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还有人守皇陵呢(为何还有人守皇陵)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时至今日,清朝灭亡已经111年了,但“守陵人”这个特殊的群体依然存在。他们依然兢兢业业地履行着维护皇陵的职责,为保护文物做贡献。那么,这些守陵人是谁呢?谁来给他们发工资呢?清朝皇陵又经历过一个怎样的历程呢?

为何还有人守皇陵呢(为何还有人守皇陵)(1)

清朝皇陵的起源是“关外三陵”,由于这一时期清朝尚未入关,因此清朝的统治者们自然只能葬在关外。

第一座皇陵是“永陵”,位于辽宁新宾,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以上四代父祖的陵寝。

第二座皇陵是“褔陵”,也就是努尔哈赤与其妻叶赫那拉氏的陵墓,位于沈阳郊外。当然此时并没有清朝,努尔哈赤以及他的祖先们也并不是皇帝,而是大汗。但一般还是将他们的陵寝列入清朝皇家陵寝。这一时期后金政权还在草创阶段,陵寝的形制较为简单,统治者对于陵寝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低,但依然有会留下部分守护陵寝的人员。

为何还有人守皇陵呢(为何还有人守皇陵)(2)

第三座皇陵是“昭陵”,也就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寝。这时清朝已经建立,尽管尚未入关,但各方面的制度已经逐渐完善起来,对于陵寝也愈发重视。此时清朝已经会专门派旗人守卫陵墓,并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

到了1661年顺治帝去世的时候,清朝已经定都北京,并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政权了,对于陵寝工作自然格外重视。顺治帝去世后,其陵寝“孝陵”开始营建。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也叫孝陵,清朝将顺治帝的陵寝以“孝陵”来命名,可见顺治帝在清朝历史中的地位。尽管努尔哈赤是清太祖,但由于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因此往往也是被当做开国之主来看待的。

在现在许多人看来,人去世之前就选定坟墓有些不吉利。但对于古人而言,尤其是对古代统治者而言,坟墓就是要在生前选定的,并且还要尽早选定。许多统治者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修建陵寝,哪怕其登基的时候只是个少年甚至孩童。统治者们往往会在陵寝上投入极大的精力和资源,并将大量的金银珠宝带入陵寝中,幻想着在去世后也依然能享用这一切。顺治帝也不例外,他的陵寝就是他亲自选定的,坐北朝南,气势磅礴。

只不过由于清朝入关后遭到了大顺、大西以及南明政权等势力的坚决抵抗,战火不断,财政困难。因此孝陵迟迟未能动工,直到顺治帝去世后才得以开始营建。

为何还有人守皇陵呢(为何还有人守皇陵)(3)

清孝陵成为了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寝,也是其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寝。该陵寝极为庞大,耗费巨大,既有顺治帝地位的因素,也有靠着强大“皇室威严”来震慑各地反抗者的意图,而清朝系统性、大规模守陵人制度的出现,也正是始于此时。

随着孝陵的营建,大批官员和兵丁被派到清东陵,在孝陵开始修建时,这里就有一千名兵将守护,后来随着孝陵的规模不断扩大,“守陵人”也不断增加。仅仅一年之后,孝陵就已经有了1600名守陵士兵,主将、副将、营地守备和把总等各级官员也一应俱全。顺治帝下葬之后,孝陵依然在不断扩建。

那么最终营建出来的孝陵是什么样的呢?孝陵依山而建,包含了下马碑、东西班房、大红门、具服殿、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东西班房、龙凤门、三路三孔拱桥、神道碑亭、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东西焚帛炉、东西配殿等一系列建筑,规模极其庞大,除此之外还有地宫。为了修建这样一座庞大的陵墓,清朝甚至还拆除了此前明朝皇室的部分建筑,将其建筑材料用于修建孝陵。

如此庞大的陵墓,可想而知也需要规模庞大的守陵人。由于陵墓中有大量珍贵的陪葬品,再加上占地面积太大,很容易被贼人趁虚而入盗取钱财。因此守陵人们的重要工作,就是日夜巡视陵墓,防止有人潜入盗窃。这不仅仅是财产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皇室的体面。

守陵人听起来和守墓人做的是相同的工作,但实际上两者的地位有着天壤之别,并且具体工作也有许多不同。毕竟他们守卫的是皇室陵墓,因此待遇很高,很多贫穷的旗人都将守陵视为“美差”,而部分地位较高的的满清贵族成员在失势后也会被打发来守陵,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去处。

为何还有人守皇陵呢(为何还有人守皇陵)(4)

这里的“旗人”并不仅仅包括满族人,还包括后来投靠满清政权的汉人和蒙古人,他们中有些人会被“抬旗”而纳入八旗之中,因此也是旗人。只不过清朝还是更放心让满人来看护他们先祖的陵墓,因此守陵人多为满人。

守陵人除了要守护陵墓外,还需要在后来陵墓扩建时担任“监工”,监督工匠们修建陵墓的工作。清东陵建成以来,总共有五位皇帝葬于此处,因此东陵也经历了浩大的扩建工程。除此之外在风吹日晒之下,陵墓建筑也会发生日常磨损乃至朽坏,因此维修工程也时常进行。有时皇帝也会来视察皇陵,这也需要有人负责接待。

因此可想而知,守陵人的规模绝不会小,并且涉及各行各业。而且守陵人也是人,不可能每天只干守陵一件事,他们也需要有日常生活和娱乐,因此对应的商业活动也随之产生。事实上由于守陵人这个群体的存在,皇陵周边总会形成一个个小城镇来服务于他们的需求,比如马兰峪、马兰关、南新城、营房、裕大、裕小等村镇都是围绕着皇陵而形成的。

皇陵实际上就是一个“小朝廷”,光是在皇陵内部,就设有礼部、工部、兵部、内务府等部门,并且有专门的“陵寝守护大臣”,地位崇高。有时皇帝还会直接把皇子派来守陵作为历练,比如康熙三皇子允祉、十四皇子允禵等人都曾参与过守陵工作。

守陵人在当时是作为“官吏”而存在的,不但地位高,待遇也很优厚。每月都有固定的俸银和禄米,逢年过节的还有赏赐。并且那年头的人虽然忌讳坟墓,但对于皇室的坟墓却并不忌讳,反而觉得在这里能够“沾龙气”。因此守陵人成为了一种很受欢迎的工作,甚至往往得走后门才能成为守陵人。

为何还有人守皇陵呢(为何还有人守皇陵)(5)

守陵人们就这样在自己的“小天堂”中过了两百多年安稳的日子,然而当这些皇陵背后的大清王朝自身都摇摇欲坠时,守陵人的生活也难以保证了。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部分侵略军杀到了清东陵附近。此时的守陵人虽说依然规模庞大,但在清朝自身都已经腐朽的情况下,守陵人的战斗力也早已不复当年,应付一下普通的盗贼土匪还行,面对全副武装的侵略军根本无力抵抗。负责皇陵保卫的东府公寿全和西府公光裕束手无策,只能投井自杀,后来寿全被救活,而光裕则因抢救不及时而殒命,清东陵就这样见证了一次中国的耻辱。

此后清朝在《辛丑条约》中背上了巨额的赔款,自身的财政也日益紧张,加上内部已经腐朽不堪,因此守陵人的俸禄也被一再克扣,部分守陵人已经逃亡,甚至监守自盗。

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守陵人群体再次遭遇了沉重打击。清王朝本身已经崩溃,其皇陵的重要性也大幅下降,守陵人也被裁撤了一部分。但根据民国政府和清朝皇室签订的优待协议,清东陵还是被划为“皇室私产”,由民国政府出资负责维护,而守陵人及其机构也得到了保留,400名八旗兵依然看守着皇陵。

然而民国政府自身的财政也极为紧张,并且不久后还陷入了军阀混战之中,因此实际上未能兑现诺言,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守陵人们失去了生活来源,只能自谋生路。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守陵人们长期享受着优越的生活和崇高的地位,由怎么能适应这突然一落千丈的生活呢?普通人尚且如此,那些曾经的八旗贵族就更不用说了。其实以他们的收入要维持小康生活也不难,然而他们要面子要排场,要继续维持过去的“体面”,这点钱怎么能够?因此许多人开始变卖家产来维持生活。

为何还有人守皇陵呢(为何还有人守皇陵)(6)

但卖着卖着,有些人就发现,为什么非要卖家产呢?自己眼前不就有一座宝库吗?皇陵中可保存了取之不尽的财宝,随便“借”一件都足够逍遥很久了。于是部分守陵人开始监守自盗,窃取皇陵中的财宝,有人甚至直接“干大的”,和盗墓贼勾结起来洗劫宝库。

而到了1924年以后,皇陵遭到了更为严重的破坏。这一年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而昔日的清朝皇室也彻底威严扫地。护陵制度彻底崩坏,部分人甚至开始公开盗墓。随后军阀孙殿英又杀了过来,狠狠洗劫了一番清东陵。有人可能会因为孙殿英洗劫了慈禧太后的陵墓而感到很“解气”,但实际上他洗劫的不仅仅是慈禧太后的陵墓,还洗劫了多个皇帝陵墓。并且他的洗劫也仅仅是为自己发财而已,转手就卖出了大量文物。到了抗战时期,北平沦陷,日本人又对清朝皇陵进行了一番搜刮。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重新开始重视维护清朝皇陵。新中国的工作人员接管了清东陵,对其进行修复和维护。但守陵人也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虽然在民国的战乱中许多守陵人放弃了职责,但毫无疑问,他们依然是最熟悉和最懂得维护这些皇陵的人。于是在形势稳定之后,部分守陵人得以重返工作岗位,负责维护清东陵的工作人员中有相当部分就是当年的守陵人以及他们的后代。

直到今天,清东陵博物院里的许多工作人员也还是当年守陵人的后裔。他们由国家发给工资,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履行着使命,维护着这片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守陵人当初守卫的是皇室的财产和威严,今天守卫的则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的痕迹。尽管进行的是类似的工作,但意义却大有不同。皇陵已经不再是一家一姓的私产,而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守陵人们也将在新的时代里书写新的文化画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