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活动总结(我们的节日)
又是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现代人在中秋节这一天习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那么古人的中秋习俗是怎样的呢?古诗词中有很多关于中秋节的佳作,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了。其实苏轼一生中写过很多首中秋诗词,这些诗词渗透着东坡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这些诗词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吧。
古代的中秋习俗
中秋节在中国可谓渊源久远了,但其成为一个正式的节日,则是从唐朝开始的。在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尚没有中秋节风俗的记载,而在唐代,于八月十五日夜赏月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习俗。《开元天宝遗事》有“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的记载,诗人杜甫也有《八月十五日夜月》两首赏月而作的五言律诗。到了宋代,有关中秋节的记载就更多了。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所记颇为生动:
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除了赏月之外,中秋节另一个重要的习俗当然就是吃月饼了。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和宋朝末年周密的《武林旧事》中都有“月饼”的记载。苏轼就曾写过一首叫做《月饼》的诗: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到了明清,食月饼就更普遍了。记载明末宫闱秘事的《酌中志》即云:“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清代富察敦崇所著的记载当时京城风俗的《燕京岁时记》也道:“每届中秋,府门朱第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古人在中秋节这一天还有祭月的习俗。早在《礼记》中就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记载,“夕月”就是在夜晚祭祀月亮之意。明代刘侗、于奕合著的《帝京景物略》就记载了当时祭月的习俗:
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
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
《燕京岁时记》也记载道:
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
祭月的时候还有一个讲究,就是男子不拜,因此清代时京城有谚语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苏轼的中秋诗词
提到中秋节,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大文豪苏东坡的那首千古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戸,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的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为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因为中秋节与月有关,所以词的起首两句就化用了李太白《把酒问月》中的“青天有月能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开始对月的本源性追问。接着词人马上又转而想象月宫中的景象,如今该是何年呢。上阕的后四句表现出作者想要像仙人一样超脱飞升但又眷恋人间的复杂情感。词的下阕由月的阴晴圆缺悟到人间的悲欢离合也一样是自古难以改变的事实。人们无法期待长相厮守,只能够祝福彼此健康长久,“隔千里兮共明月”。
词中所感慨的“人有悲欢离合”和所祝福的“但愿人长久”,都和弟弟苏辙有关。苏轼和苏辙两兄弟感情甚笃,两人从小一起读书,形影不离。但长大之后各奔东西,游宦四方,到此一年已经不见彼此有六年之久。这首词中所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番思念弟兄之情。
不过就在第二年,即熙宁十年(1077),两兄弟就有了共度中秋的机会。熙宁十年二月,苏轼调任徐州知州,苏辙则被南都(今河南商丘)留守张方平辟为签书判官。苏轼到徐州赴任途中路过南都,两人一起拜访了父亲苏洵的老朋友张方平。张方平对两兄弟十分欣赏,当他知道两人已经将近七年没见了,就特许苏辙到徐州待一段时间,这样两兄弟就可以畅叙别情。于是苏辙陪苏轼在四月份来到徐州,打算过了中秋便去南都赴任。中秋之夜,苏轼邀请同僚为弟弟饯行。在宴席之上,苏辙填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哥哥: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被,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子由的词在上阕回忆了去年苏轼在密州(即东武)时写“明月几时有”一词时的愁绪,不料今年在徐州(即彭城)即能兄弟团聚。但苏辙的词在表达欢聚的喜悦的同时,也透露出些许离忧,因为过了中秋节两兄弟就又要离别了。而且恐怕以后两人都如王粲一般,只能分别在异乡,各自登楼怀念彼此了。
子瞻在听到这首词后,想必很是感动吧。他当即和作了一首《水调歌头》,词的小序云:“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城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词曰: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因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輙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末尾两句用了陈登的典故。东汉末年,许汜去见陈登,陈登让他卧于下床而自己卧在大床。后来许汜见到刘备,言及此事,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你毫无澄清天下之志,言语无可采之处,如果是我,岂但让你睡在下床;我会自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卧在地上罢了。东坡在词中表达了功成名遂之后同弟弟一起还乡归隐的愿望。他想象着两人一起醉酒高歌的情景,这时候他们不再空怀澄清天下之志,而是要保有自己的安稳生活,任凭别人像刘玄德嘲笑许汜一样嘲笑他们毫无大志。
宴会之后,两兄弟在逍遥堂外赏月。望着天空中皎洁而圆满的月轮,东坡不由得生出即将离别的感伤,吟出了一首《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千百年来,这首《阳关曲》成为了又一首中秋咏月名作。
中秋之后,子由赴南都赴任,兄弟再度离别。第二年,苏轼在徐州过中秋,写下了三首五言古诗《中秋月寄子由诗三首》。第一首云:
殷勤去年月,潋滟古城东。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徘徊巧相觅,窈窕穿房栊。月岂知我病,但见歌楼空。抚枕三叹息,扶杖起相从。天风不相哀,吹我落琼宫。白露入肝肺,夜吟如秋虫。坐令太白豪,化为东野穷。余年知几何,佳月岂屡逢。寒鱼亦不睡,竟夕相噞喁。
明月依旧窈窕,但人已卧病憔悴。东坡感到自己那李太白般的豪气全无,只剩下了郊寒岛瘦般的哀吟。第二首诗云: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歌君别时曲,满坐为凄咽。留都信繁丽,此会岂轻掷。镕银百顷湖,挂镜千寻阙。三更歌吹罢,人影乱清樾。归来北堂下,寒光翻露叶。唤酒与妇饮,念我向儿说。岂知衰病后,空盏对梨栗。但见古河东,荞麦如铺雪。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
子瞻想象子由在留都过中秋的场景:弟弟与妻子共饮,对儿辈诉说着对哥哥的思念。他岂知道为兄衰病,饮食无味,想要赓和去年的《水调歌头》,却怕太过伤心使心肠断绝。第三首诗云:
舒子在汶上,闭门相对清。郑子向河朔,孤舟连夜行。顿子虽咫尺,兀如在牢扄。赵子寄书来,水调有余声。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回顾坐上人,聚散如流萍。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天公自着意,此会那可轻。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东坡在诗中又怀念了几个昔日同聚而今分离的朋友,回头看到此时同座的朋友,将来也会各自分别吧,这样现在的聚会更加显得珍贵。
没过几日,苏轼收到了弟弟寄来的一首很长的七言古诗《中秋见月寄子瞻兄》。苏辙在这首长诗的末几句写道:
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飞鹤投笼不能出,曽是彭城坐中客。
“南都从事”是指当时任南都判官的苏辙自己。子由在这几句中表达了自己做官后仿佛如同飞鸟入笼一样感到不自由,和去年同哥哥一起在徐州过中秋的快活相比,更有感慨。苏轼也和作了一首七言古诗,在诗的末尾写道: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怳然一梦瑶台客。
苏轼在此处有安慰苏辙的意味,他说你不必因为宦囊贫俭而错过此时的欢乐,因为古往今来对月题诗者又能有几人呢。等到明天早上俗事随着日出一起到来,就会感觉昨宵的欢乐就像一场梦一样。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前一年的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在这一年的中秋,苏轼又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西江月·黄州中秋》: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首两句抒发了多少人生感慨。经历了几番磨难的苏轼,感到世事就如同一场大梦般显得不真实。词人已不复青春,仿佛也到了人生的秋天。下阕首两句言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末两句写诗人孤独的境况,他把盏北望,仿佛在望着北极朝廷,也仿佛在望着远方的亲人。“凄然”两字,可以说是苏轼中秋词中最悲伤的两个字了。
可以说,这些中秋诗词贯穿在一代天才苏轼的人生轨迹中,成为他生命的表达和证明。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都融渗在这些诗词当中,让千百年后的我们能够感受和聆听。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但人生往往有很多必须面对和接受的不圆满,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正是这样的不圆满,让一时的团圆和彼此的思念都显得更加珍贵。这也就是中秋节带给我们的感悟吧。(西安交通大学中文系讲师 中华好诗词第四季擂主、总决赛四强 李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