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节的设置意义(前年有女生怒烧横幅)
看到有人发政法大学女生烧掉学校里女生节横幅的图,其实这是前年的事情了,可能是因为快到3.7,大家神经开始紧绷了。
这些年来,高校女生节的一大‘特色’就是横幅标语了,而最能招来争议的也是这些标语,因为给拉横幅的一般都是男生,所以总容易出现各种拿捏不好度的情况。
一个最让人反感的点,就是各种擦边球、带有性骚扰形式的标语,尤其是那些将女生节的来历说成“一日之后变妇女”的,就是毫无疑问的恶俗段子。
很多女生现在开始反感过女生节的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带有恶意的标语和看法,另一方面,也因为高校女生节是一个新兴的节日,定在3月7日,与妇女节一日之差,其实重要的、该过的应该是三八妇女节。
三八国际妇女节从20世纪初开始就出现了,是从抗议、罢工活动演变而来的。当时西方各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经济扩张阶段,但给工人的环境却十分恶劣,工资也极低,这导致了各种抗议和罢工活动。
1908年,左翼女权活动家们在报纸上掀起性别平等大讨论,号召女工们抗议,要求政府成立全国妇女委员会,专门负责女性运动的组织与宣传工作。尽管多数男性党代表对此极为不屑,但最后迫于压力,还是通过了这一提案。
铆钉女工,欧洲女性运动的标志之一
所以说,三八妇女节就是这样一系列欧美女权运动共同促成的节日,而中国首度正式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在1924年。显然中国妇女们也苦于男女不平等已久,所以才能热烈地加入到这一活动中。
之后中共也提出了“妇女解放”,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女权斗士,例如女权主义领袖向警予、蔡畅等,这一时期提出了许多可贵的口号,如“男女教育平等”、“男女职业平等”、“女子应有遗产承继权”、“结婚离婚自由”、“男女工资平等”等等。
而女生节的出现则要更晚,而且它最初是仅限于高校女生群体的,是一个年轻的节日。女生节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最早在山东大学出现,过这个节日的意义,是关爱女生、展现高校女生风采、建设和谐校园。
但是以前的女生节并没有现在这么火热,可能也是网络还没有普及的原因。而等到网络普及了,女生节的意义却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像“一日之后变妇女”这类的恶俗段子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被发现的,大概是在零几年的时候就出现了。
还有把女生节过成各种购物节、情人节,则也有商家炒作的原因。为了促销,商家将女生节的影响扩大,形成了特殊的节日氛围,借用女生节标语这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在上面打出各种优惠活动,力度覆盖全国,几乎能与几大购物节相媲美。
这种外方的加入和刻意推动其实大家都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尤其是近些年来又兴起的“女神节”,也是借用女生节,为了讨好女生消费而提出的。
这种方式能流行起来,除了铺天盖地的推广,其实还包括一部分不喜欢‘妇女’称号的女生,也接受了这种口号,喜滋滋地接受这种奉承式的赞美。
当然,这里不是说女神这个词有什么问题,平日里要是大家这么说也没什么,只是在本命题下,在这个节日氛围里,它没有那么多的诚意,不是别人发自内心的赞美,商家提出这种口号的醉翁之意,其实大伙都清楚。
而为什么部分女生这么偏执于接受‘女生’、‘女神’的称呼,不喜欢‘妇女’这个词,其实说来也讽刺。相信很多女生在小学、初中或者现在,也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脏话——‘三八’。
三八妇女节,这是个很自然就联系在一起的词,它本身代表着那些伟大勇敢的前女权主义者的成果,这样一个原本正能量,或者说正常至极的称谓,就这样活生生被喊出了贬义,也是可悲。
年轻时女性的主体意识和性别意识刚刚要觉醒,却就这样遭遇到身边有意无意的性别污名标签强化,在还没有了解到三八妇女节的意义之前,心里就已经对这个词产生抵触了。这也是很多女性会下意识地反驳说自己不是妇女的原因,即使妇女是指成年女子,不单纯指已婚妇女。
按照官方的节日寓意,女生是一个展现高校女生风采的节日,也是一个开展高品位、高格调的人文活动,其实这就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属于高校女生的校园活动,如果能老老实实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过个普通的节日倒也没什么问题。
但问题是,现如今的(网络)环境之下,女生节被加上了更多更复杂的标签,所以也让人生生品出了些不和谐的味道。比如以消费的形式来过节,将其当做约会泡妞的日子。
就像上面说的那个前年烧横幅的女生,愤怒点就是觉得女生节/女神节之类的节日被过成了给予女生特殊关怀的一天、强调性别福利营销,把女性划分为‘女生’和‘妇女’两个人群,而这些观念,会损害真正的女性利益。
当然话是这样讲,但是提醒大家要争取权利还是要找适当方式,像这种烧的手段是极其不可取的,甚至可以说是纵火了,极容易出意外。
无论如何,希望这次及未来的这类节日,都能以尊重为前提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