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传统风俗祭灶君(鲁西南风俗腊月廿三灶王爷要上天)
过了腊八,就是年了,老人在撵着周边赶集的同时,总少不了一件大事“请灶神”。灶神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主管饮食之神。在过去民间百姓信仰老灶爷的颇为广泛, 家家户户过大年均不可缺少。多将其像张贴供奉于厨房灶火口,即锅底门靠墙一面,上边略高于锅灶台。根据其所居中位置的灶神,传说带有俩头像的为张家灶,仨头像的为李家灶,各姓各选。至于其他姓氏的家庭,则一般根据该家所过往的张贴习惯来任选。
赶集
农村人上集“请灶神”是有讲究的,一般都是亲自去办,不能让邻居或外人捎带的,更不能让小孩子去代劳。拿钱“请灶神”不能说“买”而说“请”,这可能是老年人出于对“灶王爷”的恭敬和避讳吧。
灶神
鲁西南灶王爷年画的颜色一般有两类,带红色的和不带红色的,又称“红灶”和“绿灶”。“红灶”一般适合大多数家庭;“绿灶”又称“素灶”,多半用于家里老年人去世未过三周年的,这一点在鲁西南农村分的清清楚楚,倘若弄错,人家会说你不孝顺,笑话你不知道啥。
一碗清汤诗一篇,
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
乱世文章不值钱。
——宋•吕蒙正《祭灶诗》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一项在鲁西南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中国民间供奉,及周礼以吁琐之子黎为灶神等。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六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职责,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神是中国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祭灶"、"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中国人敬神,一般都是实用主义,对灶王爷也是如此。灶王爷本来奉玉皇大帝“旨意”下派监视黎民百姓的,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人们担心灶王爷向玉皇大帝乱汇报,说出来对自己家不利的话受惩罚,就发明了一种非常粘牙的麦芽糖,送灶的时候,用麦芽糖做供品,据说灶王爷吃了这玩意以后,把牙给粘住了,说话含混不清,玉皇大帝也就听不清他老人家聒噪的什么了,玉皇大帝掌管天庭和人间大事,日理万机,听得不耐烦,也许就会喊“下一个”!把这位灶王爷晾在一边了。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中白天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称为“扫尘” 。"扫尘” 意味着把一切陈旧的"晦气”、“穷运” 扫走,从而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福气进门。
祭灶一般是在傍晚进行的。下午要给老灶爷扎好骑的马。用的材料是黍秸秆(高粱或茭草秆)。如今农村很多村庄都不种高粱了,扎灶马也基本上没有了,年轻人也不会了。我演示一下作灶马:
黍秸,看样是野生的,籽粒不少,把一半籽粒撒在原处附近
把黍秸(高粱秆)按节裁开。
劈掉外面的皮,硬皮就是秫秸篾子。(注意,秫秸篾子很锋利,别剺住手了!)露出 “格挡瓤”。用"格挡瓤"当马的身子和脚,用秫秸篾子做马的腿等。
秫秸篾子和格挡瓤
做马的格挡瓤
马腿
马头
马身子
把一个篾子折几折成为马尾巴。
马尾
然后拼接起来就成为了灶马。
灶马,希望网友引用时注明出处
灶马,引用请注明出处。
到了傍黑,便早早喝完汤,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四方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芝麻糖等。切几根谷子杆草料,加点大豆、麸子用升盛上,然后恭恭敬敬放在扎成的灶马前,让它享受,以便带灶王爷上天。并用祭灶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多说好话。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以祈福纳祥。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一般家家户户都贴年画灶君,两边贴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宫降吉祥】。(还有用糖稀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祷告的时候,不许小孩子说“妄话”,如果多嘴,即遭到大人的呵斥。祭灶还有不少的禁忌,比如,出嫁的姑娘,无论多大年纪,辞灶这天,是不得在娘家的,清规戒律,如是而已。
祭完灶神,揭下贴在厨房北墙上的灶神像,焚烧了,这是送灶神上天宫,老家人把这叫作“送神”。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是说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
农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家里人出门在外,农历二十三回不到家,家里的老人是不祭灶的。因为祭灶,把家人寄在外面。
我曾到唐朝重镇曹县塔儿湾考察,塔儿湾吕氏是就是腊月二十四过祭灶的。据说是先人吕蒙正赶考二十三没有回到家。还有一种说法,塔儿湾附近的黄庄是黄巢的老家,黄巢和王仙芝曾在塔儿湾大丰寺密谋起义,后来起义失败,黄庄黄姓为避免灭门,改为吕姓(如今黄庄没有黄姓)。但古俗难忘,于是改为二十四过祭灶。
祭灶后吃麻糖,好吃,甜!如今,宇宙中心韩集镇麻糖已成为产业,占全国90%的市场!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儿时祭灶时的渴望心情和欢闹感觉也一去不复返了。但美好的记忆永远留在心中。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民间则二十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谓日挂袍,燃灯默拜。这些记载表明,在清代以后的祭灶礼仪中,祭品全都为素食,同时以糖黏灶神之口。
灶神作为和民间百姓“朝夕相处”、息息相关的一位神祗,承担了重要的职责和作用。在众多神仙当中,灶神应该是和民间百姓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位了,对于灶神的祭祀,其中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以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又到一年祭灶日,万家团圆快乐时。祭灶开启了春节忙年,采购年货,杀猪宰羊,走亲访友,大人小孩买新衣服。即使远在他乡,路途遥远,也一定要回到故乡,和父母家人团团圆圆过个年。
今天晚上,灶王爷要去天庭汇报人间善恶,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我就想给灶王爷带一句话,让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愿疫情远去,人间清明,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小年》
——陈世勤
小年人们祭灶忙,
收拾庭院掃厨房。
但愿上天言好事,
扎好大马摆好糖。
鞭炮齐鸣天宫去,
带上瘟神见玉皇。
保护人间多太平,
初一五更坐灶堂。
曹州木版年画灶神系列写真
作者 孙智敏 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政协菏泽市第十六届委员,乡土文化爱好者,头条号:老虎6909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