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桂林规划图(未来桂林是啥样)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随着《桂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正式发布,“十四五”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的桂林发展蓝图被勾画得清清楚楚,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未来5年桂林规划图?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未来5年桂林规划图(未来桂林是啥样)

未来5年桂林规划图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随着《桂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正式发布,“十四五”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的桂林发展蓝图被勾画得清清楚楚。

世界山水旅游名城、世界级文化旅游之都、世界级康养休闲胜地、世界级旅游消费中心、最宜居城市和广西副中心城市……在《规划》中,既有到2035年要力争实现的这些“大目标”,又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目标”,如建设舒适便利的“精品城市”、运行高效的“智慧城市”、和谐共生的“绿色城市”、健康安全的“韧性城市”。这些提法,新鲜、热乎,让人眼前一亮。不仅如此,《规划》还给出了行业、城市布局、城乡融合等方面的具体实施方向。

未来桂林这些很亮眼

在《桂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中,记者注意到了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提法,如建设舒适便利的“精品城市”、运行高效的“智慧城市”、和谐共生的“绿色城市”、健康安全的“韧性城市”,还有振奋人心的“十四五”时期的五个目标以及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

具体而言,在五年间,我市要实现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全面加速、城镇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的“小目标”。到2035年,我市则要实现多个“大目标”,包括:世界级旅游城市全面建成,打造成为世界级山水旅游名城、世界级文化旅游之都、世界级康养休闲胜地、世界级旅游消费中心,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经济发达、城乡繁荣、社会文明、生态良好、城市宜居、人民幸福的最宜居城市和广西副中心城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辐射带动力全面提升。

如何实现这些“丰满理想”?《规划》给出了实践途径。未来的桂林将肩负7大任务,分别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强化城镇化产业支撑能力、全力打造最宜居城市、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及推动内外高水平开放协同。

此外,《规划》中的一些数据也值得我们关注。首先一个就是城镇化率的指数。城镇化率是用来衡量城市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在“六普”时期,桂林的城镇化率仅为38.76%。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后,到2021年末,我市城镇常住人口数量为264.20万人,城镇化率为53.42%。不断攀升的城镇化率,侧面反映了城市发展的速度,以及各生产生活要素在城市日益活跃。但是要看到的是,2021年我市的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64.72%)及全区(55.08%)平均水平。因此,提升城镇化质量,是未来5年中桂林的一个“小目标”。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57%以上,相当于届时全区城镇化的平均水平。

“七普”数据显示,桂林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20.33%,分别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1.63、3.64个百分点。与老龄化伴生的是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减少,全市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0.04%。总体而言,城市对年轻和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口与产业协调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规划》中特别给出了量化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100.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2.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13%。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9张,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个,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数量达到11.6册/人,每25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新建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到100%,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9%,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8%,城市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面积率达到15%,从而让城市与青年同频共振,为青年人才“留桂”创设全方位良好的生活生产条件。

在未来的城镇结构上,我市将加快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多点”的结构布局,即由秀峰区、叠彩区、象山区、七星区、雁山区、临桂区构成的中心城区和与灵川县、永福县的部分融合地区所组成的“一核”;荔浦市、全州县两个副中心城市构成的“两翼”;灵川县和永福县构成的都市近郊区;平乐县、恭城瑶族自治县、阳朔县组成的南部城镇发展区;兴安县、灌阳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资源县组成的北部城镇发展区。各县城所在地中心镇及其他产业、交通条件较好的重点镇构成“多点支撑”。

行业方面,未来的桂林将更加关注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像一些很“潮”的产业,如医美、时尚、电竞等,都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规划》中甚至提出了要在桂林打造世界医美中心、时尚设计之都、国际电竞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会奖旅游城市。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度假、养生产业,做旅居时代的引领者。依托主题街区、公园和大型特色演绎项目,将城市核心区建设成为“优雅时尚、浪漫动感、康泰乐祥”的个性化城市。推出“建筑可阅读”旅游线路、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建成一个可阅读、可漫步、有温度的城市。

对于广大市民来说,未来的生活是否会更便捷,环境是否会更宜人,物质精神文明能否“双丰收”,一直是大众关切的热点。《规划》中多处以“15分钟”为衡量尺度,提出要打造“15分钟生活圈”、“15分钟休闲圈”、“15分钟进绿道”;并且城市建成区路网要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构建45分钟通勤圈。城市车位与汽车保有量之比要提高到1以上,意味着未来“一车位难求”的现象将越来越少。此外,到2025年,我市通过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争将城市建成区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100%消除。

不仅要“埋头深耕”,更要“强强联合”

进入“十四五”时期,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迈入了新阶段。可以看到的是,从国家层面力推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跨界配置更为频繁。这也为桂林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带来了利好。国家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以“两新一重”建设为重点的扩内需战略、广西全面对接大湾区,也为桂林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诸多利好加持下,桂林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这也客观要求桂林不能再局限于低头搞发展,而是要在发展中带上世界眼光和格局,推动内外高水平开放协同发展。

根据《规划》,未来的桂林将从扩大国际化影响力、加快打造桂北城镇群、加强跨区域协调发展三方面入手,全方位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让“世界级旅游城市”名副其实。

桂林是世界旅游知名目的地。想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就必须建立起一张连接世界各地的便捷交通网络。未来的桂林,将实施境外航线倍增工程,加密国际和港澳台地区的直飞航线航班,争取“中途分程权”“第五航权”等政策落地,推动机场口岸53国过境免签外国人停留期限延长至144小时、东盟十国旅游团入境免签停留期限延长至30天,提升机场和火车站的国际化服务能力。同时,规划建设桂林中心城区至阳朔的旅游轨道交通专线、城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畅通机场、高铁站、汽车站、重点景区的便捷高效、无缝接驳的立体交通网络,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国际化水平,营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文化交流平台。

一方面,桂林要不断擦亮“国际化”的身份标签,另一方面,桂林将与周边城市、县区“肩并肩作战”。通过与周边城市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形成便利共享的生活圈,打造产业分工合理、城市功能互补、城乡融合发展的桂北城镇群。

此外,未来的桂林,还将与周边省区实现跨区域协调发展,如打造桂粤湘黔四省区产业合作交流平台,打造集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产业融合于一体的“粤桂画廊”,构建千里国家级特色风光带,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全产业链转移共建“飞地经济”园区和“创新飞地”,推动湘桂运河、怀化经桂林至湛江高铁等一批出省联市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等等。不仅“北联”,也要“南畅”。未来几年,我市将与柳州、河池、贺州等兄弟城市共同开发区域性旅游精品线路。同时,与柳州携手打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与北部湾联动“借港出海”,拓展进出口加工业务。深化与东盟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自治区“中国—东盟”信息港项目建设,建设桂林—东盟开放合作信息平台。一系列合作箭在弦上,将拓宽桂林未来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专家热议《规划》,“甲天下”未来可期

《规划》出炉后,引发了各方专家人士的热议。

研究员、中共桂林市委政策研究室原调研员、《桂林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规划(2017-2030年)》和《桂林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桂林专家组组长王清荣分析说,《规划》的实施,必将对桂林城市功能的提升、行政区划的调整、经济能级的跃迁等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把“一城一都一地一中心”贯穿于《规划》之中,体现了《规划》的系统整体性,体现了对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支撑性。

王清荣着重就《规划》中建设世界级旅游集散中心和世界级旅游消费中心展开了探讨。他认为,建设世界级旅游消费中心是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支撑,而构建世界旅游集散中心则是建设世界级旅游消费中心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提升世界级旅游城市便利度、舒适度和美誉度的重要环节。

王清荣说,构建世界旅游集散中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补齐桂林基础设施短板的过程,是提升桂林城市功能的过程,是进一步完善桂林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更是提高出入境游客满意度和赞誉度的过程。当前,我市已经具备构建世界旅游集散中心的良好基础条件:一方面,桂林有甲天下的山水风光,漓江更是世界旅游的黄金水道,桂林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独特,旅游要素和旅游产品丰富,对境外旅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桂林已经逐步成为集航空、高铁、高速公路、水道于一体的交通枢纽城市,并且还享有游客出入境签证的特殊政策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是给桂林量身定制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唯一性。桂林也将因此得到各层级的大力支持。

对于未来桂林的发展,王清荣建议,要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目标,根据建设世界级旅游消费中心的需要,尽快编制与世界级旅游消费中心相匹配的《桂林世界旅游集散中心(2022一2035年)规划》。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的特殊政策支持,并逐步构建起桂林世界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的支撑体系,尽快实施桂林世界旅游集散中心建设这一重大工程。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修志一直致力于区域、国别和全球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向研究。他满怀憧憬地读完了《规划》并表示,《规划》擘画了“十四五”到2035年远景规划期的桂林及各县区新型城镇化蓝图,振奋人心。王修志建议,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桂林应当抓好三大“融合”,即以人为核心的“人—产—城”融合,以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为导向抓好城乡融合,以市域经济一体化为主基调推动各县(市、区)之间的融合。

他进一步补充说,人是城市(城镇)发展的主体,也是城市(城镇)发展的逻辑归宿。产业和城市(城镇)则分别为人的生产、生活和集聚提供物质及空间载体。长期以来,桂林受制于空间规划及产业战略抉择等约束,人、产、城未能形成有效互动,城市发展水平无法实现质的飞跃。其次,县域城镇化是新一轮城镇化战略关注的焦点,其战略意图和逻辑是以县城、乡镇为中心,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总体看,我市还呈现“大农村、小城市(城镇)”格局,城市(城镇)对农村的带动效应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以更大力度关注新时代的城乡融合议题。最后,《规划》从产业和空间两个维度统筹了大桂林市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考虑到桂林市共有17个县级行政区划的实际情况,县(市、区)际融合无疑尤为重要。换言之,桂林市要充分借助新型城镇化规划这个契机,推动县(市、区)之间要素、产业、空间有机互动,产生“1 1>2”的化学反应。不宜将《规划》简单地指标化,要将其视为重塑桂林市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逻辑的战略契机,励精图治,久久为功。

在“六普”时期

桂林的城镇化比率仅为38.76%。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后,到2021年末,我市城镇常住人口数量为264.20万人,城镇化率为53.42%。

2021年我市的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64.72%)及全区(55.08%)平均水平。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57%以上,相当于届时全区城镇化的平均水平。

“七普”数据显示

桂林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20.33%,分别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1.63、3.64个百分点。

与老龄化伴生的是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减少,全市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0.04%。

《规划》中特别给出了量化的发展目标:

到2025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100.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2.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13%。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9张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个

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数量达到11.6册/人

每25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

新建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到100%

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9%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

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8%

城市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

城市道路面积率达到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