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哥特式艺术风格的简要论述(西方美术笔记6哥特艺术风格在意大利的发展和分化)

常思勇 (公众号:感悟常识 ) 今天

哥特艺术传到意大利之后就产生了很多变化和流派,最典型的是佛罗伦萨和锡耶纳这两个城市共和国,走上了迥然不同的方向:佛罗伦萨选择追求逼真的绘画效果,锡耶纳则用它来继续丰富拜占庭式的程式化绘画。

佛罗伦萨的哥特绘画

先看但丁在《神曲》里提到过的画家契马布埃,他的这幅《宝座上的圣母子》。

对哥特式艺术风格的简要论述(西方美术笔记6哥特艺术风格在意大利的发展和分化)(1)

契马布埃 宝座上的圣母子 1280–1285

画面看上去金碧辉煌,每个人脑袋上都顶个大光环,圣母也还是程式化的长鼻子小嘴,浓浓的拜占庭艺术风格。但你仔细看画面下方的四个使徒,契马布埃通过色调的明暗变化,塑造出了立体感。

这是基督教艺术中的第一次。要知道,欧洲中世纪的画家们把人物画成平面已经画了1000年。所以,这最先迈开的一小步,虽然效果上和以后的达·芬奇和拉斐尔没法比,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契马布埃的徒弟乔托则更是有名。乔托被同时代的彼得拉克称为 “我们时代的王子”。今天,任何一本艺术史著作都少不了对乔托大书特书,瓦萨里更是把乔托捧成了“西方绘画之父”。

乔托也画过和师傅同样的题材,也就是《宝座上的圣母子》。

对哥特式艺术风格的简要论述(西方美术笔记6哥特艺术风格在意大利的发展和分化)(2)

乔托 宝座上的圣母子 1310年

与师傅相比,乔托的圣母与宝座之间的层次关系更清楚。尽管圣母仍然是程式化的长脸长鼻子,但程度明显减轻了。

首先,从直观的对画中人物的安排来说,乔托让圣母端坐在画面正中,而身边所有的天使和圣徒,均面向圣母,双目注视着她。这令观众无论从画面的何处看起,最终都会顺着任意一位天使的目光,注意到画面中最重要的角色:圣母。

其次,乔托有意识地将围绕圣母第二至三排的天使的脸画出了画面的边框,而不是像契马布埃那样,将天使的面部连带翅膀交代得规矩完整。乔托这样画的好处,是给人一种“还有更多天使在画外没能画进来”的印象,使得画面给人的震撼要比一个完整的画面更为宏大。

再次,画中的圣母和天使的立体感十足,乔托甚至还刻画了圣母隆起的胸部。在乔托的画中,不仅画中左右两侧人物的光影彼此相对,以让我们感受到光是从中央照射向四周的,乔托甚至画出了人物衣褶上的微妙光线变化。这使得其笔下的人物远比前人的作品来得立体得多。

乔托回归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传统,不遗余力地追求逼真的效果,让观者如亲临其境。比如这幅《圣母怜子》。

对哥特式艺术风格的简要论述(西方美术笔记6哥特艺术风格在意大利的发展和分化)(3)

乔托 圣母怜子 1305年

虽然乔托还不知道怎么运用透视法,但他借一堵矮墙巧妙地把画面分成前景和远景,并用色调的明暗强调了纵深。

锡耶纳的哥特绘画

哥特风劲吹而来后,锡耶纳人选择了和佛罗伦萨人迥然不同的道路。

锡耶纳画派的创始人是杜乔。在杜乔的笔下,圣母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立体感,但是拜占庭风格却丝毫没有减弱,圣母五官的程式化风格反而得到了加强。

对哥特式艺术风格的简要论述(西方美术笔记6哥特艺术风格在意大利的发展和分化)(4)

杜乔 宝座上的圣母子 1308年

再比如锡耶纳画派水准最高、对后人影响最大的画家是西蒙内·马丁尼。他和他的妹夫梅米一起创作的《圣母领报》。

对哥特式艺术风格的简要论述(西方美术笔记6哥特艺术风格在意大利的发展和分化)(5)

马丁尼和梅米 圣母领报 锡耶纳主教堂 1333

圣母仍然是一身黑衣,长鼻子小嘴的拜占庭风格。和传统圣母的处变不惊不同的是,马丁尼把圣母画成身子向后躲的姿态,表达出惊诧的神态。

这幅画的故事出自《路加福音》,天使加百列告知圣母玛利亚,她将从圣灵感孕而生下耶稣。听到加百列带来的消息,圣母的第一个反应是:“我还没有出嫁,怎么有这事呢?”

为什么会如此分化?

为什么哥特艺术在意大利会分化如此明显呢?这是当时意大利特殊的政治环境造成的。当时的意大利由许多城邦国家组成。

小国林立总是有利于学术和艺术的繁荣。首先,因为方便竞争和交流;其次,政治上的宽松,便于艺术家自由创作;再次,由于小国之间相对独立,就有空间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自然会产生差异化。

就佛罗伦萨和锡耶纳的哥特绘画而论,之所以会有那么大的差别,还因为观念的差异。

在锡耶纳人看来,佛罗伦萨人致力于炫耀技巧,制造错觉,非常浅薄。锡耶纳人在教堂里满怀虔诚地制作图像,既是为了让神迹和圣徒在人们心中保持鲜活的记忆,也是为了让无知者和不识字的人同样能蒙神的恩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