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车跟晕船有什么区别(晕车晕船为哪般)
东北网3月26日讯(张新浩 记者 葛金鑫)现在,人们出行已经越来越方便,私家车的保有量扶摇直上,每天自行开车或者坐城市大巴、地铁上学、上下班。但生活中恰恰有一部分人群,却经常饱受晕车、晕船、晕机之苦,轻的眩晕,恶心;重的五脏六腑翻江倒海,甚至虚脱和休克。这种让人的身心经历非常糟糕的现象和体验,被医学界称之为“晕动症”,也叫运动病。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脑外科谢春成副教授。
据医大一院谢春成副教授介绍,晕动症是人们乘车船、飞机时所产生的颠簸、摇摆、旋转及加速运动等刺激人体的前庭神经而引发的疾病。晕动病由于运动环境的不同,又被分为晕机病、晕车病、晕船病、宇宙运动病,以及虚拟现实模拟器病等。
临床中,依据症状的严重程度,通常将晕动病分为轻中重三度:轻者咽部不适、唾液增多、疲乏、嗜睡;中者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加重、面色苍白、浑身冷汗;重者上述情况加剧、呕吐不止、心慌、胸闷、四肢冰凉、表情淡漠、唇干舌燥、精神抑郁,甚者出现脱水、水电解质紊乱等。
晕动症的患者群体相当广泛,但我国一直缺乏相关流行病统计学数字,也缺少晕动症的专科专病门诊。国外资料显示,晕动病好发于年轻人,以6-12岁儿童多见,其中女性高于男性,且晕动病与偏头痛有很强的相关性;国内中医界的研究表明,湿热质、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的人群在远洋航海过程中,更容易罹患晕动病,这类人员对航海环境耐受力比较弱,不适于乘邮轮或从事渔业工作。而在所有体质类型中,湿热质是最容易产生晕动病的。
当前,学术界对晕动症的奥秘有各种解释,如神经不匹配、敏感性过高、血液动力学改变、神经递质异常等。而最新的研究表明:感觉冲突是酿成晕动病的主要原因。除去一些器质性原因,心理精神因素也能诱发晕动病,如情绪紧张、睡眠不佳、作息习惯不规律等。
目前,对晕动病的治疗原则是减少冲突的感觉输入,控制症状,加速运动环境的适应,包括如下三种方法:一是口服西药,如晕海宁、乘晕宁、抗眩啶、胃复安、安定;二是应用中医中药,如用生姜、陈皮煮水喝,开展针灸疗法、穴位按压;三是适应性训练,就是让乘某种交通工具易发生晕动病的人,反复多次乘坐此种交通工具,逐渐使机体适应和耐受。上述办法因人而异,效果不一。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谢医生发现,有晕动病的患者,在经过后颅窝减压术之后,其症状减轻甚至消失。在此基础上,他又结合以往诊治眩晕症的经验,发现枕骨大孔周围的骨膜和筋膜与椎动脉相附着,对椎动脉形成先天性卡压,在坐车船、乘机时造成阵发性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响前庭供血,就会形成晕动病。对此,谢春成总结了筋膜松解、中医手法整复、神经调整等一系列综合医疗手段,旨在解除头颈部筋膜和骨膜对椎动脉的“打压”,并增加前庭对刺激的耐受阈值,临床上已经为300多例晕动病病人进行了有效医治,证明其创伤轻、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操作简洁。对于一些晕动病患者,适当的心理干预和精神疗法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晕动病病人还应当保持持续性的康复锻炼,这样才能巩固疗效,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防止晕车晕船“小贴士”
在出发前2小时,宜吃点易消化、少油腻的食物,不宜过饱。
乘车时选坐车辆中部并靠近窗口的位置,面向前方。在车船行进时,不宜读书、看报纸、玩手机,可闭目养神,欣赏音乐。
经常有晕车、晕船的人,应在乘车前半小时服药,如晕海宁、抗眩啶、息斯敏等。当车船晃动太厉害时,可采取脸朝后的坐位,或是闭目仰卧调匀呼吸。
脸色苍白、恶心时,不宜服药。应尽可能使身体放舒服些,要脱掉帽子、松开领口和裤带,衣服要松宽些。房间通风要保持良好。恶心时,不必强忍,尽可能自然吐出来。
切上一片鲜姜片,登上车船前贴在肚脐处,用伤湿膏或医用胶布固定好,到达目的地后再取下来丢掉。或者上车前饮用1杯浓茶汁,或出发前喝1小杯加醋的温开水,有一定防晕车效果。
有轻度不适者,可在前额、鼻唇间的人中处,涂上少许清凉油或薄荷油。
此外,晕动症病人还可通过调整植物神经的方法缓解症状。方法很简单,即调整自己的呼吸方式——从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谢春成医生解释说,所谓的胸式呼吸是人正常的呼吸方式,即在吸气的时候,腹部提起变小;而在呼气的时候,腹部放下变大。而腹式呼吸则相反,吸气时,腹部放下变大;呼气时,腹部提起变小。经过长期练习,有可能使晕动症难题迎刃而解。
谢春成医生简介
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抗癫痫协会会员、中国微循环学会脑积水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抗癫痫协会理事、黑龙江省眩晕协会委员、黑龙江省抗癫痫协会脑电图与癫痫分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眼球运动障碍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老年医学研究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黑龙江省医促会委员。
主治:脑出血、外伤、动脉瘤、肿瘤、脑积水、烟雾病、癫痫、眩晕、晕车、帕金森病、梅捷综合征、痉挛扭转、痉挛性斜颈、舞蹈症、手足徐动、面肌痉挛、抽动秽语综合征、痉挛性脑瘫、面瘫、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糖尿病和肾病性周围神经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