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别称叫什么(合肥简称变肥了)
文 | 静子
如何给城市取简称?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向合肥市委书记建言,称“希望从合肥的历史沿革中寻找一个既能体现合肥文化底蕴,又体现地域特色的简称明确下来。”官方给出的最新回复是已转市民政局研究。
一座城,承载着历史记忆,积累着文化底蕴,见证着发展变迁。仅窥其简称,人们便可读出一种美好夙愿、几分别样特色。比如,广州因五位仙人手执谷穗降临此地的传说而得“穗”称,成都因五代后蜀时期遍种芙蓉而取“蓉”字,南京则从众多古称谓中采撷其一而得名“宁”。岁月流长,人们容易因一字简称而加固对一座城的感性认知。
2021年11月10日,建设中的合肥庐州公园(庐阳区段)一期西区工程。(图源:合肥日报)
单论合肥,其本身就是一座古老的城市,隋至明清时被沿称庐州,故“庐”字这一简称不乏坚定支持者;现代大部分人则热衷遵守语用习惯,多以首字“合”称之。由此看,虽目前尚未发布“官方版”的合肥简称,但广泛出现在媒体报道、政府文件中的“肥”字难免会让人略感不适。
如果说合适简称关乎一座城的内在气韵,那正确读音则关乎这种气韵的外在表达。此前备受热议的“六(liù)安”还是“六(lù)安”就是典型例子。出现在地名中的一字多音,更是考验人们对一方文化的准确理解,诸如“陂”字在武汉黄陂这一特定场域中发“pí”音,而转换空间出现在广州车陂这一区域则念“bēi”。多元的地域背景,孕育多样的文化发音。凡此种种,人们不免发问:地名中的文化苦恼如何破?
综观舆论场,一方主张深挖文化元素、谨遵地域传统,另一派则坚持遵循今人习惯、以简单明了为处理原则。当慢文化遇上快节奏,我们该往何处去?岁月消逝,时过境迁,地名所负载的信息也在无可奈何中消减着。从这个意义上看,减缓地名中的文化流失、尽力保持文化之树长青是关键。“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一句经典道出了文化苦旅的该有走向。
于城市更新中系统性保护有形的古建筑、于文化发展中日常化传承无形的地域符号,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当尽显人们对传统的敬畏与守候。在变更行政区划名称这件事上,有关部门不妨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如此,我们或可以自豪地说:“从简称开始,读懂一座城。”
【作者】 孙文静
南方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