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 安欣(狂飙里的四种安欣)
文|蓝橙北调
《狂飙》迎来了大结局,但属于《狂飙》的热度却迟迟未散场。
蓝橙很多年没见过这种全民追剧而且全员好评的盛况了,上一次还是《甄嬛传》吧?
诚然,这些年警匪剧、扫黑剧并不少见,像《人民的名义》一开播就引起了不小的观剧狂潮,《扫黑风暴》开播时评分也不低,整体算得上中上等,《罚罪》热度同样很高。
只不过可惜的是,大部分剧高开低走,越到最后,人设越兜不住,剧情缺乏逻辑,结尾彻底拉胯。
就比如《罚罪》,男主角警察最后却是黑老大的私生子,上演了一出大义灭亲,另外前面铺垫的几十个被做成祠堂的保护伞,到最后也不过是不痛不痒的小喽啰。
好好的扫黑剧非要加入狗血剧情,得到的只能是观众的不满意。
因此对比而言,被网友称为高开疯走的《狂飙》,就完全到达了另一个层次。
导演徐纪周给到我们的,完全是置于一部电视剧以上的东西。
一、真实的人物设定,小人物有血有肉《狂飙》中最让人称赞的,莫过于对小人物毫不保留的刻画。
在剧情最开始,场景范围不过是一个菜市场,但就是这样一个狭小局促脏乱差的地方,却浓缩着社会底层的形形色色。
高启强,一个人善被人欺的小鱼贩,为了能保住自己的档口,不得不花大价钱去买等离子电视,试图讨好市场管理员唐氏兄弟。
而唐小龙和唐小虎呢?
有些剧拍的时候,可能会刻意给这样的人物塑造成无恶不作的小混混,似乎坏人天生就是坏的,彻底的坏。
但这俩兄弟也并不是这样扁平。
唐小龙唐小虎,同样是父母早逝,兄弟俩相依为命,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出身,能混到市场管理员,是相当不错的待遇了,所以他们很看重这份权力,也希望能够利用这份权力,多为自己赚钱。
但小混混也有着小混混的卑微。
他们在高启强面前,是作威作福的管理员,他们一个想法就能搞掉别人赖以生存的口粮。
可掉个头,在徐江手下跟前,又胆小如鼠,提到杀人一样吓得面如土色。
这样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注定他们内心是敏感而自卑的。
高启强长久以来一直被人欺压瞧不起,所以当安欣帮过他,并经常来菜市场给他撑门面的时候,高启强自然而然地就把安欣当成了自己全新的脸面,摇杆都挺直了。
这也是后来他发迹后,几乎不能容忍新人物蒋天一来就能分走他一杯羹的事实。
仔细想来,高启强的自卑感是贯穿了始终的,因为哪怕京海已经被他掌控,他依然无法别人凌驾于自己之上,市长都不行。
他的弟弟高启盛更是如此,天下掉下一个钢镚都得是高家的,这是狂妄,但更是一种隐性的自卑。
而唐小龙呢?也是一样。
他因为安欣曾经在菜市场鄙视他的眼神,记恨了整整20年。
正是由于安欣这个警察,毫无保留地鄙视了那个不学无术、只知道欺负老实人的唐小龙,所以后来高启强给了他最渴望的尊严,他便情愿为高启强卖命一生,至死不悔,也就非常合情合理。
生活贫苦,被人瞧不起,是很多人走上错路的直接助推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在他们身上,面子比天还大。
因此大嫂陈书婷完全不能理解,都什么岁数了,还要面子,为什么蒋天仅仅拿下了一项工程,高启强就会觉得自己面子都被丢光了,面子丢光了,就忍无可忍不想再忍。
这也是为什么高启强在全剧39集唯一一次与大嫂吵架,说的话就是:你根本不能理解我!
这类人源于幼年形成的自卑感,并不能因为地位和身份的改变而消失。
金钱只是一方面,源于内心的魔鬼,才是他们黑化的根本。
《狂飙》把人物角色研究到了骨子里,渗透进心理学,这才给够了观众真实感。
这样的剧,想不爆都难。
二、真实的扫黑环境,敢讲敢拍,才能引起共鸣《狂飙》的黑白交锋有多真实?以至于观众直呼“太敢了”!
以往的扫黑剧、警匪剧,最擅长浅尝辄止。
大BOSS就露个朦朦胧胧的背影,是谁完全不交代,结尾下场也完全不提,要么就模模糊糊地一带而过,黑老大被拷了就算完活。
有的剧,保护伞、内鬼都搞成副手,副队长、副局长、副市长……好么,敢情副手都是坏的,正职必须正义。
这就给了观众极其不真实的感觉,虽然我们理解可能是碍于束缚,但也大可不必。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好评很多,就是里面的大BOSS祁同伟还算令人满意,毕竟那样狂妄的黑老大,保护伞只到一个市的副手,多少有点违背常识了。
可《狂飙》就更狠了,京海市高官几乎全员恶人,此为“第一敢”。
另外,它还有比《人民的名义》更为真实而惊悚的一面:就连指导组,竟然都是利益集团的工具。
这个“黑度”就更让人细思极恐了。
以往的扫黑局,指导组就像天降神兵,权力压制之下,下来一通横扫,必然是无往而不利,就算遇到些阻碍,可正义是绝对无错的。
但《狂飙》不是,如果这个所谓的正义,是“批了外衣”的正义,又该如何?
看到后面几集,我们才知道,徐忠所率领的指导组,实际上是副省长何黎明故意去为自己谋利益而安排的。
一方面,他需要指导组做出点政绩,给自己即将退休的生涯添砖加瓦,这样就可以顺利转副为正,升职加权。
另一方面,他与赵立冬蛇鼠一窝,而赵立冬已经与高启强、孟德海成对立阵营,借着教育整顿,让高启强和孟德海有所收敛,对他们的阵营是极为有利的。
实际上一开始剧情就交代了,扫黑行动来过很多次,每次都不痛不痒,走走过场,因此安欣最开始对徐忠等人小心翼翼,不敢轻信,简单的一个交代,背后涵盖的是极深的泥潭。
细细想来,如果指导组下来的不是徐忠这样坚持正义的人,那么结局一定还是老样子,点到即止,差不多就撤。
当正义的行动不过是政绩的借口,《狂飙》真实感斗升,此为“第二敢”。
《狂飙》因为这样极具真实度的“敢拍”,才让观众拍手称快,
三、真实的过程,现实往往更残酷导演徐记周在采访中透漏,在写剧本之前,他们曾经翻阅了大量的真实案卷。
对于安欣这样的正义警察如何设定,则一直是他们讨论的重点。要知道,反面人物其实是比正面人物好塑造的,因为反面人物往往可以多面,而正面人物一般而言很难有多面。
另外,像安欣这样的角色,能和黑暗势力斗争20年不改变,也必须有一个立得住脚的支撑。
徐记周曾经在实地探访中,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让他倍觉残酷。
有一位政法干警,就是曾经的曹闯、安欣、李响、杨建。本本分分工作,从来不收礼金。
但是,有一天他的妈妈得了疾病,要去ICU做手术,但医院却告知没床位,排队吧。但他妈妈的病情等不起。
这个时候,这帮人知道了,打个电话,院长直接过来安排ICU病房,下周就能手术,如果他接受了,那必然与之为伍。如果拒绝了,妈妈就没了。
正常人会怎么抉择?法律捍卫者会怎样抉择?
看完这个案例,徐记周觉得这个现实真的很残酷,这样的生死选择题,也拷问着在场者每个人的内心。
在看完这个案例后,他终于知道要如何塑造安欣了,那就是他必须把安欣的所有软肋都砍掉。没有父母、没有妻子、没有孩子,他是纯粹的、孤独的,他必须要具有一种殉道精神。
不这样做,安欣绝对坚持不了20年。
而干部们被腐化的过程,在剧中也有着清晰的呈现,他们也都不是扁平而单纯的保护伞,徐记周把他们了解到的黑恶势力拉拢干部的所有手段,都放在了安欣身边人的身上。
诚如上面这个案例,曹闯、张彪、杨建、孟德海,最开始心里一定都是向善的,但一个正常人生活在正常社会,都有欲望和软肋。
曹闯与张彪的腐化,是源于欲望。曹闯一直都郁郁不得志,想和其他同事一样得到提拔的机会,这时,赵立冬恰逢其时找到了他,画了大饼。张彪能走上支队长的位置,也和赵立冬脱不开关系,他们对权力有渴望,自然就能轻易被拉下水。
这是有事业欲望的安欣。
杨建的腐化,是源于爱情。他喜欢孟钰,想娶孟钰,但自己家庭条件和孟钰家差距很大,为了能够敲开孟家的大门,配得上孟钰,他最终投靠了高启强。
这是有家庭牵绊的安欣。
孟德海的腐化,源于亲人和职位的双重攻击。在当区委书记的时候,就已经很明显和高启强走到了一起,因为区里发展的工程,只有高启强最合适,他在这个位置上,为了推动工作、发展地区经济,最好的选择,就是与高启强合作。
这是成功后的安欣。
也许孟德海的妥协,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再加上后来的姑爷杨建的深入,让他更是难以抽身。
当然,还有最惨的一种安欣,就是谭思言和陆寒,刚正不阿,正义却无人保护,最终丢了命。
所以,在这样的现实世界里,做安欣,太难了,只要你有软肋,高启强这样的团伙就有的是办法把你的软肋全打掉,攻破你所有的防线。
这也是导演所说的结局是“惨胜”的原因,要胜利,就必须有很多人成为安欣这样的殉道者。
徐记周直言:“我们了解到的地方实际情况,比剧中残酷得多,内鬼盘根错节,了解越多,越明白扫黑除恶这项工作漫长而残酷,斗争非常艰难。”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这部剧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我们现实有多残忍吗?会不会太负面太悲观?
蓝橙并不这么认为。
恰恰相反。
《狂飙》看到最后,高启强越是让观众觉得有人格魅力,才越能反衬安欣坚守初心的不易。试想观众都能够被反派鼎盛时的光芒、一时的辛酸、短暂的温情、死前悔恨的眼泪拿捏住,更遑论现实?
但令人欣慰的是,安欣并不是一个超脱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他有原型,他的原型,就是一个又一个平凡而壮烈的政法工作者。
在多年的扫黑除恶斗争中,很多干警倒在了一线、在与内鬼的斗争中被出卖而死亡,在与黑势力搏杀的过程中捐躯。
但就是这样难,扫黑依然不停,除恶始终都在向前,依然有一个又一个安欣在完成正义的使命。
这样的决心和勇气,才是我们追完这部剧,最大的感动和收获。
#影综娱观察日记#
我是蓝橙,关注我,看更多好看的故事。
本文系原创请勿以任何形式私自转载,违者必究!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