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历史简介(关于深圳你不知道的历史)
官方深圳博物馆网站关于深圳本地人和本地文化的描述
深圳前身广府新安县
深圳,即原宝安县,是原广州府辖下的一个县,其从属广州的时间长达两千年,人口以广府粤语居民为主。在深圳,发达、富裕的市区和平原地带,包括罗湖、福田、南山、蛇口、宝安、光明新区,平湖街道还有部分龙岗、大鹏半岛(大鹏古城为明代广州千户张斌所建造)等地的居民基本都是粤语本地人。广府人在深港原住民中的比例高达70%以上,其中著名的香港原住民五大家族就是广府人。
广东省客家人人口数据1500万,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
深圳县志记载的本地广府人和外来客家人比例
在深港,粤语本地人可细分为南头人、大鹏人、基围人(从番禺、顺德、中山迁来)、水上人家(渔民)和围头人等,相互间通用粤语流通音广州话。其中,围头人即围村人,讲粤语围头话。围头话又称为粤语莞宝片,可与广州话直接交流,“围村”简称“围”,是粤语居民的村落,围村围的是整个村庄,是典型广府格局的方形建筑,不只是深圳,在广州地区也有不少围村地名,如“黄金围”“罗冲围”“同德围”…等等。
遍布深圳的广府围村
在深港地区称“某某围”的地方全是广府围村,如著名的元勋旧址的笋岗围和香港原住民五大家族的吉庆围、上水围、粉岭围、积存围、上璋围…等等,凡是名称为“某某围”的均属广府围村而不是某家围屋。不但如此,两者居民所说语言也尽然不同,围村人讲的是粤语围头话,围龙屋住户说的是山民话。虽然围村(村围)和围龙屋都有一个“围”字,但双方居民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
不知从何时开始,网络上的某些客人不胜其烦地强调是他们命名了“深圳”,其实不然!只要稍加分析,我们便不难发现其中的逻辑谬误:
深圳市人民政府网站关于深圳历史和地名简介,可见客家人移民深圳龙岗才300年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也就是说“深圳”这名字在612年前的明朝就已存在了,广府人自秦汉定居深圳已将近两千年历史,“深圳”一名很可能已经有超过上千年的历史。而客人清朝以后才来到在当时还属于惠阳县管辖的龙岗山区,其历史不过区区的300年(见上图深圳市人民政府介绍)。深圳的名字比客人出现在深圳土地上的时间都要早个几百年,你可别跟我说,客人会穿越历史,
全国各地各民系带圳的地名
跳出大山看世界,“圳”字作为一个全国通用的汉字,很多地方都有把水沟称为“圳”的习惯,这种现象绝非客人所独有名词!“圳”在粤语中的使用尤其广泛,粤语不但把田间水沟称为“圳”,而且使用时间比客家话要更早,历史更长。在广州、佛山、东莞、深圳、江门、肇庆、茂名、湛江、阳江、云浮…甚至广西等粤语地区,到处都有以“圳”字命名的地方,比如:深圳、新圳、大圳、圳塘、圳口、上圳、下圳、圳上、圳下、圳边、高圳、横圳、圳美、长圳、水圳……等等。
闽南语地区泉州晋江深圳村
除此以外,在江西的赣语,湖南的湘语,福建的闽南语,湖北的江淮官话中,圳的地名也广泛应用,广东粤语的肇庆和福建闽南语的泉州晋江还有跟深圳重名的“深圳村”,
深圳之母广州府
实事求是地说,“深圳”这个地名是地道的粤语词汇,是莞宝粤语的叫法,东莞、深圳两地遍布带“圳”的地名就是最好的证明!
广东方言分布图
而且,深圳得名来源地的“深圳墟”(后改称“深圳镇”)是由湖贝、水贝、黄贝岭、向西等广府张氏族人所建立,湖贝、水贝、黄贝岭、向西张氏族人是粤语围头话居民,张氏族人等粤语居民吃新安盆菜不吃酿豆腐,唱粤剧不唱山歌,行广府习俗,其所有建筑也均为典型的广府风格,现在的东门步行街还有名为“思月书院”的广府张氏祠堂,又何来客人命名“深圳”一说呢?
根据深圳博物馆和历史文化资料的记载毫无疑问深圳本地原居民的主流文化就是广府文化,现在深圳公共交通和电视台还以母语粤语广播,遍布深圳的广府式建筑和宗祠更是广府传统文化具体表现,
图书资料关于深圳广府文化的描述,可深圳除旧龙岗区全以广府文化为主
遍布深圳宝安区,福田区,南山区,罗湖区,光明区,龙华区,盐田区,大鹏区,平湖和横岗街道的广府宗祠
明显,深圳不是所谓的客人“城市”,“深圳”这名字更不可能是某家人命名的!深圳1700多年的历史毫无疑问都是广府城市[呲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