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地区 歇后语(京山地方歇后语)

主持人:黄旭升

嘉宾:傅加华,男,1957年生,湖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在京山文化馆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第一打工妹——安子传奇》;孙海水,男,1954年生,现工作于京山县人民法院案件质效办。

宜都地区 歇后语(京山地方歇后语)(1)

主持人:傅先生,你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多年,对京山的地域文化非常了解。歇后语,在京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请你给我们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吧。

傅加华:民间日常交谈,并非长篇大论,往往会穿插一些谚语、俗语、传言、俚语、歇后语以及地方流传的精练短语。从京山地方歇后语中,可以了解京山的地方文化。

比如:

坟顶上打陀螺——尖对尖。形容针锋相对,与我们常说的针尖对麦芒是一个意思;

阎王爷背喷雾器——鬼打虫。“鬼打虫”是方言,即“鬼打架”的意思,就是“不是好东西”;

墙上挂夜壶——倒尿(到了);

非洲人的爸爸跳高——黑老子一跳;

夜蚊子含(方言,用嘴衔)秤砣——就一张嘴狠;

寡妇洗澡——自摸,多指打麻将时自己摸和牌;

遭业的姆妈哭遭业——遭业死了。“遭业”是方言,即可怜;

肚子里开飞机——内航(行);

豆腐落在灰堂里——拍不得,打不得;

瞎子落到藕坑里——遭荷叶(活业)。“遭活业”即非常可怜;

皮影子作揖——下独(毒)手;

催生婆卷袖子——下手;

皇帝的茅厕——没有你的份(粪);

皮球掉进粥锅里——说你是混球,你还一肚子气;

光着屁股推磨——转着圈丢人;

黄鼠狼磨面——装大尾巴驴;

铁匠的活没干完——欠打;

瘪了的唢呐——看你怎么吹;

被窝里放屁——能闻(文)能捂(武);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庵庙里的尼姑——没夫(福);

八十岁挨巴子(方言,即老太太)学吹打——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的歇后语,在京山流传甚广。不可否认,这些歇后语并非京山所独有,这正好说明地方的歇后语在民间对话中流传的广泛性。一个地域所流传的歇后语,与该地域周边乃至更远的地域所流传的歇后语有“交集”。

主持人:是的。有些歇后语,我们把它归到某一地域,是不够准确的。因为是群众语言,有些歇后语可谓“殊途同归”,即几个不同的地域所产生的歇后语惊人地相同或类似。

傅加华:京山历史悠久,地域文化渊源流长,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无数的地方歇后语,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显示出独特的地方风格。而今,京山民间流传着很多地方特色浓厚的歇后语——掌故歇后语,它是民间俗语的一种,丰富多彩,极具生命力。这些歇后语的背后都有着精彩动人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如:京山状元过铜桥——只有一代人的官

京山的第一个状元是武状元杨正升。过去,京山城内的文庙,只有状元才能进去。杨正升考取武状元后,到文庙拜谒孔夫子。奸臣在皇帝面前告状,说杨正升是杨令婆的后代,不去祭杨令婆,就是不孝,不孝就是不忠。皇帝听信谗言,要杨正升先到海外去拜谒杨令婆后,回来后再上任。

传说杨令婆长生不老,隐居在海外的小岛上,要去拜谒她,必须过一道铜桥。这铜桥是鲁班亲手建造,人称铜桥“万丈高,晃晃摇,八寸宽,在云霄”。杨正升明知是加害于他,他还是打算过这座桥。杨正升的行为感动了关公,有关公相助,他并没有摔下桥。杨正升来到杨令婆隐居的小岛,杨令婆端出一簸箕自己脱落的牙齿,叫他拿几颗。相传拿几颗杨令婆的牙齿,就可有几代人当官。可杨正升翻来翻去只拿了一颗,杨令婆最后只得叹息:“我送你过铜桥回去吧,你只有一代人当官,可惜我杨家与官场无缘啊!”

这是京山的民间传说,用歇后语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来说明一个人的好景不长、运气不佳或者鸿运短暂。

主持人:傅先生,你能从京山流传的歇后语的修辞手法上,给我们解析几条吗?

傅加华:京山方言中的歇后语,构思很巧,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加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反映了京山人民的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强的创造力。

如:老虎爪子扑蝗虫——细打细算

老虎是猛兽,体型较大,以獐、麂、猪、羊为食,蝗虫是极小的节肢动物,一千只也不够老虎吃一顿。而歇后语的创作者偏偏把这两种动物联系起来构成对比,突出了“需要量大”和“捕获对象小”,加上一个非常形象的表现动作的“扑”字,似乎让人们看到那老虎举起一只前爪,用力地按下去,抓住那只小蝗虫丢进血盆似的大口里。这就把老虎的贪婪形容得淋漓尽致。于是产生了比喻义:人们在收获粮食的时侯,做到颗粒归仓,在建筑房屋的时侯,做到废物利用,不正和老虎扑蝗虫一样么?最后人们以一个概括性极强的短语“细打细算”来概括这个比喻。这个歇后语综合运用了“对比”和“比喻”,使事物本质显现出来,道理表达得极其透彻,真是妙不可言。

又如:“抓一把芝麻子过得十二条田塍——手紧”。

芝麻又小又滑,很容易从指缝里溜出来,何况是走在狭窄不平又沾有泥巴的田塍上呢?“过得”就是手紧得连一粒芝麻也没有从手指缝里漏出来,再把田塍夸张地说成是“十二条”,又更强调了“过”的难度,也就更见不松手的程度。这里作者运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用田塍的长而难走和芝麻容易从指缝中漏出反衬了“手紧”,而“手紧”一语双关,既是手抓得紧,又是吝啬或节省。这一条歇后语,运用了“衬托”“夸张”“双关”,形象幽默地表达了语意。

主持人:我整理过两期《家乡的歇后语》的访谈文章,见报后,先后收到孙先生写给我的两封信,为我提供了许多京山的歇后语,非常感谢孙海水先生!今天,我专门来采访您,希望您能为我们的读者提供更多的有关京山歇后语方面的信息。

孙海水:好的。两期《家乡的歇后语》的访谈文章,我与老伴都认真看过,以下歇后语,是我与老伴共同“合计”的结果:

披蓑衣救火——惹火上身;

屙屎打喷嚏——两头背时;

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狗子长角——装佯(羊);

三十的望月亮——冇望头;

叫花子争廊檐——都是人家的;

叫花子开粮行——一样的升(升,量词作名词用,量米的斗,“声”的谐音),形容唱歌五音不全;

叫花子打架——和袋子扳(扳,甩的意思);

茅缸里荡桨——翘屎(死);

狗子坐轿——不识人抬举;

屁股上挂箢箕——要人死(屎);

两个学生打架——为(未)笔(必);

眼皮上打针——俏(撬)皮;

厕所里嗑瓜子——小进大出。

主持人:哈,有些歇后语在文字表述上不雅,这正是歇后语不能登大雅之堂,更不能入文、入书的原因,也许这正是民间“口头文学”的通病吧。撇开歇后语中不雅的内容,从“造句”上来说,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孙海水:地方歇后语,可以反映一段历史,是地方历史的活教材。

牛火腿”上街——玩肿(总)人;粗大腿被蛇咬——肿(总)是一肿(总)。“牛火腿”“粗大腿”俗称“粗腿子病”,科学的叫法是丝虫病。丝虫病是全球限期消灭的传染病之一,也是全球致残的第二大疾病,其传染媒介是蚊子。如果一个人感染了此病,淋巴系统就会反复发炎,腿肿得像水桶。有一首民谣形容说:“四人并排坐,狗子不能过;八个围一席,狗子不能钻桌底。”这是多么形象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粗腿子病”已经绝迹。

地方歇后语,可以反映民风民俗,带着地方历史的烙印。

这还差不多——还逢下回的,折射出京山马店农村的“丧葬文化”。家里有人吊死了,必将此段檩子锯下来扔掉,扔掉时,一定要请一位“痴巴”(指脑筋有毛病的人)将此段檩子扛起来飞跑,而后面的人敲锣打鼓佯装追不上。当该痴巴将檩子扔掉后,主人往往会给他一元钱,作为报酬。痴巴嫌少,说:“这么吃亏,只有一个钱?”于是,主人换了十张一角的给他,他觉得十张一角的钱比一张一元的钱多,就说:“这还差不多,还逢下回的。”主人愕然。至此,这还差不多——还逢下回的,在京山某地流传开来。这条故事性很强的歇后语讽剌那些与“痴巴”类似的人不知好歹、不懂得算计。

如果说上面这条歇后语反映的是“丧葬文化”,那下面的这条歇后语反映的就是“婚嫁文化”。

泉有的话——得霉血。“得霉血”,方言,意思是“得便宜”“划算”。讲的是京山罗店一个痴人(傻子)叫泉有,他去亲妈(丈母娘)家送礼,每次回来亲妈都没给打发(红包),后来去过几次后,亲妈瞧不起他,将以往的礼物悉数退还。泉有桃了一担礼品回家,邻居问:“泉有,亲妈给打发了没有?”泉有答:“这回得霉血,挑了一担回来哒。”至此,这句“反语正说”的歇后语流传到现在,讽剌那些好坏不分的人。

互动

电话号码为15908693985的读者给主持人发来手机短信:尿罐子打酒——涮(算)了又涮(算);坐在筛子里拉尿——没尿(料)到。

电话号码为13797906966的读者给主持人发来手机短信:麻袋里装盐——包含(咸);公路上的电线杆——靠边站。

在主持人电子信箱中,收到许多读者发来的地方歇后语,如:老鼠子啃锣——吃(七)铜(筒);屙尿洗簸箕——假爱干净;老巴子吃麻糖——焊(汉)口;五里人民搞建设——上洋当(杨树“土 当”水库);驴子窝屎——面子光;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癞蛤蟆撑床腿——充硬气汉;强盗看皮影子戏——混时间;夜蚊子叮泥菩萨——找错了对象;麻雀吃酒糟——云里雾里。

赵长江冻冻鱼——你不冻我冻(动)。这是一条流行于沙洋曾集的歇后语。一个名叫赵长江的人,某年冬天,他煮了一大碗鱼,放在厨房冻,打算第二天吃冻鱼。一整夜,他老是惦记着那碗鱼,一晚上从床上爬起来好几次,去厨房观察鱼冻好了没有。可鱼总是没冻好,最后终于忍不住把鱼给吃了。于是,就有了:赵长江冻冻鱼——你不冻我冻(动)。

结束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歇后语是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正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这句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谈及与歇后语相关的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来加以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来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语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