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县有多少个镇(陈秉荣保德县几个村庄命名的由来)

保德村庄的命名,是有规律可循的,不外以下几种情况:

保德县有多少个镇(陈秉荣保德县几个村庄命名的由来)(1)

1,以地理方位命名。如:东局(角)、西墕、南里(岭)、北塔、前会、后村、下流碛等。

2,以地貌命名。如:山头、河湾、石堎、土崖塔、黑土峁、大黄坡、深沟、栲栳梁等。

3,以姓氏命名。如:白家庄、崔家甲、路家局(居)、王家村等。

4,以姓氏 地貌命名。如:赵家山、王家岭、霍家梁、吕家峁、韩家墕、翟家塔、康家滩、秦家河、冯家川、郝家沟等。

5,以地物命名。(1)植物类。如:青草沟、红花塔、枣林、桑园、柳树 沟、榆树里(岭)、梨园局(居)、桃园局(居)、大树梁、青菅圪垯、香草峁等。(2)动物类。如:见虎墕、鸡儿窊、猯窝、羊圈峁等。(3)建筑物类。如:庙上、桥头、铺房墕、马铺头、故城、寨沟、新窑、大烟墩等。(4)其它类。如:暖泉、麻堰、炭峪沟、小圪堆、四井 头(潭)等。

6,以人文历史命名。如:行宫墕、花园、义门等。

7,以吉祥寓意命名。如:太平头、太平沟、兴旺庄、旺 塔、科局(举)、莺(宜)村等。

有些村名,乍听起来,超脱出这些范围,但仔细研究,仍在这些范围之内。举例如下:

保德县有多少个镇(陈秉荣保德县几个村庄命名的由来)(2)

一,以地理方位命名的村庄

1,夏柳青:原名下流碛(方言读音下流青)。下流碛居于朱家川河下游河畔,是以地理方位命名的村子。在下流碛上游不远处有一个小村,居于寺沟河汇入朱家川河的入口处。寺沟河口冲出许多乱石,形成碛滩,所以小 村被命名为上流碛,后因东关翟姓在此居住,改名翟家畦子。翟姓迁入薛(斜)塔,郭姓居住,村名沿用。下流碛是相对上流碛而言的,在下流碛的村对面,有薛(斜)塔沟水汇入朱家川河,冲击扇又形成一个碛滩,下流碛因此而名。2021年,人们为避“下流”二字的消极意义,依谐音法,改名夏柳青。

2,前会和后会:会,在地名中,一般指两条河流的汇合处。在朱家川河 流入黄河的入口处,有一个村子,起先为徐姓居住,初名徐家会,后来陆续迁入乔姓、高姓及其它姓氏,分居三个居民点,分别叫前会、中会和后会。慢慢地中会的居民分别融入前会和后会。前会居民以乔姓为主,后会居民以徐、高两姓为主。后来发展成为两个各自独立的村庄,分别名为前会村和后会村。徐家会村不再存在。

二,以地貌命名的村庄

3,曹虎:位于马家河下游的河谷右岸。在保德方言中,较深的河谷称为河槽。在村前的这段河谷冲刷较深,形成槽状,即为河槽。依照按地貌取名法则,应为“槽浒”,意思是水槽边的地方。但在实际应用中,只记读音,不求本字,村名便形成了“曹虎”。

4,买子山:康熙版《保德州志》中,称麦子山,意思是形状如同麦垛一样的山头,村以山名,讹传为买子山。

5,克鲁驼:纯粹是个保德方言记音,本字应为“栲栳坨”。“坨”是保德方言中的一种黄土地貌,即顶部平缓的土岗。“栲栳”是 “筐”的分音,指的是土岗的形状。全部意思是村庄坐落在一个筐子形状的土岗上。

6,五楼(耧)沟:村前有一块长条形塔地,种五耧足够一垧。村因地名五耧沟。别写为五楼沟。

7,银子塔:既不是产银之地,也不是藏银之区。村前有一块很大的 平整塔地,是该村的丰产地段,也是粮食主产区,所以很值 钱,形容为银子塔,村因此而名。

8,梨树则:在保德方言中,将向阳的缓坡地称为“崱”,在这种地段 中又生长着梨树,所以被称为“梨树崱”。建村以后以地貌命村名,将“崱”别写为“则”。

9,木瓜耳:在保德方言中,在梁峁主要地段两侧的附属地段称“耳”, 在被称作“耳”的地段上,生长着木瓜(文冠果),便被称为“木瓜耳”。村以地貌而名。

10,首沟:村庄坐落在发源于贺家山的小河沟里,流经本村地面时又有五条支沟水汇入,并在村前冲下一个大水泊,名为土碛 溃。水泊像人的手掌,五条支沟像人的五个指头,因此,将村庄命名为“手沟”,后嫌不雅,改为“首沟”。在土碛溃下面有个大石岩,据说很早以前,石岩里有一些自然形成的石佛,因此村名又叫石佛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行文中多使用石佛沟,口语中多称首沟。六十年代以后,首沟取代了石佛沟。

保德县有多少个镇(陈秉荣保德县几个村庄命名的由来)(3)

三,以姓氏 地貌命名的村庄

11,张家圪坨:在保德方言中,圪坨也是一种黄土地貌,即四周土丘环 绕,中间低洼而较平缓的地带。该村依照姓氏 地貌命名法则起名,意思是张氏家族居于这个小盆地里。

12,讲家沟:这个村庄也是依照姓氏 地形命名,但《百家姓》中并没有讲姓。其实该村的最早居民姓姜,村名称作姜家沟,后又迁入董、崔、吴、赵四姓。再后来姜、董、崔姓逐渐迁走,仅留吴、趙二姓,双方商议改村名为讲家沟,乍听读音相近,似乎村名未变,其内涵是村落已经易主了。

13,可王家里:应为可王家岭,原名王家里(岭),是腰庄村前圪堎王姓 财主的地庄子。有河南一个何姓镖师,押镖丢失金银,既无力赔偿,又 吃罪不起,只好改名换姓,将“何”字的立人旁去掉,改姓可,远走避祸,落脚保德腰庄,给王财主打工,受到王财主 赏识,将女儿许配与他,并将王家岭的土地也送与他经营。可氏夫妇在这里成家立业,繁衍生息,将村名改为可王家里 (岭)。

14,郭家辿:辿,保德方言读音为占,指的也是一种地貌形态,即沿石畔或石堎的一种条状地带。郭家辿是说该村郭姓居民沿着石堎条带状分布。

15,牧宇塔:《保德州志》写作“暮雨塔”,当地群众口语称作“牧矣塔”,这些都不是本字。按照姓氏 地貌的模式分析:在“塔”的前面 应该是两个字的复姓,“慕容”二字与以上三种称谓最为接近,本名极有可能是“慕容塔”。西晋末年五胡乱华,鲜卑族慕容氏是华北地区一支重要 政治势力,保德也是其活动范围,到北魏建国,保德又是其属地,所以有鲜卑族慕容氏在此落户建村也属正常。

四,以地物命名的村庄

16,天桥相传战国末年,赵国名将李牧在此驻守,抗击匈奴。后人将这里称作牧司城。金贞元三年(1155)僧法利在村边的 倒回谷口募建石桥一座,从黄河滩向上看,如跨天上,因名天桥,村以桥名。另一说,村下面是黄河天桥大峡谷的最窄处,冬天黄河 结冰成桥,群众俗称天桥,天桥之名由此而来。

17,年延:《保德州志》写作“念墕”,康熙皇帝的书信中写作“辇墕”,群众也称为碾子墕。看来这个碾子墕比较靠谱。墕,是一种黄土地貌,即衔接两块高地的中间比较平缓的地带。碾子是这块地上的标志物。碾子有两种形态:碾滚子是圆柱状的,保德方言读三声碾,主要用来加工米面;还有一种,碾坨是圆饼状的,保德方言读四声念,主要用来加工油料和纸浆。口语中读作“念墕”,正说明这块土地上原有遗物是碾坨为饼 状的碾子。“年延”之名只是谐音,失去了原来的本意。

18,吾吉尔:在 1938 年王振旅编的《保德地理》一书中,称作“吴井”,说明这个村的显著地标是吴姓人家开凿旳一眼水井,村因井而名,口语儿化后,读作吴井儿。1954 年,首先在行文中写成吾吉尔,一直沿用至今。看来吾吉尔之名只是取了个谐音,失去了本来意义。

19,舍塔:《保德州志》写作舍儿塔,这是很不吉祥的话,不可能用作村名。谁家愿意将儿子舍弃? 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社塔,儿化以后读为社儿塔,与当地口语发音一致。意思是有人家居住的塔地。塔,也是一种黄土地貌,保德方言中指河沟旁较平缓的坡地。 社,是古代地区单位,方六里为社,又二十五家为社。说明在这块塔地上居住着 20 几户人家。

20,稻畦:保德方言读作“讨畦”。明万历三十八年,陕西洵阳县人胡楠任保德州知州,此人重视发展经济,号召州民栽桑养蚕,在黄河滩涂和朱家川河滩试种水稻。崔家湾村居于朱家川河滨,崔家湾人响应胡楠号召,在村西 2 里远的河滩试种水稻。人们将种稻的水田称作“稻畦”,因胡楠口语中将“稻”读作“讨”,大家跟着读作“讨畦”。清朝末期,崔家湾崔氏将长子分另到这块曾经种过水稻的地方居住,逐渐形成村落,将地名变成村名。

21,故城:境内有古城遗址一处,文物部门考察,判定为西汉遗物。所以村名原为古城,1940 年以后,行文中写作“故城”,一直沿用至今。

22,曲八塔:原名大圪垯,清朝末期张姓迁入,改今名。“曲八”,显然不是汉语词汇,只是个记音。那么,本字是什么?据我推测,很可能是“椿葧”,即椿树幼苗。这也符合以地物命名的法则。椿,保德方言读音“蛆”。葧,方言读音“卜”,意思是小树苗。“曲八”与“椿葧”近音,大概是写不来本字,便用近音字代替了。

23,韦耳梁:《保德州志》写作“围儿梁”。围,儿化后读作“围儿”。在 保德方言中,指的是墓地。全称的意思是在山梁上有许多墓地,现实也证实了这一点,近些年来至少发现了三处大墓群。可能是村人嫌以墓地为村名不吉利,故取谐音为名。

24,佃子梁:据说,道光二十七年,有马氏三兄弟从外地迁来,老大务农,老二经商,老三开留人小店。因此村以店名,初名店子梁,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年,取谐音为今名。

25,庙上:最初地名为槐树坡,因狼群出没,最多一群竟有 30 只之 多,出于敬畏心理,村里修了一座 30 狼大庙。另外还有龙王庙、五道庙和观音庙,因此,村名称作庙头村,后演变为庙上村。

五,以人文活动命名的村庄

26,行宫墕:原是年延村的属地,并未形成村落。康熙三十六年二月, 康熙皇帝率师亲征噶尔丹路经保德,二十七日,从河曲李家沟出发,进入保德境内,晚上,在今行宫墕搭帐幕路宿一晚。后来建立村落,以此事命名。

27,义门:北宋治平年间,保德军柏森村,有个赵宁家族,从始祖算起,至赵宁一代,十世没有分居,全家 500 余口,知府州折继祖和本军知军事张堂将此事奏报朝廷,皇帝令吏部侍郎 赵辉先和户部侍郎欧阳节负责旌表,除赐米绢外,还在大门外立绰楔,筑旌表台,赐门匾一块,上书“敕赐旌表门闾赵氏”八字,于是赵宁所在的都里命名义门都,即今义门镇义门村。

28,花园:《保德州志》载:“花园寨,在州西御道墕下,世传汉高祖贬薄后于此。”这里所说的薄后,就是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 姬,刘恒即帝位后尊位太后。传言薄姬被贬这里以后,无所事事,只好养花观花解闷,后人以花园命名薄姬被贬之地,初名花园寨,后改花园村。

六,以吉祥寓意命名的村庄

29,李贤堎:上世纪 30 年代,有马家滩张姓财主来这里开发,开垦土 地,券窑盖房,榨油、蒸酒。又有三户马姓是其雇工和佃户,开始形成村落,村名叫作礼贤堎,取礼贤下士之意。40 年代 马姓三人分别买下张家的房地产,自立村庄,村名不变,只是在行文中别写为李贤堎。

30,团结、永泉:历史上原为一个村,村以地物命名,叫作柏榆泉。村中 有一条小河,将村庄分割为阳圪堎和阴圪堎两个居民点,阳圪堎以王、李两姓为主;阴圪堎以刘、冯、赵三姓为主。1956 年,为了方便生产与管理,全村建立了两个独立核算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阳圪堎叫团结社,阴圪堎叫永泉社。1958 年 9 月成立人民公社,团结与永泉成为贾家峁公社的两个管理区。1960 年合并为柏榆泉生产大队。1961 年又分为团结与永泉两个生产大队,1984 年改生产大队为村。团结村的意思是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永泉村的意思是幸福日子渊远流长。

31,科局:清乾隆十四年,便有徐姓人迁来此处居住。在乾隆年间,有一个叫徐开疆的人,按成例花钱捐了一个国子监生员(例贡)资格,希望后代儿孙走科举之路,进入仕途,改变农民身份。因此,将村名命为“科举”。在保德方言中“举”与“局”近音,久而久之,将“科举”转音读为“科局”,一直沿用下来。

32,莺村:《保德州志》写作“宜村”,也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口语中读作“衣村”,只是谐音而已。1935 年一 1939 年,阎锡山政权的基层区划实行编村制,“衣村”也是一个大编村的所在地,有一个姓王的村长不解“衣村”的含意,遂改名“莺村”,即莺歌燕舞的地方。

33,余铁:金大定年间,有三户张姓人家,从外地迁来,选择此地定居,希望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裕日子,因此将村名称作“熨贴”。“熨贴”在保德方言中是富裕、殷实的意思。不久,从府谷过来一股土匪,听此村名便认为是个富庶地方,将其视作劫掠目标。到了村里一看,是个 10 来户人家的小村,并不富有,胡乱糟踏了一番便离去。事后人们嫌这个名字招风,容易露富,便改名“榆铁”。光绪年间,遭了大年馑,人们吃榆皮渡荒,把村中的榆 树也砍光了。人们又认为这个“榆”字也不是好兆头,村名改为“余铁村”。虽然三改其名,音还不变,寓意尚在。

保德县有多少个镇(陈秉荣保德县几个村庄命名的由来)(4)

作者近照

陈秉荣,字正气,号三木,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历任公社书记、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现退休,为中国民俗学会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主要写作成就:主编了1990年版的《保德县志》,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以及《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晋语浅释》《保德民俗》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