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历法算法(历法常识系列之二)
人类社会建立后,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制订历法说简单一点,历法就是关于年、月、日三者之间联系的法则,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农历历法算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农历历法算法
人类社会建立后,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制订历法。说简单一点,历法就是关于年、月、日三者之间联系的法则。
日是什么?太阳绕地球转一圈的时间为一日(因为古代不知道地球自转形成日出日落,还以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呢)。人们把半夜时刻定为一日的起点,从这个半夜时刻到下一个半夜时刻称为一个太阳日。
月是什么?月亮绕地球转一圈的时间为一月。月亮绕地球转圈,是从月亮的圆缺变化中看到的,有的时候,月亮又圆又亮,称为满月,该日称为望日,这个时候,地球处于月亮与太阳之间。有的时候,月亮一点都看不见,该日称为朔日,这个时候月亮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从这个朔日到下一个朔日,称为一个朔望月。
年是什么?地球绕太阳转一圈为一年。地球绕太阳转,是从地球上一年四季的变化中看到的。不过,为了准确掌握地球转到什么位置,人们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在水平的地面上竖立一根竿子,太阳照到地面的时候,竿子就会在地面上留下一个影子。一天之内,这个影子从西往东移动,影子的长度也在变化,上午是越来越短,下午是越来越长。那么影子最短的那个时刻,就称为这一天的中午。但在一年之中,中午时候影子最短的那一天,说明太阳处于北回归线上,人们把这一天称为夏至。反之,影子最长的那一天,太阳处于南回归线上,人们把这一天称为冬至。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们就是依据这个影子的长短变化,确定一年的长度,从夏至日到下一个夏至日,称为一个回归年。
现代的天文知识告诉我们,月亮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是29.5306日(严格说是平均太阳日),而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为365.2422日。这就是说12个朔望月的总时间,比一个回归年的时间还短了11天多,所以一个回归年不等于12个朔望月。这就给中国古代制订历法的人们出了一个难题。显然,在一个回归年中没有办法安排整数个朔望月,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有的年份安排12个朔望月,有的年份安排13个朔望月,这多出的一个月,就称为闰月。因此,闰月的设置,是中国农历的特色。
与此同时,依据那根竖立竿子的影子的长度变化,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还制订了二十四个节气,其中立春,惊蛰等12个称为节气,雨水 ,春分等12个称为中气。这12个中气,必须分别处于从正月到腊月这12个月之中,比如立春必须在正月,惊蛰必须在二月,谷雨必须在三月,类推。如果某个月里没有中气,这个月就是闰月无疑。比如今年之所以闰二月,就是因为在二月过后的这个月里,只有一个节气即清明,而中气谷雨出现在下个月,这样,就把二月过后的这个月定为闰月,因为在二月之后,就是闰二月。
中国的农历,利用闰月的方法,恰到好处地把朔望月与回归年结合起来,所以,中国农历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阴历与回归年为依据的阳历的完美结合,称为世界独有的一种历法。其中,二十四节气更是独树一帜。
癸卯年第一个立春日
补充一: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观察地球绕太阳旋转,还不是用插竿子的方法,而是观察北斗七星那个斗柄在每天同一时刻所呈现的状态,是水平的还是斜着的,斜到什么程度。
补充二:现在农历19年当中有7个年份设置闰月,目的是为了让回归年与朔望月有更好的契合,寻找朔望月时间与回归年的时间的最小公倍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做一个数学计算题可以知道,19×365.2422,与(19×12 7)×29.5306的结果是非常非常接近的。所谓三年一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补充三:闰月最多的闰五月,其次是闰四月和闰六月。好像没有闰正月与闰腊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