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青人的来历(穿青人有听过吗)
中国独特的民族,不被承认的第57个民族。
这就是“穿青人”。
穿青人早期叫“里民子”,也叫“羡民”或“县民”后期叫“穿青”。之所以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因而自认和当地汉人有区别,传统服饰尚青色,普遍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解放后,穿青人要求承认其为少数民族。例如贵州的穿青、广西的六甲等。”
穿青人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地区,人员相对集中的“未识别民族”。在部分穿青人的家谱、墓碑记载和传说中,他们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
现如今,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毕节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等六个市(州)所属的二十多个县(市、区)。此外云南镇雄一带也有人自称是穿青人,可惜的是如今他们身份证上的民族栏标注的大都是白族,云南省境内的官方数据已无穿青人这一待定民族。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穿青人人口数量约六十七万人,其中,毕节市的织金、纳雍两县在当时已分别超过二十万。
目前,穿青人作为“未识别待定民族”,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以“青”、“青族”或“穿青人”写上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仍然印着“穿青人”三字,全国火车票、机票、酒店宾馆等通行无阻。有2015年《贵州省公民民族成分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22条、2015年《中国公民民族成分登记管理办法》第19条、2003年公安部118号文件《关于对贵州省革家人和穿青人居民身份证民族项目内容填写问题的批复》及1986年《中共贵州省委常委办公室会议纪要》等文件作为政策依据,今后仍然继续作为独立的“穿青人”来对待。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登记,贵州省自报填写“穿青人”自称的人数约6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3755.72万人的1.7%。毕节地区约54万人,安顺市约8万人,六盘水市约2万人,其它地区共约3万人。织金、纳雍、大方、黔西、金沙、毕节、赫章、威宁、六枝特区、盘县、水城、清镇、平坝、安顺、普定、关岭、镇宁、紫云、兴义、兴仁、晴隆、安龙、普安、长顺、册亨、望谟、贞丰、龙里、贵定、福泉、施秉、镇远、黄平等三十多个县(市、特区)均有穿青人居住,其中织金和纳雍两县穿青人最多。织金县有穿青人23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2%。全县32个乡(镇)561个村28个居委会都居住有穿青人,最多的以那镇达17650人。一万人以上的有城关、桂果、牛场、化起、八步、珠藏、金龙、马场、板桥等10个乡(镇);五千至一万的有三塘、阿弓、三甲、茶店、中寨、绮陌、狗场、实兴、白泥、少普、熊家场等11个乡(镇);五千人以下的有猫场、龙场、自强、大平、官寨、后寨、普翁、上坪寨、营合、纳雍、黑土等11个乡(镇)。纳雍县有穿青人约22.5万,全县25个乡(镇)居住有穿青人,最多的雍熙镇有37000多人,一万人以上的有雍熙、中岭、阳长、王家寨、百兴、张家湾、勺窝、新房、寨乐、老凹坝、沙包、曙光等12个乡(镇);五千人以上的有龙场、乐治、董地、化作、水东等5个乡(镇);五千人以下的有维新、库东关、寨乐、姑开、羊场、锅圈岩、昆寨、左鸠戛、猪场等9个乡(镇)。
穿青人把山魈作为图腾,在许多生产、生活用具上刻镂图像,点化浮形。把猴作为与民族相关的动物,不许随便提到,侮辱更是禁忌,否则被认为是不敬祖宗,辱没先人的行为。山魈是猴的一种,乾隆《黔阳县志》有解释云:“楚俗多奉三霄,有天魁、云霄、洞霄诸号,即山魈之讹也。”这反映了穿青人原始图腾信仰的一些情况,到后来发展为图腾信仰一五显华光崇拜,只要穿青人生息的地方,就有这种崇拜的物质体现--“五显庙”和“五显坛”。穿青人所祭祀的“五显神”兵马是猴类山魈,即传说中山里的独脚鬼怪。他们以猴为图腾崇拜。过去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五到十五,穿青人都要由他们的巫师披上熊皮装扮成山魈模样,各村各户追逐驱赶瘟疫,装扮的一对青年男女要随行演唱。现在他们在每年的新春时节也还要以一村或数村为单位组织穿青人的青年男女,到各家各户演唱花灯,以祈求平安。(夷坚志)称“独脚五通,盖魈类也”;又称“考之传记,所谓木石之怪夔罔两及山魈是也,见其本形至者如猴猱”。说明五显神是由山魈演变而来,穿青人崇奉五显神,实际上就是崇奉山魈,与他们的猴图腾崇拜一脉相承。因此,穿青人迎山魈、庆五显,实质是纪念他们的祖先,祈求祖先降福于子孙。如庆五显中的“山魈殿”一则戏,演唱的全是他们的祖先“山魈人马”给地主豪强“施主”种田服役的生活,唱词有“一锤鼓,一锤锣,山魈人马上山坡,放火烧山寻旧路,下河打鱼寻旧船,拉着旧人说旧话,重新收拾旧家园”;“开沟放水小郎君,办理沟渠光生生,……打起雷公下大雨,流到施主大田头”;“谷子熟得满坝黄,山魈人马在商量,炉中打把镰刀锯,山魈人马割一场”等。所反映的农耕活动和“山魈人马”的身份,与《太平广记》中反映的“山魈”极为相似。“二郎段”一则戏,许多演唱则充满着祖先崇拜——男性生殖器崇拜,要用纸做成一节象征男性生殖器的“墨状”来“迎神”、“请神”,与“仙娘”戏舞,同时唱一些淫秽的歌词,庆坛结束后还要将这些“墨状”栓在五显坛上供奉,求神绿佑子孙发达,就是这种祖先崇拜的表现。
穿青人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穿青人的婚俗从说亲到结婚后的回门,规矩繁多,民间通常有十八礼数之说。如姑表联亲、背鸡认亲、以鹅押礼、打亲闹亲、砍亲路和照亲路、草鞋陪嫁、披露水衣和戴雨帽、赶亲、讨奶母钱和送梳头油、新娘站花、挑水试新娘、井边回门等。笔者所在的村,结婚是寨中最隆重的事情,从最初的提亲到确定婚期,要历时数年之久。到了婚礼举行的时候,从筹备到成亲,时间跨度需要月余,是一个冗繁复杂的过程。
穿青人的丧葬也有一套富有特色的程序:穿青人的老人过世,有草鞋荐亡、竹棍报丧、买水浴尸、垫鸡鸣枕、火把送葬、鹊窝掩井、拔牙等七种习俗。就拿其中的买水浴尸为例,即老人逝世后,由孝子带上香、纸和金属币到井边或河边买水。到时边烧香、纸边哭死者,然后将金属币投于井中或河中,再从井里或河里取一桶水带回家,先舀一碗放在神龛上,余用给死者洗身,孝子还要喝一点洗尸水。晚上孝女孝媳用柳条蘸神龛上的水洒放死者,边洒边哭嘱死者:“要喝阳间清凉水,不喝阴间迷魂汤”。
穿青人喜穿细耳草鞋或反云勾鼻花鞋,脚扎青色绑带,穿三节衣,两节袖的滚花边大袖衣,拴腰带,戴大勾耳环,梳三把头。所谓三节衣,两节袖的花衣服。即衣身用青蓝二色的布接连拼凑而成,上节青色至腰。下节蓝色至小腿。衣脚用寸许宽的白布镶边,衣襟镶寸许宽的云勾花边;衣袖的主袖之外套两层活动套袖,一层比一层短,袖口大,外面套肩袖口更大,形如古代武士的护肩甲。每一层袖口均绣有云勾花边,看去如三节连成;衣袖是活动的,有二三层,穿时钉上,翻二留一或全翻于肩上,故有反托肩或外托肩之称。
穿青人原先使用的一种汉语方言“老辈子话”(这种方言现仍流行于贵州的黔南和黔东南地区)已多不使用。但大多数地区还保持着这种方言的痕迹。如“f”变“h”,“ian”变“ie”等,一说话就知道是穿青人。由于穿青先民较早接受汉文化的影响,母语消失,他们的语言已分辩不清,这种“老辈子语”是否是独立民族语言的痕迹,尚未查出确实证据,可能与江西、湖北、湖南通行的汉语方言有渊源关系。如今他们都普遍使用了贵州通行的官话。
穿青人庆祭五显坛的活动,俗称“庆坛”或“跳菩萨”。每年的农历九月至腊月期间,凡是许下愿信或父子、兄弟分家亦或人畜不旺,灾病侵扰的人家都要举办一场跳菩萨活动。以前是三年两头跳,现一辈人多只跳一次,由父亲把“坛”分给儿子,无儿无女的人家不得供奉五显坛。庆坛活动时间原为五天,现简化为三天,第一天起坛、第二天庆坛、第三天收坛,由穿青人中专门的宗教职业者“先生”(或称“道士”)主持。先生有宗派之分,称为“佛家”、“道家”、“佛串道”、“儒坛”等,一般七至十三人为一班,班头称“掌坛师”,每一班都有自己的“祖师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