失色,这位日后的仁宗皇帝虽然胖,心眼却极多。他很清楚这封信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只要他打开看一眼,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朱高炽当机立断,根本就不拆封,将信和信使一起送往朱棣军前。

建文君曰:“此策固善,但父子钟爱既深,恐未能间之。”孝孺曰:“可行。”遂令孝孺草书贻世子,令背父归朝,许以燕王之位,而令锦衣卫千户张安赍诣世子。世子得书不启封,并安遣人送军前。—《明太宗实录卷八》

朱棣杀了方孝孺导致什么后果(只看方孝孺在靖难之时如何出谋划策)(6)

朱高煦、郑和、朱高炽剧照

方孝孺的判断很准确,朱高炽刚收到信,和朱高煦、朱高燧关系密切的宦官黄俨就得到了消息。在朱高炽尚在犹豫之际,黄太监已经派人快马加鞭去大名府告刁状:“朝廷与世子已通密谋”

这个消息对朱棣来说宛如晴天霹雳一般,倘如世子叛变,他自己就没有了老巢,困在大名府内必然是全军覆灭的下场。朱棣看见次子朱高煦就在身边,情急之下赶紧询问他的意见。朱高煦也很鸡贼,他没有正面发表意见,只是说了一句话:“我哥和太孙关系一向很好”,这真是杀人诛心。好在危急关头,朱高炽派出的特使总算拼了命赶到朱棣军中。看到没有启封的信件,朱棣立刻明白了儿子的意思。

中官黄俨者,比书至北平,则已先使人驰报燕王曰:“世子且反。”王疑之,问高煦。高煦曰:“世子固善太孙。”语未竟,世子所遣使以书及张安至。燕王启视,遽曰:“嗟乎!几杀吾子!”—《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朱棣杀了方孝孺导致什么后果(只看方孝孺在靖难之时如何出谋划策)(7)

南京方孝孺墓

结语:若非朱高炽急中生智,一旦他打开书信看上一眼,方孝孺的计策就成功了。事后回想起来,无论是朱棣还是朱高炽,难道不对方孝孺恨之入骨吗?在朱棣原来起兵的时候,声讨的对象主要是齐泰和黄子澄。随着靖难战争进入中后期,齐、黄二人逐渐在朝堂上失势,在建文帝身边话语权最大的变成了方孝孺。

从方孝孺给建文帝的建议来看,他不但是坚定的倒燕派,还险些造成朱棣父子失和,差点使得靖难大业功亏一篑。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棣靖难成功以后,又怎么会不拿方孝孺开刀呢?不杀方孝孺,如何对得起为了自己肝脑涂地的燕军将士?读书人重要还是枪杆子重要,相信朱棣比我们清醒得多。

顺便再提一句,出卖情报的林嘉猷下场一样凄惨。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九月初五日,朱棣下旨将林嘉猷开刀问斩。这一天,恰好是朱棣大封诸将的日子,赏罚分明,无过于斯。

甲申,狭西按察司佥事林嘉猷坐方孝孺之党诛。—《明太宗实录卷十二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