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县刘集镇姬庄村的由来(聊城莘县俎店乡)

东阿县刘集镇姬庄村的由来(聊城莘县俎店乡)(1)

俎店乡驻地在俎店村西,故乡以俎店冠名。乡驻地在县城西南20 公里处,辖区面积41平方公旦。乡下设4 个管区,辖33 个行政村。1931 年为莘县五区俎店镇。抗日战争后期的1943年,南峰县建立,俎店属其所辖5 个区中的二区,解放战争时期的1945 年,俎店属莘县所辖6 个区中的五区,1955 年9 月属六个区中的宋庄区。1956 年,俎店属8 个区中的宋在区,1958 年2 月撤区并乡镇,俎店乡是全县15 个乡镇之一。是年9 月撤乡镇建人民公社,董杜庄公社是全县8 个公社之一,俎店属之。1963 年实行区辖小公社制,俎店是全县8 个区之一,下辖张端、董杜庄、娄庄、山堂、陈集、马屯6 个小公社,1964 年朝南5 区划划归莘县,俎店是全县13 个区之一,1971年撒区建大公社。俎店是全县21 个公社之一。后来称董杜庄公社,但驻地仍在俎店。 1982 年改称俎店公社。1984 年撤公社建乡镇。董杜庄从俎店析出,俎店乡仍是全县28 个乡镇之一。此时的俎店乡辖俎店、前炉、陈集、许村4 个管区。2001 年乡镇合并,全县设22 个乡镇,俎店乡是其一。

东阿县刘集镇姬庄村的由来(聊城莘县俎店乡)(2)

俎店乡驻地在俎店村西,故乡以俎店冠名。乡驻地在县城西南20 公里处,辖区面积41平方公旦。乡下设4 个管区,辖33 个行政村。1931 年为莘县五区俎店镇。抗日战争后期的1943年,南峰县建立,俎店属其所辖5 个区中的二区,解放战争时期的1945 年,俎店属莘县所辖6 个区中的五区,1955 年9 月属六个区中的宋庄区。1956 年,俎店属8 个区中的宋在区,1958 年2 月撤区并乡镇,俎店乡是全县15 个乡镇之一。是年9 月撤乡镇建人民公社,董杜庄公社是全县8 个公社之一,俎店属之。1963 年实行区辖小公社制,俎店是全县8 个区之一,下辖张端、董杜庄、娄庄、山堂、陈集、马屯6 个小公社,1964 年朝南5 区划划归莘县,俎店是全县13 个区之一,1971年撒区建大公社。俎店是全县21 个公社之一。后来称董杜庄公社,但驻地仍在俎店。 1982 年改称俎店公社。1984 年撤公社建乡镇。董杜庄从俎店析出,俎店乡仍是全县28 个乡镇之一。此时的俎店乡辖俎店、前炉、陈集、许村4 个管区。2001 年乡镇合并,全县设22 个乡镇,俎店乡是其一。

俎 店 北宋时期,有王姓人世居于此。为防盗贼侵扰。他们在村周种上枣、槐等树,形成葛针寨。后来,王姓人与小营的盐商发生了矛盾。冬天,葛针寨干枯,盐商偷偷放火,将天然村寨付之一炬,村内房屋也大部烧毁。剩下的几户迁至寨南1华里处开店卖肉,因切肉的案板‘俎’,故人称其村为’俎店”,村中现有王、左、马、张、谢5 姓。

北宋庄 明末,宋姓由南面大宋庄迁此定居,取村名北宋庄。现村中只有宋氐1 姓。

蔡 营 明初,蔡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人称蔡家营,简称蔡营。现村中有马、刘、徐、张、赵、郭、逯7 姓。

曹村 明初,曹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曹村。村中现有曹、王、李、赵4 姓。

窦村 明初,窦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窦村。清末,白姓由本县白马庙迁入,窦姓消失,村名未改。村中现有白、田、孟、李4 姓。

韩 楼 明初,韩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中建有楼房,人称韩楼。村中只有韩姓1姓。

许 村 明初,许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后有河,取村名“河家村”后改称许村。村中现有尤、刘、盛3 姓。

占 海 明初,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周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人皆称占家海,后简称占海。清初,任姓自本县任堂迁人,村名未变。村中现有占、冯、任3姓。

纪 庄 明末,纪姓由莘县城西纸坊村迁此定居,村名纪庄。村中现只有郝氏1 姓。

姜 屯 明初,姜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姜家屯,后简称姜屯。村中现有王、车、孙3 姓。

天齐庙 宋代,县城一般都建有天齐庙。但据风水先生说,莘县城内的风水不利于天齐神居住,最终将庙建在了城西南20 华里处。明初,张姓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初来时住在庙内,后来在庙东北角建房立村。为求神灵保佑,便取村名为“天齐庙”。村中现只有张氏一姓。

李 楼 明末,李姓由莘县城西盛屯迁来,后盖起楼房,人称李楼。村中现有李、张、杨3 姓。

马 屯 明朝中期,马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马家屯,简称马屯。后在村中间盖家庙一座,以庙为界将村子分为南、北两部分,分别称前马屯和后马屯。前马屯只有徐氏1 姓,后马屯现有刘、张、潘3 姓。

张庄 明初,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张庄。张庄现分属前马屯、后马屯两个行政村。

林 楼 明初,林姓由梁山县林楼迁此定居,仍使用原村名。村中现有林、王、袁、储4 姓。

安 州 明初,李、安、周3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李安周”,后来将“周”字误写为“州”,一直沿用下来。不久,宁、王、杨3 姓先后从山西迁此定居,便仿李安州之名定村名为宁安州、王安州、杨安州。李安州现有李、许、索3姓,宁安州只有宁氏1姓,王安洲有王、徐2姓。杨安川只有杨氏1 姓。

王 楼 明初,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后盖起楼房。人称王家楼,简称王楼。村中只有王氏1 姓。

周辛庄 元末,刘姓由河南辛庄迁此定居,村名刘庄。明初,辛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因人口较多,村名改为辛庄。周姓与辛姓同期从山西迁来,在辛庄旁建村,因村中有楼房,人称周楼 现周楼和辛庄为一个行政村,村中有周、辛、刘、王4姓。

刘 营 明初,刘姑巾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材名刘营,村中现有王、马、张、高、武5姓。

店董庄 明初,董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董庄。后来因离俎店很近,人们习称其为店董庄。村中现有董、陈二姓。

东路满 明初。李姓出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立村处紧靠一条南北大道。迁居时又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为了减少与其他村重名的机会,便没有按惯例叫李庄、李村。而是由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起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名字:路满村。村名中既有地理位置,又有迁居时间,还暗含着村中道路四通八达的吉祥意义。明代中叶大道西出现另一个路满村后,该村改称东路满。村中现有李、程2姓。

西路清 明代中叶,武姓由山西洪洞迁来,定居于南北大道之西,因路东有一个路满村,该村便依葫芦画瓢,叫作西路满。村中现有王、李、陈3 姓。

延 营 宋代,延姓由青州迁来在此立村,定村名为 “延家营”,简称 延营。延营村东有个村叫高益,两村紧邻,和睦相处,亲如一村。清末,高益村也有了延姓人家,两村关系更亲密。于是两村商定,将延营村名前加一个西字,称“西延营”,高益村则改称“东延营”。西延营现有延氏1姓,东延营现有高、陈、郝、寇4 姓。

陈 集 明初,孙、杜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孙杜村。明末,较晚迁来的陈姓人财两旺,成了村里的大户。在陈姓的张罗下,村里又成起了集市,村名便自然而然地由孙杜村变成了陈集。村里现有陈、郝2 姓。

吴宋庄 明初,吴、宋2 姓由外地迁此定居,取村名吴宋庄。村中现有宋、陈2 姓。

大宋庄 明初,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宋庄。后来,周围又出现了几个宋庄,但数这个宋庄规模大,为便于区别,便改叫大宋庄。村中现有宋、于、李3姓。

前 炉 宋代,王姓由河南开封迁此定居,以铸银锭、打造银器为业,名闻四乡。人称该村为银炉庄。明朝初年,有一支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在王姓的老宅地前面。因王家宅基上有一座破旧的土楼,便定村名方“王楼”。村中有些人有打铁的手艺,浙浙在村南大道旁建起了不少打铁炉,后来,王家破落,将楼扒掉卖了。村中王姓人不多,又没有了楼,村名再叫王楼名不副实。因为村前有一片打铁炉,于是便将村名改作’前炉”。全村现有孙氏1姓。

徐 集 宋代,徐氏家族由河南开封迁此定居,取村名徐营。明末,村里成了集市,便改村名为徐集。村中现有徐、尤、陈、潘4 姓。

滑 营 早在宋代,滑氏家族就世居于此,村名华营。李氏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后来官府搞户籍田亩登记时,误将华营写作“滑营”。村中父老要求更改,官府以“已人册档“为由不允。从此,村名便将错就错地变成了滑营。村中现有李、延2 姓。

@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纰漏或不正之处,望老乡们谅解,可在文末右下角留言处指正或补充!谢谢@聊城村村通,掘民俗风情,记录城镇。老乡们对我们的关注是最大的鼓励!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