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最光荣奋斗正当时心得(享受劳动之四长备劳动)

劳动最光荣奋斗正当时心得(享受劳动之四长备劳动)(1)

关文丽/文 Maria Sichan/图

近年来,随着求学途径的丰富,国内外青少年杂处的情况越来越常见。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年轻人在体能、动手能力等方面,较欧、美的同龄人有很大差距。撇开人种的差异不谈,单集中到动手能力,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显著的不同?

固然有法律等相关规定带来的影响,如德国《民法典》第1619条明确规定:子女必须承担部分家务劳动,且属家教部分。对于不愿意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向法院申诉,以求法院督促孩子履行义务。德国联邦法院此前还解释,对于14岁以上的孩子,每周7小时家务劳动是适当的。

也有不同教育侧重带来的差别,如: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小学生为0.7小时,英国小学生为0.5小时,而中国小学生仅为12分钟。

此外,据调查:我国有14.3%的初中生从来不做家务,有82.1%偶尔做家务劳动,只有3.6%经常做家务劳动。对一所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调查显示:从没洗过衣服的占79%,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

有人梳理出当前劳动教育不利造成的几种乱象——其一,好逸恶劳、嫌贫爱富,不尊重劳动和普通劳动者;其二,小皇帝、小公主层出不穷,“老儿童”、“巨婴”越来越常见;其三,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在青少年中存在苗头倾向;其四,不思进取,青年“啃老”现象日益凸显。

文化的影响

仔细分析,我国青少年这方面的问题,不仅受父母影响,还和文化有关。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是看不起劳力者和服务者。

可以拿中、西方两个典型形象做比较。比如中国的黄帝,《五帝本纪》对黄帝是这样描述的:“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说他一出生就会讲话,小时就敏慧,少时即道德高尚,成人以后头脑聪明。总之,是天生圣王,他的异能,无由窥测,也不可企及。

而“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是随着成长得到了配做英雄的教育:凡间父亲教会他驾车,卡斯托耳教会他角力,奥托吕科斯教会他打仗,欧律托斯教会他射箭,喀戎授给他科学,利诺斯教他歌唱和奏竖琴。十八岁时,他已经成长为全希腊最英俊、最强壮的人。

我国对于“德”的尊崇,不独黄帝“修德振兵”,五帝均有这个特点:帝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帝高辛“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帝尧者“其仁如天,其知如神,能明驯德,以亲九族”……至于他们是否孔武有力,是否健美、强壮,并无特别描述。

而以超人为代表的西式“英雄”,却普遍崇尚“力”。正如黑格尔所言:“希腊特有的风气产生特殊的观念。他们眼中,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者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各种运动的裸体。”

我国崇拜“德”,希腊崇尚“力”。神话作为民族性格、心理的最初凝定,“崇德”、“尚力”的不同,会走向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这正揭示出我国向来不重视肢体强健的历史渊源,由此代代沿袭;劳力者“低人一等”的认识,成了捆锁身强体健、惜功崇力的“魔咒”,一定时段甚至造成“病夫”现象。

强大的大脑寓于强健的身体

最终实际看到这个差别,是去冬我在丹麦疗养时的见闻。

丹麦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三个月行程中给了我身、心、灵全方位的启蒙。他们总是设置能刺激人头脑、心灵、特别是肢体活力的情境,助人发展出最优化的自我。

冬天,在幼儿园,我看到孩子们吃的是冷的、简单的、有营养的午餐。在室外点起火,火上放一口铁锅煮茶水,四、五岁的孩子们,自己舀一杯茶水,就坐在露天的木凳子上安闲地喝起来。

24小时冬季露天营挑战,在夜里野炊,对他们也是司空见惯:把带过来的面粉、牛奶、香蕉、鸡蛋拆封、搅碎、调成面糊,有人往平底锅里放黄油,有人舀面糊,有人烤制,有人翻面,配上苹果片、蜂蜜、花生酱、巧克力酱,就相让、互助着吃起来。没有一个人闲着。

在不同幼儿园全天实习观察时,也会看到:小孩子才三、四、五岁,有的在屋里穿衣服都晃晃悠悠的,却可以从满是各种机械骑车、拖车的车库里,拽出某种类型的车,或搭上两个车斗达到三米多长,或单骑从高坡飞速冲下;三、四岁的女孩子们,会用真锤子和真钉子、真锯来钉木头和锯木头。

全体三岁以上孩子会用大人用的锋利的尖刀,削成一段木棍;孩子们每天大部分时间在泥沙里摸爬滚打,在树和木架子间攀爬悠荡,“猱进鸷击”;在幼儿园里,无论冬夏,最小的孩子都睡在室外的婴儿车里!

保留祖先——维京海盗的勇敢因子的同时,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尊重、善待,总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聊,没有丝毫的拘谨、局促和刻意讨好。丹麦的陌生人之间,几乎都可以一见面就无障碍拉起家常,如多年的邻居。不管谁做着什么劳动,别人搭一把手和接纳别人搭一把手,都很自然。

这样,以上种种的积累,才容易发展起全面的人,如毛泽东说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敬佩的一位户外课女老师Maria 就是这样。她每次率领选课的学生飞绳、走海地挑战各种极限,同时她也开烘焙课,在乐团里吹奏长笛,还带领水上体操,去北极探险。日常放学后,常看到她在大海里悠闲地划着独木舟。冬天的“回到自然”课,她常赤足走在沙地和有荆棘的草上(叹为观止),她说喜欢这样感受自然。

这再一次印证:强大的大脑寓于强健的身体!(A strong mind in a strong body)

抵抗享乐的诱惑

没有被丹麦观念突破之前,印象非常深的是,我竟无言答复我学生的“困惑”:

一名高二男生,曾在检讨时跟我说了他的小困惑——总是控制不了去享受。总想:人生这么短,身体这么好,不享乐多可惜!于是每次在要完成作业还是让自己舒服之间,他都选了让自己舒服,睡懒觉,耽于享乐。

对于此种情况,我想重点该解决两点:一是怎样看待辛苦的劳动;二是怎样享受劳动、热爱劳动。

还是用“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做例子。他在18岁成人路口所做“美还是恶”的人生路径选择,也早晚会发生在每个人的人生途上——

先是代表“堕落的享受”的恶德女神开口了:

赫拉克勒斯,我看你还没有决定在生命中究竟要走什么路。假使你选择我做你的朋友,我将引导你走最平坦最安适的路。那里没有你尝不到的快乐,也没有你不能避免的不幸!你将不参加任何战争和艰难。你将不用心思,只是享受丰盛的饮食和美酒,极耳目视听之乐,极身体和肉感的满足,睡着柔软的床榻,凡这些享受都不要费事也不要费力。

万一你缺少过这种生活的条件时,别担心我会强迫你去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恰恰相反:你将收获别人的劳力的果实,并得到一切对你有利的东西。因为我给予我的朋友这样一种权利:利用任何人或任何物来满足自己的享受。

注意看这享乐的诱惑,“不用心思”,“享受丰盛的饮食和美酒”,“极耳目视听之乐,极身体和肉感的满足”,“收获别人的劳力的果实”,“利用任何人或任何物来满足自己的享受”,会衍生出怎样一番没有底线的人生设计?而持此享乐观点的青少年,是不是大有人在?

幸亏有“美德女神”如下针锋相对的正面描述——什么是人神共祝的生活,什么是人生高尚而有意义的追求,什么样的劳苦和为人服务能对得起英雄的教养和禀赋。这些,不仅为我们点明积极劳动的意义,也指出具体可操作的方方面面。不会给孩子“叮咛”的家长们,不妨就把这段话作为“座右铭”送给孩子:

赫拉克勒斯,我知道你的父母,你的秉赋,和你所受的教养。所有这些使得我存着这样的希望:如果你选择我指示给你的路,你将成为一切善良与伟大的事业中的卓越人物。但我没有怠惰的快乐来贿赂你。

我将告诉你神祇对于人类的意愿。要明白,人类不经过努力和辛苦,神祇是不会使他们有所收获的。

假使你愿意神祇慈善地待你,你必须敬奉他们。假使你愿意朋友们爱你,你必须援助他们。假使你愿意全城对你尊敬,你必须为它服务。假使你愿意全希腊都称赞你的美德,你必须成为全希腊的恩人。假使你愿意收获,你必须耕种。假使你想战斗得胜,你必须学会战斗的技术。假使你想能够支配你的身体,你必须工作和流汗使它坚强。”

说真的,越是时代发展到弯曲悖谬的阶段,越是需要教育把原味儿的东西唤醒、彰显。劳动是暗藏于人身体和生命中最基本的能量和财富,唤醒后的劳动,一定会带给人稳实的安宁感、生命在场的流畅感、问心无愧的充实感和身体硬朗的幸运感……

“过度享福”教育的弊端

刚刚好的劳动锻炼,是一场公平、朴素的转换:假使你想支配你的身体,你必须工作和流汗使它坚强。而不合中道的劳动却是各样的不平衡:或空端架子、放不下清高的“有形无实”,或宁可不劳而获、也绝不当“蓝领”的“有名无实”,都是落后于时代的。

还是再来看看关注劳动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吧,看他是怎样教育自己孩子的:

一次,苏霍姆林斯基把12岁的儿子叫到眼前,给了儿子一把新铁锨,并对他说:“儿子,你到地里去,量出一块长宽各一百个脚掌的地块,把它刨好。”儿子很高兴地拿了铁锨,来到地里就刨了起来。

在没有用惯铁锨之前,孩子感到很费力。随后干得越来越轻松了。可是待到他用铁锨准备翻出最后一锨泥土时,铁锨把折断了。

孩子回到家里,心里感到忐忑不安:父亲一旦知道铁锨坏了,会怎么说我呢?“爸爸,您可别怪罪我,”儿子说,“我让家里失掉了东西。”“什么东西?”父亲问。“铁锨坏了。”这时,苏霍姆林斯基问:“你学会刨地了没有?刨到最后,是觉得越来越费劲,还是感到越来越轻松了呢?”

孩子回答:“刨到最后,越来越轻松了。”这时苏霍姆林斯基说:“看来你不是失,而是得”。孩子疑惑不解。他继续说:“愿意劳动了,这就是最宝贵的收获。”这时孩子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平静下来。

我们大多数父母却不是这样,脑袋里牢牢装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看不起体力劳动,父母但凡有一点能耐,就绝不叫孩子靠体力劳动吃饭。

细查青少年因劳动欠缺形成的诸多乱象,明显而重大的弊端,率多来自于文化中腐朽、毒性部分的影响。如此,不在观念中保持以“显微镜”细察的警惕,必会受毒而不自知、挣扎而无果。

哈佛大学学者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爱干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那种畏惧生活中的劳动,害怕体勤带来苦楚,被谎言蒙蔽的家长和孩子,最怕的正是——“要达目的,得走多么遥远和艰难的路途”;求取的则是——以最近便和最轻易的路引导到享福”。殊不知,这样抄近便的路走下来,末世常有的“厌腻”感会找上门来。

还是看看“美德”女神痛批的这“厌腻”而无聊生活的实质吧:

可怜的生物,你没有一点真正美好的东西。因为在你还没走到它们面前,你就心满意足了。你在饥饿之前饱食,在焦渴之前痛饮。为了刺激食欲,你寻找巧妙的厨师,为了加深酒意,你追求豪奢的美酒。在夏天你妄想着冰雪。任何柔软的床榻都不能使你满足。你让你的朋友们在夜中饮宴,在白天睡眠。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青年时享乐,在老年时苦恼,羞愧于他们的过去,却仍然背负着现在的重负。你从没有听过最悦耳的声音:真实的赞美!你从没有见过最悦目的事物:你自己良好的工作!

这部分,正是对当下“过度享乐”教育带来弊端的传神描画:“在饥饿之前饱食,在焦渴之前痛饮”,家长给的不是不够,而是太多,需要之前,就已塞给,奋斗之前,已拿到结果,不曾起步,终点已在,孩子感受到的正是世纪病:“厌腻”,和吃撑了的“漾食”。

这样下去,当然会“青年时享乐,老年时苦恼”了,肯定是“从没有听过最悦耳的声音——真实的赞美;从没有见过最悦目的事物——你自己良好的工作”了!

借劳动得疗愈

写作“劳动”这一专题的过程中,刚好同步读完家务整理指导书《理家理心》,文章结尾的一组问答和感慨,也颇能共鸣我对缺乏劳动操练的担忧:

有人问,为什么现代的青少年问题这么严重、这么叛逆,如果单纯是荷尔蒙的变化,以前的青少年,难道就没有荷尔蒙变化吗?

我听见了一个很发人省思的观点,她说:“从前的人到了十几岁,生活的责任已经担在肩上,所以没空叛逆;现代的青少年没有生活的责任,所以全心全意感觉身心的变化,什么问题都来了。”

现代人用工作、学业、知识、金钱来逃避生活的责任感,真像荷尔蒙打出来的鸡,长得那么快、那么大、那么得人称赞。然而,只要放在热水锅里煮,软而没劲的肉马上显出实情了!无论在职场上、学校里,婚姻关系、亲子关系里,那么多人遇见困难,若不立即倒下,就是转身落跑,为什么?因为生命少了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密度,承担不了外来的重与轻。

失去被现实生活责任熬炼出来的生命韧度,我们的生命,没有支撑。

所以,作为群体的人,最终还是一定要以劳动的方式、服务的方式进入人群,如《圣经》所说:“要安静做工,吃自己的饭。”并且,实操练的劳动,如上段文字所说,解决生存问题之外,一样重要的是密密缝出生命的韧度。否则,生命,将没有支撑!

大批情绪情感障碍孩子的家长,读到这里,肯定已经理解:就因为心意上对体力劳动的轻视,这份未经“显微镜”细察的一丝大意,竟造成喧浮生命的大部分活力被偷取!

那就从省察并去除“常态动作”的“懒”开始吧,如《箴言》写的:

懒惰人哪,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蚂蚁没有元帅,没有官长,没有君王,尚且在夏天预备食物,在收割时聚敛粮食。懒惰人哪,你要睡到几时呢?你何时睡醒呢?再睡片时,打盹片时,抱着手躺卧片时,你的贫穷就必如强盗速来,你的缺乏仿佛拿兵器的人来到。

当生存不成问题,物质发达带来过度自由,无聊、消沉、厌腻,没动力、没驱力,庸庸碌碌、得过且过,等等,就极易成为盘踞在青少年心头的一摊毒瘤,吞食动力,抽掉生机。

所以,孩子的家长们,要果断拿起未来教育目标这台显微镜,分清歧见,割掉毒瘤,释放孩子。

那显微镜同时又无异于未来教育的“望远镜”,使我们看到:劳动不但强健了体魄,也医心、救心、滋润人心。而被心之愿景照亮的前路,定会“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待续)

家长动手实操小“贴士”(Tips):

1. 重建新观念: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作为座右铭。首要的,是全方位地激发身体的动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灵敏和强健。日常有意识操练身体的应激反应力、强力和韧力,没有劳作带来的砥砺、协作和有意识的品格节制操练,沉沦、萎靡会非常容易发生。

2. 确立正形象:选取古希腊神话故事和雕塑中威仪堂堂的形象做榜样,放在容易看得到的地方提醒自己,正向信息的传输有利于激起自我的奋发。也可以对比肢体懒怠、闲散的形象,透彻分析其对身、心的重大损毁,养成用身体的强健治疗情绪疾患的习惯。

3. 打卡互相激励:身体操练方面,特别是挑战难克服的弱点,适宜抱团打卡,合力坚持,互相激励,勇敢地打开心胸的接纳,也勇敢地打开思维的限制,多渠道、多形式地参与所有可以动起来的操练,蛮有生趣地常常、狠狠“虐待”自己的身体,不使之落入无生气的懒散。

4. 培养为别人服务的能力和习惯:要明白通过劳动为别人提供服务的意义。能服务就是找到所需,发现价值。这在从未来往回倒逼孩子应有技能的路上,是从显微镜调整到望远镜。当能明白“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也就能踏实回到劳动者的谦卑、踏实、安心里。

5. 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孩子进入社会需要培养哪些做事习惯,家长就要在他小时候,做小规模模拟、操练,桩桩件件都可以用模拟、缩微化的方式进行,时机成熟就大胆迁移。要逐步扩大真实生活、真实劳动在全部活动中所占的比例。遇到机会就上,玩就玩真的。

作者简介:关文丽,哈尔滨市第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27年。近十年来在“应试教育”之外,更多精力转向新教育和未来教育,研发了基于“疗育”目标的“全人教育”亲子课程。

关于“渡过”

心理障碍患者互助康复社区

真实原创,知行合一,自渡渡人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