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亮民间民俗活动(民俗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我们枞阳这边的民俗称之为“七月半”,也有玩笑说是“鬼节”“施孤节”什么的。在这一天里,是家家户户都要做新米粉粑,去本村的土地庙请老菩萨的。感谢土地老爷年年保佑这一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平安,主要是有欢庆小秋收的意思。
这“七月半”小秋收,要请土地菩萨是有讲究的。土地土地,五谷土中出,民以食为天。因为土地爷神职专一,只分管农业生产这一块,“保此方风调雨顺,佑斯地物阜民康”,这请的也就是此地的衣食父母官了。又因为他在神界官位垫底,只能大致管到方圆五里地,所以也就有了在我们乡下,各处村头路边都能时常见到有土地庙的事。几乎是各村都有一座的,庙里也都是一直由本村的土地老爷带着老伴,常年地在尽职尽责地办公。果然鸡犬之声相闻,二老也是官本位,不去管那邻村闲事的。
现在乡下的土地庙,好象特别地多又显眼。但这也并非是人为添加的事,也都还是在以前的老庙基上“重修庙宇、再树金身”起来的。又使周边环境优美,这就让人觉得到处都是有土地庙了。想那土地老爷和老伴现在心情好,相由心生,老来的相貌也就好。慈眉善目,和蔼安祥,给人一种仿佛见到了本村老人的亲切。
一般的神仙是不带老伴上班的,人们把这土地爷老俩口同时修成这样,大慨也有敬畏土地神灵,就是在敬畏衣食父母的意思吧。在乡下“七月半”请土地神,应该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一次了。除了有欢庆小秋收的喜悦成份以外,家里有孩子在上高中的,有儿女在外打工创业的,有驾车、行船、做生意开店的,等等,他们是都要在这天办荤素碗、带好酒来大祭拜的。他们在虔诚地静待神灵,在默默地诉说着心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当然,这乡下各村的土地庙香火,在平时也都是很兴旺的。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那些大妈老奶奶们也是头天就准备好香烛果品,第二天一大早就结伴来请的。还有家里临时有事的,要请土地爷暗中帮忙顺利的,也都会不安日期地来请。所以,这土地庙门前的烟花爆竹的纸屑,也都是常看常新的。想这土地爷老俩口子,虽然管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日常小事,比不得名山庙宇里的大菩萨进项宽裕,但在乡下老人低糖少盐开销少,小日子也还是能过的。
这“七月半”为本土文化,是从梁代起就有的。道教曾借它弘扬教意“解脱”,佛教曾借它弘扬佛法“普度”。千百年来,它与除夕、清明、重阳同为中华传统祭祖的大节。也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七月半”却一直在不温不火地传承着,好像在人们的心目中,又并没有清明节祭祖那么重要。而今天在民俗中,早已是演变成只剩有祈福这一层意义了。这大慨是“七月半”又叫“鬼节”,人们是在敬鬼神而远之吧。
好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也把“七月半”这种文化底蕴,重新列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使它又成了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与除夕、清明、重阳同为华人祭祖的节日,得以名正言顺地传承下去。
我想这老祖宗能传承下来的东西,一定会有它的道理和内涵的,不然国家也不会重视它的。因为世间万事万物,无非都是在情理之间进行的。我们说请土地菩萨的这种行为就是情,也是世道;求他保佑一方水土平安这就是理,也是人心。我们是平凡人,平凡人过日子也自有平凡人的美好心愿,而要让这种美好的心愿有个值得信赖的寄托之处,这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合乎世道人心的。芸芸众生本性纯朴,虽境界不同舍取万殊,但无可厚非生活甜实。
当然,在科学发展的今天,现在的年轻人是早已不做这事了。不过他们又是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对这事的心态又显得有些暧昧,都是在抱着不参与也不反对的态度。耳濡目染,在心里是打上了烙印的。明白这种民风民俗,是一种敬畏生活的表达方式。也许当他们“走天涯”老来闲了的时候,说不定就会在他乡也把这事捡起来,兢兢业业地做下去。可以说有些传统文化,就是以这种方式传承下来的,也必将要以这种方式继续地传承下去。
世上万事万物皆成情,万事万物又皆成理。以情为序,探幽发微;以理为本,勾连融合。情能和谐社会,温暧人间;理能引领一切,冷静向前。心安就是对情和理的最好的处理方式,过“七月半”,这是一件关于世道人心的事,也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乡风民俗,不可否认它丰富多彩了人们的生活,不是一句淡淡的“封建迷信”就能鄙薄得了的。
作者:胡国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