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皮和二黄哪个大(西皮二黄的由来)
西皮二黄的由来
刘新阳
徽班进入北京后,在北京的戏曲舞台上站住了脚跟,这时汉戏入京又为徽班的演出注入了活力。
汉调,也称楚调、汉戏,也是今天汉剧的前身。她是流行于湖北汉水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与徽戏一样,汉调同样是个历史悠久的剧种。汉调的演出剧目非常丰富,有“汉剧八百出”之说。汉调的剧目构成主要以历史演义小说和民间故事为主,汉调最初以演出“本戏”为主,后来发展为多演“折子戏”。代表性的剧目有《战樊城》、《取成都》、《骂曹》、《醉写》、《祭江》、《祭塔》等。
京剧小百科
本戏与折子戏:本戏也叫“整本戏”,是指包含若干出(折)的大戏,一般一场演一本大戏,而几本甚至几十本的大戏则称“连台本戏”,每天演一本,可连续演许多天,甚至几个月,与连续剧的性质差不多。折子戏是针对本戏而言的,它是本戏里的一折或一出。一般,折子戏矛盾冲突尖锐激烈,表演艺术相对集中,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可看性强。例如,我们把古典戏曲中的全部《牡丹亭》视为本戏,那么其中的“闹学”、“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拾画叫画”等折,均可以视作《牡丹亭》中的经典折子戏。
源于汉调的历史悠久,她的表演艺术同样十分深厚,剧种的行当、分工也比较完备,在汉调中演员角色可以分为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个行当。
汉调的声腔以西皮、二簧为主。有学者认为,西皮来自于陕西、甘肃一带的秦腔,流传到湖北襄阳一带,经湖北艺人改造而成,所以西皮最初也叫“襄阳调”。也有学者根据考证认为,湖北人一般把“唱”字读作“皮”,因这种腔调来源于我国西部的陕、甘一带,所以把这种曲调称为“西皮”,取西部唱调之意。至于汉调中的二簧,是在清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来自安徽的二簧腔加工改造而成。
汉调中的二簧与徽调中的二簧名称虽然一样,但流播区域却各不相同,汉调的二簧属于弋阳腔在湖北发展的一条支脉,而徽戏中的二簧则是弋阳腔在安徽发展的另一条支脉。因此,尽管这两种二簧腔的名字相同,而且,追本溯源她们也都源于弋阳腔,但她们的声腔与板式却都各不相同。
京剧小百科
弋阳腔: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她源于南戏,产生于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弋阳腔与海盐腔、昆山腔、余姚腔并称为四大声腔。弋阳腔一直在民间流布,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到了明末,弋阳腔更获得观众的喜爱,她从依附昆曲到独立创作剧目,已经逐步与昆山腔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在此需要着重强调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来自甘、陕秦腔的西皮属于梆子腔,二簧却是来自弋阳腔,从梆子腔和弋阳腔的归属地不难发现,属于梆子腔的西皮属于我国黄河以北的戏曲声腔,而属于弋阳腔的二簧却属于江南的戏曲声腔,这种因南北融合而出现的“皮簧合奏”实在是汉调发生发展,乃至近代戏曲声腔融合、改进中的创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