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城市可行性(儿童友好城市研究者徐梦一)
随着”儿童友好城市“这一国际理念的引入,以及近年来国家政策层面的引导,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中来。
从2016年至今,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老师徐梦一已经进行了6年多时间的儿童友好相关课题研究。
儿童友好城市观察第九站,我们和徐梦一聊了聊。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在地化”过程中,我们的城市该如何将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在新的环境中探索出儿童友好城市的特色路径,她一直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对于我们来说,儿童友好是一个国际理念,这意味着在研究与实践的道路上,我们需要花更多的心思进行儿童友好在地化的尝试。
徐梦一解释道:“国际‘儿童友好城市’倡议是受到社会需求的驱动,而我们会有一点理念先行,就是先知道概念,然后再去想怎么去做它,这可能会导致缺失了‘明晰内涵’这一重要过程。加之,我们在儿童友好城市相关研究和实践前期,以国外的案例、经验引入为主导,难免导致在实践时出现依葫芦画瓢的情况。”
世界第一家儿童博物馆 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
例如我们在城市中,能看见不少挂着儿童友好标识的空间,里面或许有一些漂亮的图画,一些玩乐的设施。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对于既有案例的简单模仿,并没有深层次地考虑到儿童真正的需求。
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打造这些空间,做了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有没有更好的手段和途径,或许大家都没有想得特别明白。
但在徐梦一看来,尽管城市内存在一些“花拳绣腿”式的儿童友好,但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开始——至少大家都开始在关注儿童这个群体:“我们必须要走这一步,先针对某一类较为弱势的人群做精细化的考虑。不管现在是‘抄作业’、模仿国外案例,还是真正地从深层次、从儿童友好的缘起开始挖掘,大家至少在这条路上摸索着。”
在研究的过程中,一个“很小”的案例给徐梦一留下了深刻印象。
东莞市长安镇实验小学的南入口面临一条东西向快车道莲湖路,小朋友们在上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这条车流量并不算小的马路才能到达学校。香港大学朱涛老师工作室针对这一情况,在马路上方修建了一座天桥。同时,天桥的一端除了设一部便捷的垂直楼梯外,还做了一条蛇形坡道,小朋友们可以在这里上下奔跑。
“这个看似不太起眼的小项目,却很好地解决了儿童上学过程中实际面临的问题”,在徐梦一看来,儿童友好和项目的大小没有关系:“无论是很大的区域规划,还是非常小的社区微改造,例如街角的小花园改造,它们都有可能体现儿童友好。”
锦城社区内由儿童设计、社区帮助实现的街角场景
只要是能够较好地满足儿童的基本需求,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健康发展,让儿童充分享受社会服务,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改变,她都觉得是儿童友好的。
这也意味着在城市中,无论是新型的社区或是老旧的社区,实际上都能够通过解决儿童实际面临的问题,找到实现儿童友好的途径。
徐梦一提到了非常著名的“步行巴士(walking bus)”案例。“步行巴士”理念源自于英国,是指一群孩子在两个以上大人的护送下步行上下学。
参与“步行巴士”的家长会自发组织起来轮流护送孩子们,一名大人会充当“司机”的角色走在前面带领整个队伍,另外一名则充当“售票员”跟在队伍后面。而且,“步行巴士”和传统的巴士一样也设有“巴士站”(沿途可以让孩子们加入步行巴士的地点)和“接站时刻”。
实际上,儿童通学问题正是国内许多家庭正在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通学的过程中儿童安全与交通环境之间存在矛盾,同时,如今私家车越来越多,在上下学时期造成的交通拥堵以及尾气排放都会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儿童出行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接送孩子上下学,越来越成为城市中双职工家庭的“负担”。
泡桐树街内的步行区域
“步行巴士”则能很好地解决儿童通学问题,家长们像护卫队一样确保孩子的交通安全;步行的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又不会堵车,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家长轮流护送,也让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家长们能够放心地休息一下。
在她看来,“步行巴士”是一个很经典的从儿童视角出发解决问题的案例,也是我们的城市、社区、学校可以借鉴并实践的。
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需要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来完成:“儿童友好是一个非常体现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也是如此,仅仅是一拨人、一个机构、一个单一的学科,都无法将这件事做好。”
她举例道:“老旧社区自身的硬件条件不理想,在没有先天优势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联动社区范围内的学校、企业、商业空间、以及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服务设施来合力完成。又或是不同的社区之间,通过取长补短,而相互支撑,相互补全,相互借力。”
儿童参与是徐梦一在做儿童友好城市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一直强调的板块——要充分地去了解小朋友的想法、需求、意见和感受。
徐梦一作为麓湖社区儿童议事会第二届活动设计导师,曾主导过麓湖社区儿童议事会关于公园城市下儿童游戏场景打造的活动,从前期活动策划,到后期跟进研究全程参与到其中。
在活动过程中,小朋友的表达给了她很大的惊喜。
麓湖社区儿童议事会
因为活动主题是公园城市下的儿童游戏场景打造,所以她将场景基地选择在麓湖边上,同时考虑了多种要素的融合,包括有草地,树林,以及水体和坡地。当天,一名小朋友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提出自己想要建一个水下图书馆。
这让徐梦一感到震惊,因为在那段时间,位于兴隆湖的水下图书馆刚开业不久。但这位小朋友并没有提前获取这一信息,家长也从未跟她提过兴隆湖有一个水下图书馆,她靠着自己现有的认知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自己的世界中构想出了一座水下图书馆——而现实世界中也有这样一座图书馆,甚至是一处“网红”地标。
随着社交网络的宣传,大家都知道了兴隆湖有座水下图书馆这件事。这位小朋友特别“得意”地和小伙伴讲,这座图书馆就是自己当初的创意。
麓湖社区游戏场景工作坊
“不要认为小朋友缺少生活经验,想法缺少科学依据,反而越是这种未开化,越能带给我们惊喜。”在她看来,儿童并不是“没有长成的成年人”,实际上,儿童拥有了在他们对应的年龄里面“比较完整”的心智:“我们永远可以相信我们的小孩儿,多跟小孩儿交流聊天,玩耍,就会发现每个小孩儿都很了不起。”
同时,她强调儿童参与是一个全程的参与。
在进行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徐梦一发现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或社区的“儿童参与”或许存在一个问题——成年人可能只会让儿童参与到其中的一小部分。
锦城社区儿童友好广场
比如说要做社区的局部微更新,刚开始会让小朋友们提很多建议,但是推进方案、修改方案、项目最后落地的后续过程中,却完全没有小朋友的身影;或者是整个项目前期所有决定都由成年人拍板,在最后项目落成时,让小朋友来象征性地说上几句。
这样的儿童参与,在徐梦一看来都是虎头蛇尾的,流于表面的形式。
儿童的需求总是随着城市发展和时代变化而变化,发现新环境中产生的新问题,也是我们在进行儿童友好实践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现代化的过程中,小朋友所接触到的整体环境也在变化,他们的需求也会随着变化。例如,在以前,儿童出行安全并不会被提到一个特别重要、紧迫的议程中。但因为如今机动车越来越多,交通网络越来越发达,我们重新重视到了这一点。
锦城社区儿童友好广场
另一明显的变化,则是互联网与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
徐梦一提到:“以前家里也没有太多电子设备,小朋友可能放学之后,会在家附近的户外空间约几个小伙伴儿一起玩。而现在我们对互联网、电子产品的依赖,以及城市化高速发展,把儿童的游戏生态彻底改变了。”
儿童游戏生态的改变会给儿童带来许许多多的问题,从健康层面来说,小朋友会肥胖、近视,在心理和身体方面都产生负面的作用——在从前,这是并不常见的问题。
锦城社区儿童友好广场
在徐梦一看来,“友好”是一个抽象的词语,感性的形容,它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公式。
“这种友好,很多时候是在一种感知的层面”。如果仅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以主观的视角去判定,很难真正地从儿童视角出发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儿童所遇到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徐梦一也会和自己的孩子进行讨论,去寻求小朋友最真实的感受,找到那些无论大家住在哪里,在育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这也是6年以来,她做儿童友好研究比较有动力的一点:“儿童友好和我们的生活很贴近,也会延伸到家庭友好。我自己有小孩子,便总觉得做的这些工作都是在为自己、自己的家人在做。”
成都博物馆 母婴室与第三卫生间
从2016年进行儿童友好研究至今,徐梦一发现生活中有些变化正在发生。例如许多商场、公共建筑中都设置了母婴室与哺乳室,社区内也设置了“儿童之家”,儿童有了专属的区域。
尽管这并未同时满足政策、服务、空间等多个维度的友好,离我们理想中的儿童友好仍存在差距,但大家正在这条路上摸索着,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情呢。
一米视界是成都市妇联联合成都儿童团推出的“与城市共成长”——成都儿童友好城市CGC助力计划之一。该栏目通过寻找和报道成都现有的儿童友好城市样板、有代表性的人物,发掘和讲述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儿童友好案例故事,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机构、社区、企业等参与进来,推动和激发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多元可能性,助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让城市的孩子了解城市,让孩子的城市看见孩子,真正实现孩子与城市共成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