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悔教夫婿觅封侯(Vol.115.闺怨唉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闺怨悔教夫婿觅封侯(Vol.115.闺怨唉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1)

古代文学作品选

Vol.115

闺怨悔教夫婿觅封侯(Vol.115.闺怨唉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2)

作品原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参考译文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忽见路口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唉,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闺怨悔教夫婿觅封侯(Vol.115.闺怨唉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3)

解读分析

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外战争频繁,出征边塞希冀立功封侯成为时代风尚,于是闺中怨妇增多。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少妇因丈夫从军久久未归而产生的愁苦之情。王昌龄的一系列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此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这是反起法,为了表现她的愁苦,偏说她“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似乎她没有什么离愁别恨,这是少妇“不知愁”的具体表现。然而,她真的不知道忧愁吗?纵观全诗,显然并非如此。第三句,用“忽见”一词,轻轻一转,于不经意处翻出“陌头杨柳色”。眼前所见,不过杨柳这等寻常景物,何以称为“忽见”?这句诗的关键是要表达这位少妇在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在古人心目中,杨柳不仅是“春色”的象征,也是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就有折柳相赠的习俗,送别诗也经常出现“折柳”这一意象。眼前所见之景勾起了她一连串的情思:当年折柳送别,今春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红颜易老,于是一种强烈的空寂和怨愁之感迎面而来。而在情思被触动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和离愁突然变得一发不可收拾,顷刻间喷涌而出,结尾句用一“悔”字,引出少妇心灵深处所有的闺怨。她后悔昔日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关、求取建功封侯,以至于当前不能跟丈夫一道饱尝旖旎的春光。将登楼前的“不知愁”与登楼后的深知愁融会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杨柳显然只是导致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外在因素,如果没有平日里感情的积蓄,杨柳不可能如此强烈地触发她心中的“悔”。因此,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尽在情理之中。全诗不说离别而别情自见,不言离愁而愁思益增。诗人抓住了少妇一刹那的心理变化,生动地揭示了“闺怨”的主题。

———— / END /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打开一往网易云音乐官方电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