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和赵匡胤的差距(都说赵光义比他的哥哥赵匡胤差)
由于赵光义的皇位,疑似从他的哥哥赵匡胤那里夺过来的,因此,历史上对赵光义的评价一向不是很高。不过,这种评价,只是从人品上做出的判断。其实,如果纯粹从当皇帝上进行判断,我们也会发现,赵光义比赵匡胤差了不少。为什么这么说呢?
(赵匡胤和赵光义剧照)
第一,赵光义作战能力不如赵匡胤。
赵匡胤是一个出色的战略大师,又是一个出色的战场指挥员。说他是战略大师,是他在实现全国统一上思路非常清晰,策略非常得当。原先后周柴荣在统一中国时,采用了从北向南的策略,先打契丹,啃这块硬骨头。不得不说,柴荣的做法是比较冒险的。赵匡胤改变了策略,采用由南向北的方式,最终结束了五代动乱,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赵匡胤在临敌上,也是水平很高的。柴荣之所以战斗值强悍,其实与柴荣手下有赵匡胤这样一个能打的将领不无关系。赵匡胤作为柴荣的先锋,在攻打南唐的时候,以极少的兵力,打破南唐军,攻克寿州,创造了史上以上胜多的经典战例。后来同样以先锋军随柴荣攻打契丹,三个月拿下燕云十六州中的三州,可以说,创造了攻打契丹的神话。
赵光义打仗则不行。他虽然率军拿下了北汉,让统一大业继续往前延伸。但是,毕竟北汉是强弩之末。拿下北汉后,他过于膨胀,错误地估判了契丹的力量,冒失地带兵与契丹作战,以至于最后惨败,本人的腿也受伤。
后来他为了复仇,又组织了一次北伐。可是在这次北伐中,赵光义猜防武将,不敢放手让他们打仗,在出征之前,就把战术布置好,让他们按照这个战术来操作,不准改变。结果,战场上三军为了照顾这个僵死的战术安排,最后再一次被契丹打败。而契丹对于宋朝的战略形势,也从守转为了攻。
(英勇善战的赵匡胤)
第二,赵光义政治能力不如赵匡胤。
其一,关于夺位。
赵匡胤夺位虽然也用了阴谋,所谓“黄袍加身”,显然也是一场阴谋的结果。但是,阴谋之后,赵匡胤对于后周皇室非常善待,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并且发给他们“丹书铁券”。这在其他朝代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一个非常大胆和冒险的做法。但正是这种做法,让赵宋王朝赢得了文臣武将的认可,此后国家基本上没有发生过拥兵作乱的现象。
赵光义也是夺取了他哥哥的皇位。历史上普遍认为,赵匡胤的死,与赵光义不无关系,“斧声烛影”很可能是一场谋杀。不仅如此,在夺位成功以后,赵光义对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以及对自己的弟弟都不好。这三人最终都莫名其妙地去世了,后人怀疑这也是赵光义谋杀造成的。
其二,关于集权。
赵匡胤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对中央有威胁的大将的兵权。这种对待功臣的方式,获得后世高度赞誉。不过,虽然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并没有放松军队建设,他一系列措施都对军队建设有促进。“重文抑武”并非赵匡胤造成的。
但赵光义却非常明显地猜防武将,限制武将的行动。同时,对赵匡胤搞的那些加强军队建设的措施给予了破坏。他才是造成宋朝“重文抑武”的根本原因。
(赵光义夺权)
第三,赵光义外交能力不如赵匡胤。
赵匡胤在外交上,刚柔相济,方法得当。他对待契丹这些地方,从来不轻易和他们对抗。当他在进攻北汉的时候,因为契丹领兵来救,他立刻就撤退,不轻易和契丹作战。但这并不表明赵匡胤害怕契丹,他知道契丹不好打,他是要做好充分准备以后再打。一是他先要实现全国统一,避免后院起火。二是他设置封桩库,积攒打仗的粮食和经费。
赵光义对待契丹的问题上,则是举止错乱。他冒冒失失就和契丹开战,很快就打败。打败以后,却并没有进行防护处理,反而放弃修武,改为实施国内的文治。以至于把矛盾积攒下来,最后在他儿子宋真宗的时候,发生“澶渊之役”,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参考资料:《宋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