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管慈禧叫老佛爷啊(慈禧老佛爷称呼的由来)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的帝制时代中,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其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清朝也因为她的能力而续命数十年。都知道,慈禧太后作为清末中国的实际统治者,执政四十七年之久,与此同时,她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号——“老佛爷”。

纵观历代太后之中,只有慈禧拥有这个名号。那么,“老佛爷”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名号又是怎么来的呢?

为什么管慈禧叫老佛爷啊(慈禧老佛爷称呼的由来)(1)

众所周知,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民族的首领最早被称作“满柱”。在蒙古语中,“满柱”和“宴珠”同音。因为,“宴珠”在满蒙代表佛爷的形象,所以,“满珠”作为满蒙首领相当于“佛爷”。

《汉语大词典》对“老佛爷”一词的解释是:“清代对太上皇或皇太后的敬称。”其中,“太上皇”可称作清朝的开国皇帝,而“皇太后”则特指慈禧太后。根据史籍记载,自慈禧1861年11月通过发动宫廷政变实现垂帘听政后,“老佛爷”这个称号便在宫中流传开来。

为什么管慈禧叫老佛爷啊(慈禧老佛爷称呼的由来)(2)

然而,关于这个名号的由来,史学界却流传着几种不同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第一个称呼慈禧为“老佛爷”的人,是她的贴身太监李莲英。在史书的记述中,李莲英是一个极为懂得察言观色之人。

相传,在光绪初年,慈禧因朝中大臣皆不满其垂帘听政而心生不快。之后,察觉到主子心思的李莲英,为了讨好慈禧,便派人悄悄在万寿寺建了一尊佛像。在佛像建成后,李莲英便宣称“万寿寺大雄宝殿内常有双佛显光”,于是,邀请慈禧移驾观看。

都知道,慈禧本是信佛之人,听到如此祥瑞之兆,便立刻随李莲英赶到了万寿寺。可是,一行人浩浩荡荡进入大雄宝殿后,却只看到了原来的一尊三世佛像。之后,慈禧责问李莲英,而李莲英却不慌不忙地将慈禧请到了三世佛像后,高喊“老佛爷到!”语毕,寺内方丈和其他随行者也跪地高呼:“恭迎老佛爷!”于是乎,慈禧“老佛爷”的称号便被流传开来了。

为什么管慈禧叫老佛爷啊(慈禧老佛爷称呼的由来)(3)

第二种是拜佛坐禅说。根据《清朝野史大观》的记载,慈禧曾以西法拍过一张照片。但不同的是,在这张照片中,慈禧扮成了观音的模样,左右站着的李莲英和李姊扮成了善财和龙女。

正是因为这张相片,宫中众人才称其为“老佛爷”。

第三种是他人加号说,即“老佛爷”这个称号是李莲英给的。众所周知,慈禧笃行佛教,诵经祈福更是从不间断。一次,华北地区因降水过少爆发了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按照当时的习俗,慈禧必会与朝中官员一同前往寺庙祈雨,直到天上真的落雨为止。

据悉,慈禧那一次只求了三天雨便来了。之后,随行的李莲英就非常兴奋,便趁机恭维慈禧道:“太后真是了不得,就像是佛爷一般。”这番恭维话慈禧很受用,从那以后,她便真的被李莲英奉为了 “佛爷”,且“老佛爷”这个称号也不胫而走,传遍宫内外。

为什么管慈禧叫老佛爷啊(慈禧老佛爷称呼的由来)(4)

第四种是自加徽号说。近代文人蔡东培在其《慈禧太后演绎》中提到,慈禧在过六十岁大寿时,自加徽号“老佛爷”,并命所有承值人员以后称她为“老佛爷”或是“老祖宗”。

第五种是“掌权说”,即:慈禧被称作“老佛爷”,是因为其在权力掌控方面达到了巅峰。

同治帝年幼时,慈安和慈禧将主掌清廷政权的八大臣赶下了台,取而代之成为了实际统治者。因为,“太后”之称显示不出威仪,两人便以“佛爷”相称。其中,慈禧是“东佛爷”,慈安是“西佛爷”。后来,同治帝亲政,两人再称“佛爷”有些不合适,便改称“老佛爷”。此外,慈安死后慈禧便独享了这个称号。

不难看出,以上几种说法都认为“老佛爷”这个称号是慈禧独有的、专用的,但其实,这种观点却不够准确,甚至,可以说是误解。根据相关资料可知,清朝历任皇帝皆有“老佛爷”这个特称,正如常见的庙号、尊号、谥号一般,特称也是皇帝称号的一类。譬如:宋朝皇帝的特称是 “官家”,明朝皇帝的特称是“老爷”。所以,慈禧“老佛爷”这个称号,也算是延用了清朝皇帝的特称,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慈禧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其长度更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过大清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二位正宫,同时也超过入关后满清所有皇帝的谥号。

为什么管慈禧叫老佛爷啊(慈禧老佛爷称呼的由来)(5)

此外,德龄公主曾在其《清宫禁二年记》中写道:“盖以太后极愿为男,故命人亦以男呼之。”即:慈禧因内心十分渴望身为男儿,便命宫人以男性称之。除此之外,德龄公主还讲到,光绪帝见慈禧时,总会跪拜高呼“亲爷爷吉祥”,于是,宫中众人便皆以“老佛爷”称呼慈禧。

现今,许多的清宫影视剧中都把皇太后称为“老佛爷”,对此,大家可能会产生诸多疑问。其实,影视剧中出现的“老佛爷”形象,可能只是为了演绎的需要,为了渲染皇太后的仁慈。而且,不管是“老佛爷”还是慈禧,都只是一种称呼罢了,这些也都只是历史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清朝野史大观》、《慈禧太后演绎》、《清宫禁二年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