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风俗寒食清明(节气民俗清明)
——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
一杯杏花酒,满盏思故人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走过三月的桃花绚烂,走过鹅黄的柳枝翩跹,走过小河的流水潺潺,不知不觉中,时光老人欣然地走进了美好的人间四月天;同时也走进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节。
设计:谢文君
清明是唯一一个成为中国传统节日的节气,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的由来
《历书》如此解释“清明”的由来:“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这些事儿
清明有“三候”
山地上的绿桐林。张旭阳摄
一候桐始华
和风撩动纯白的桐花
一切美好又如约而至
二候田鼠化为鴽
田鼠带走阴冷
雏鸟啼鸣暖春
世间万物向阳而生
三候虹始见
顶天立地的七色光彩
神秘且澄澈
清明与农耕
清明时节正是冷暖空气冲突激烈的时候,势力减弱的北方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空气常常在长江一带交锋,致使江南地区常常“乍暖还寒晴复雨”。
到了清明节气,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清明雨”对植物生长尤为重要,农谚有“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之说。
农民插下春耕秧苗。叶义斌 摄
福州清明习俗
光饼
福州人清明祭扫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一定要带上光饼。光饼相传为戚继光当年抗倭所创,为感念戚继光的功劳,福州人在其忌日,为其供上光饼。
这个传统在福州代代相传,体现了福州人重情重义。
清明粿
清明粿,在福州也称菠菠粿,是清明节福州人必备的传统糕点。
清明粿。池远 摄
菠菠粿的造型比较简单,青绿色赋予它以春天的绿意。外形可用印模压出各种形状,面纹。常见有乌龟、寿桃等。
底垫多采用年糕叶、黄皮叶、龙眼叶等,多是取其香味,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新鲜出炉的时候点上红点,福州传统的做法。
“墓前饮”
扫墓之后,席地而坐,饮宴山间。或集体备食野炊或自携酒菜而食。如王审知墓在北郊,每年清明,王姓后裔举行扫墓活动,为了简化“墓前饮”,大家自带净水和干点。
压纸
在福州话里,扫墓俗称“压纸”。人常常会用“你压纸了吗”来询问亲友是否已经扫过墓。
扫墓时,用石头压上纸钱有重要意义,象征着告诉从坟墓边路过的人:“在此安息的前辈后继有人”。
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
过去,不少人压纸还要点香烛、放鞭炮。现在则践行文明扫墓,不少人以鲜花代替香烛,同样表达了对先人的缅怀之情。
以鲜花代替香烛,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叶义斌 摄
在我国其他地方,扫墓有个忌讳——不为不相识的人扫墓。而在福州,福州人去压纸时总不忘为已故亲人的“厝边邻里”也压上一些纸钱。这个独具闽都特色的习俗,体现了福州人友善、乐施的性格。
折松枝
图源:仓山旅游。
在福州市区及闽侯县一些地方,人们扫墓后,会折松枝带回家,插在家门口或者窗台,以向邻居说明自己家里已经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现在大众倾向于折小点的松枝或者系一条黄丝带等。
近年来福州各陵园倡导祭扫新风尚,用黄丝带代替折松枝。叶义斌 摄
人间四月,梨花风起。
清明,本是我们带着家小回乡扫墓、祭拜先人的日子。可是今年,我们不得不按捺匆迫的归心,暂停回乡的脚步。
疫情之下,我们需要配合政府防疫的步骤,共同做到“非必要不返乡”,支持家乡抗疫。
不返乡,并非遗忘。我们可用“云祭扫”的方式,让心香回故土,慎终追远。
希望身在异乡的你,在艰辛创业的同时,做好防护,保障自身安全,守护家人安康。
远离灾患,世代安康的生活图景,本来就是祖先的心愿。
而祖先们,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了我们心里。
你我深知,生命的终结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节气民俗 | 清明:一杯杏花酒,满盏思故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