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电视剧人物形象对比(电视剧版大决战有何不足之处)
电视剧版《大决战》可以算是近年来的国产战争剧中及格线上的作品,相对于国产抗战的神剧里面各种逻辑和剧情硬伤,电视剧《大决战》基本尊重史实。甚至在有的细节上做得也很细微,比如1946年的时候国军高层还穿着过渡军装,而非46式军装。
1945-1946年时期的过渡军装(剧照)
实际上在1947年的时候,国军的46式军装才开始普及但一直没有全部换装,甚至国军在1948年进行淮海战役的时候还是过渡军装和46式军装进行混搭。因此在这个细节上,电视剧《大决战》就足以超过90%以上的战争电视剧。
白崇禧过渡和46式军装对比
但正如很多网友所说的,电视剧版《大决战》仅仅是合格60分,想要达到85分以上的优秀还差得很远,部分网友们还指出:电视剧版的《大决战》最大的作用在于,让1992电影版《大决战》更加经典。
海报老土,但却更为经典的《大决战》
有很多对电视剧《大决战》不满的网友,还在雨田君的文章里面,套用老版《大决战》的话对新版进行评价:
“高希希:诸位,借此机会我要先说几句,最近常有人叽叽喳喳,拿我来开心,说什么作为献礼剧致敬经典的大决战应该派一只虎来拍,派不出一只虎,也要派一只狼,最后派了一只Z来。这话实在是恭维我了,古今拍戏,Z的导演艺术一直被我成功运用着,遇有批评,则萎缩着墙壁,不作回应,让你自觉没趣,或者请几个水军咬住了就不放,终于把我无可奈何”
(以上为网友评论,非雨田君本人立场)
高希希导演
本着对《大决战》进行总结,本期就和雨田君一起来探讨一下,电视剧《大决战》的不足之处。
战争场面如果说电影版《大决战》是我们影视史上规模最大,场面最震撼的电影,应该是没人反对的,光攻打锦州的跑群、会师金汤桥以及黄维兵团行军的长镜头,就被很多影视剧套用和COPY使用(甚至还包括新版《大决战》)。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场面和人员就调了好几个师数万人参演。
平津我军会师金汤桥,现在影视剧拍不出
而反观电视剧《大决战》其实更像是一场小型的局部战争,当初电视剧对外宣传时候号称的3万人群演,但根本就没出效果。这好歹也要尊重一下历史,在历史上三大战役消灭的国军将近155万,双方参战兵力将近400万人,人数规模都不弱于二战的苏德战场。但电视剧版的战争场面刻画确实值得商榷,几百人群演根本就很难支撑起大决战这么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新老两版进攻塔山的赵子龙师
在战争场面方面,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和黑山阻击战中,压根就没有什么大广角的战争场面刻画,就连当初在塔山为国军提供炮火支援的重庆舰也是满满的五毛科技感。
五毛科技感,战列舰造型的重庆号
很多人都会说战争场面小,可以通过里面的战争人物心理来反馈。
但同样是小人物和士兵,92版里面因为是我军战士扮演,身上本来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军人感,特别是在黄维兵团的总攻开始之前,全部上刺刀的我军战士脸上展现的那种坚毅的斗志,而相反电视剧版的则更像是横店风。
两版我军冲锋前的造型(剧照)
在进攻锦州作战中,东野确实是集中了将近1000门左右的各式火炮,对锦州进行炮击,虽然电影版用54式122来代替原型105重炮,但瑕不掩瑜,依然能展现我军在东北压倒性的优势,而相反电视剧《大决战》的多少有糊弄的嫌疑。
电影版的东野重炮群(没有PS痕迹)
剧中细节可能很多人会说,电影版《大决战》可是一帧一金,那可是燃烧的经费,电视剧版的武戏自然是没法比,但新的大决战文戏很细腻。而关于这一点,正如雨田君之前说的那般——有进步,但离优秀还很远。
小人物乔三本(剧照)
首先是在人物刻画方面。
很多主旋律影视剧都喜欢在大故事背景下加入小人物刻画,以求情节饱满,电影版《大决战》也是如此,不过电视剧版《大决战》,可能是为了拉时长,将这些小人物塑造得冗长了。比如国军的乔三本,还有之前的王翠云,这些人的笔墨太重了,因此网友们也调侃说电视剧《大决战》应该改名的为《王翠云激情燃烧的岁月》。小人物的塑造掩盖了我高级指挥员们谈笑风生,指挥千军万马的魄力,事实上我党领袖们正是在西柏坡领导着这一场伟大的决战,但在电视剧《大决战》中他们反而更像是一个推进故事进程的旁白,主次颠倒。
贯穿电视剧的王翠云(剧照)
而且在人物的台词功底上,老版《大决战》可谓是脍炙人口,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除了网友经常调侃的“刘峙名言”之外,还有:
校长:无论怎么样,会战兵力是以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主席:六十万对八十万,这是一锅夹生饭,夹生就夹生,也要把它吃下去!
可以让人回到两位领导人之间决定命运的一场决战。
两边领导人的对决(剧照)
林总:“给程子华发报,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问题?问题是我准备了一桌饭,却上来了两桌客,这个饭,怎么吃?”
打锦州前林总的名言(剧照)
这段话实际上是对林总性格和魄力的最大刻画,历史上的他做事和打仗极其谨慎,而且平时的他也是惜字如金,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安静的男人,而非像新版于和伟那样话多……
辽沈战役时期林总剧照(很形象)
其次,也是国军这边的称谓。
这其实也是很多人在网上一直诟病的地方。在民国时代很多成年男子都有字,很多人在第一次看的时候,可能都会被这个细节感动,甚至于觉得我被男子当如此。但如果细究会发现,新版《大决战》是为了“秀”而“秀”。在有关人“称谓”的叫法上漏洞百出。
在东北时期的杜聿明(剧照)
其中最荒唐的要说杜聿明,在一次会议上居然叫陈诚“辞修”兄,(陈诚的字是“辞修”),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叫他,起码是平辈或者平级以上才行,当时的陈诚是一级上将和参谋总长,杜聿明一个中将敢直呼陈诚的字?而且陈诚不仅官职高于杜聿明,在辈分上也是如此(陈诚是黄埔的教官,而杜聿明仅仅是黄埔一期的学生,哪有学生这么叫老师的。)
杜聿明和陈诚(剧照
雨田君说其实电视剧《大决战》而言,其也是水准之上的电视剧,但距离达到优秀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提升,比如在人物、战争场面的和文戏的拿捏上还要进行雕琢。当然,电视剧《大决战》的大结局虽然有很多不完美之处,但还是将三大战役中我军精神面貌和敢打敢拼的作风体现出来,整体而言不失为一部可看的主旋律电视剧……
— The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