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郑的起源查询(大语文学习之59从姓氏汉字初窥百家姓)

学完基本偏旁部首,让我们用偏旁部首组合汉字,开始新的大语文学习。先从最平易近人的姓氏汉字来初窥百家姓,看看各个姓氏汉字的含义、起源、名人和分布等。

宋代编纂的《百家姓》,“郑”排在第七,它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姓氏。

1.含义

姓氏郑的起源查询(大语文学习之59从姓氏汉字初窥百家姓)(1)

郑,繁体字为鄭,《说文》解作:郑,京兆县,周厉王子友所封。从邑,奠声。宗周之灭,郑徙缯洧之上,今新郑是也。由此可见,“郑”字源自“友”的封地,起源就是国名和地名。

2.起源:郑姓的起源,来自暴虐之君周厉王的儿子被封于郑,从此肇始了郑氏。因为“郑”源于国姓,故以下将部分郑姓名人移到起源这章来讲:

2.1 《国语·周语上》有篇文章,叫做《召公谏厉王弥谤》,说的是周朝的第十位君王姓姬,名胡,在位期间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京城里的人私下里指责谩骂,这位君王听说了,下了一道命令:谁敢再胡说八道,杀无赦!还派人四处暗中监视。于是,人们就敢怒不敢言了,路上遇见,只能互相使眼色,不敢说话。(注:成语:道路以目。原文: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大夫召(shào)公就劝谏说:“这不行,不让人们说话,比把河道封堵了还厉害,一旦冲破,那可不得了。”可是,这位周王不但不听,还美滋滋地说:“你看吧,有我在,看谁还敢乱说乱动!”就这样,三年之后,京城镐京爆发了史上著名的“国人暴动”,卿士、贵族、百官、万民,同心协力把这个昏王赶下台,流放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这个昏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暴虐之君周厉王,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原文: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2.2 可是,这个臭名昭著的周厉王却有个精明强干、能力超群的儿子,就是著名的周宣王。

宣王名静,一作靖,是周朝的第十一位君主。继位后,政治上任用贤臣,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讨伐征战,一度呈现“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的局面,史称“宣王中兴”。周厉王的另一个儿子叫友,被封于郑

《元和姓纂》载:“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是为桓公,在畿内,今华洲郑县(今陕西华县)是也。威公生武公,与晋文公夹辅平王迁于洛,郑徙溱(zhēn,古水名,在河南)渭之间,谓之新郑。传封十三代,至幽公为韩所灭,子孙播于陈、宋,以国为氏。”

这就是说,郑氏是周厉王的直系后裔,公元前375年郑幽公时期,郑国被韩国所灭。后国人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

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以郑为氏,尊周厉王的幼子、周宣王的弟弟姬友郑桓公为得姓始祖

2.3 郑国得国之军郑桓公友,传其子郑武公掘突;武公传其子,即郑庄公寤生

就是他,还办演过诸葛亮、李世民、雍正、毛主席等

姓氏郑的起源查询(大语文学习之59从姓氏汉字初窥百家姓)(2)

郑庄公,名寤生,母武姜,弟共叔段,都新郑,是一个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国君。庄公的政绩被后世称为:庄公小霸,也有不少主张将郑庄公列为“春秋霸主”之一的学者。anyway,至少他给我们贡献了很多成语,例如:

《古文观止》第一篇《左转·郑伯克段于鄢》:

(1).原文:(郑庄)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郑庄公在给他弟弟段挖坑;

(2).成语:黄泉见母。原文:颍考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这是臣子颍考叔给郑庄公找个台阶下;

颍考叔是历史上著名的忠孝之人,但荧幕形象略少

姓氏郑的起源查询(大语文学习之59从姓氏汉字初窥百家姓)(3)

(3).成语:其乐融融

(郑庄公黄泉见母),“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4).成语:处心积虑

《谷梁传·隐公元年》:“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在郑伯克段于鄢之后,郑庄公还有很多功绩,也有很多成语:

(5).成语:量力而行、相时而动

《左传·郑庄公戒饬守臣》: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6).成语:暗箭伤人

语出《左传·隐公十一年》:

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辀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

最后这个“颠”字,是全文的眼,一个字就能拍一集连续剧,绝对地活灵活现展现在读者面前。

白话文讲这个故事如下:

春秋时期,郑国的郑庄公手下有两位宠臣,一个是以仁孝闻名天下的老将军颍(yǐng)考叔,另一个是英俊倜傥的青年将军公孙子都。孟子曾赞扬这位青年美男子说:“不知道公孙子都长得好看的人,就是没长眼睛的人。”

  公孙子都平时恃宠骄横,又武艺高强,箭术高超,百发百中,无人能比。他向来对颍考叔非常不服气,总想显示自己比颍考叔更有才干。

  有一年,郑庄公得到鲁国和齐国的支持,计划讨伐许国(许国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许昌市。郑国在许国的北边,今河南的新郑就是它当时的都城)。

  这年夏天的五月,郑庄公在王宫前检阅部队,发派兵车。但是颍考叔和公孙子都却为了争夺兵车吵了起来。颍考叔是一员勇将,他不服老,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一直都瞧不起颍考叔,当然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奔追去。等他追上大路,颍叔考早已不见人影了。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到了秋天,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颍考叔奋勇当先,爬上了城头,指挥士兵攀上城墙,公孙子都眼看颍叔考就要攻破城门,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嫉妒。他觉得这么大的功劳不能让颍考叔一个人给占了,于是抽出箭来对准颍考叔的后背就是一箭。颍考叔当时一心只顾攻城,没有料到背后会射来暗箭,只见这位勇敢善战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下来,气绝身亡。

  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考叔是被许国的士兵杀死的,赶紧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成功破城。郑国军队全部入城,而许国的国君许庄公则逃往卫国,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

  日后,人们便把像公孙子都这样趁人不备暗放冷箭的情况,称为“暗箭伤人”。不过,作为成语却并不限指以暗箭为凶器,凡是采取任何不光明的手段暗地里寻找机会伤害别人的,都可称为“暗箭伤人”。

  后来,尽管郑庄公知道是公孙子都射死了颍考叔,但却狠不下心严惩公孙子都。同时呢,郑庄公又觉得如果不惩罚这个暗害颍考叔的美男子,自己心里实在是过意不去。左右为难之下,郑庄公只好在颍考叔灵前拜祭,诅咒那个暗箭伤人的卑鄙小人不得好死。

3.名人:(兼顾各个时期的各个职业的一家之言)

除了上述郑国的国君,其他郑姓名人也不少,例如:

3.1 郑和,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人,多被认为是穆斯林。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晚清以降,郑和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但不少重要课题仍无定论。

3.2 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

4.分布截至201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大陆郑姓人口约1250万,分布如下。

姓氏郑的起源查询(大语文学习之59从姓氏汉字初窥百家姓)(4)


本专题中所示的姓氏汉字,都由笔者发明的偏旁部首学习卡组合而成,它适用于儿童语文、英语的巩固提高。它可以快速解决孩子“认字多、会写字少”的难题,比如很多孩子认字1000,但只会写不足300字,就是因为孩子们没有通过对字形的认知促进字义的理解,从而加快、加强写字学习。此前已经以专辑的形式,将全套学习卡中52张卡牌,共计包含120余个偏旁部首逐一介绍,请参照学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