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看待铁木真(日本人心中的战神)
文|郭晔旻
三十三间堂
沿着横贯京都市区的七条大街向东,可以通向佛光闪烁的“三十三间堂”。其南北长达125米,以柱相隔,是世界最长的木造建筑之一。由于这座殿堂的正房共有33间,故而得名。堂内供奉着千手观音佛像共一千零一尊,俨然是佛像的“大聚会”。日本有一支古曲唱道:“京都三十三间堂,佛像三万三千零三十三尊。”
这座“三十三间堂”最早建于公元1164年。追根溯源,它其实是一件平清盛赠送给后白河天皇的“礼物”。不过,千万不要以为,这位给天皇奉上厚礼的平清盛是一位道德君子。实际上,正是此人,开创了历时7个世纪的“武家政治”时代。
所谓“武家”,即是武士家族。武士在“平安时代”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彼此常有竞争和冲突。弱者从属于强者,强者扩展成大武士团。弱小武士团的首领成了大武士团主君的“郎党”;大武士团的首领则被称作“武家栋梁”。这些大武士团首领往往出自皇族和名门贵族。清和源氏和桓武平氏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两支,其祖先都是来自天皇后裔。
虽说本身血统高贵,但毕竟算是“臣籍降下”。所以在平安时代,源、平两家,虽然一在关东一在关西,实是一双难兄难弟——在京都的“公家”(天皇及公卿)眼里,不过是一群服侍自己的家丁(“侍”)而已。这样的局面在保元元年(1156)发生了颠覆。发生了一场大战乱——保元之乱,围绕政权归属,后白河天皇与其兄崇德天皇在京都兵戎相见。
这时,以平清盛为首的平家一族加入了后白河天皇的阵营,由于这些武士的突出表现,胜负在4小时内便见分晓,持续了很长时间的政权之争,凭借武士的刀剑在瞬间得到了解决。日本国反乱既起之日,便是武士之世到来之时,原本地位卑下的武家掌控一切的时代到来了!
既然是平家的武力解决了政权争斗问题,作为平家领袖的平清盛在朝廷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保元之乱”后仅仅过了11年,公元1167年,他担任了太政大臣这个当时日本政界的最高职位。这使平清盛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以武士的身份加入公卿行列,并执掌朝廷权柄之人。在平清盛统治时期,平家有公卿16人,殿上人30余人,当时日本共有66“国”,平氏即独占一半(32国)。权势之盛,烜赫一时,平清盛的妻弟平时忠更是狂言:“非平氏一门者,皆非人!”
京都三十三间堂中众多的佛像
不过,就像百年之后的《平家物语》所说的那样,“骄奢者绝难长久,宛如春夜梦幻;横暴者必将覆亡,仿佛风前尘埃。”平氏的骄横专权,树敌太多。1180年,另一位“武家栋梁”源赖朝在关东举兵造反。战端一开,“东国(源氏)武士在战场上向来奋不顾身,不管是父亲还是儿子阵亡,一概视若无睹,只知纵马越过尸体,继续死战”,而早已在权力的腐蚀下沾染上贵族习气的平家武士竟争先奔逃,以致艺妓、舞女都嘲笑说:“啊呀,真不像话,出征的大将箭也不放一支就逃跑了。望风而逃已够让人恶心了,这回却是闻风而逃。”
结果,“传闻东国之事,其势日增数万,当时已占掠七、八国”。偏偏在此紧要关头,享尽荣华富贵,位极人臣的一代枭雄平清盛在1181年2月突患“热病”,很快病故。平氏政权顿时失去支柱而开始动摇。内乱发展到九州、四国,几遍全国各地。不过4年之后的文治元年(1185)3月,源、平两军在坛浦(下关海面)进行海战,最终平氏一族全军覆没。
源赖朝
坛浦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功劳应当归于源赖朝的兄弟源义经。他也被视为打倒平家的最大功臣。谁知这位后世日本人心目中的“战神”却因战功彪炳引来哥哥源赖朝怀疑,最后被下令追讨,一路逃到奥州(本州东北)的平泉,最终仍旧被逼迫自尽。“那样优秀的人竟是如此的结果,这是多么不合理的人生啊!”对源义经悲剧命运的同情衍生出了种种“源义经没有死”的传说,有人就认为他向北“遁至虾夷”。明治末期,日本民间已广为流传义经未死,远走东亚大陆后摇身一变为铁木真,征服蒙古,建立万世基业的传说。更有人脑洞大开地“考证”,爱新觉罗家族也是因为“其先出自清和(源氏),故国号清”,令人瞠目结舌。
无论如何,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源赖朝与义经煮豆燃萁,又将平家子弟斩尽杀绝,连几岁幼儿都不放过。在自觉除去一切隐患之后,建久三年(1192),源赖朝就任“征夷大将军”,开设镰仓幕府。日本历史就此正式进入了武家时代。只是源赖朝绝不会想到,自己虽说已是机关算尽,源氏嫡流却仍旧三代而亡。他苦心创建的幕府实权,最后落入外戚北条氏手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