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让宝宝一秒入睡(手把手教你五秒之内让宝宝安静下来)

宝宝都是一个个可爱的小天使,可是他们有时候哭闹不止,也会化身为让年轻的爸爸妈妈头疼不已的小恶魔。

教你如何让宝宝一秒入睡(手把手教你五秒之内让宝宝安静下来)(1)

一些新手父母们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和准备,在宝宝哭闹的时候,一般都会手忙脚乱。有时候甚至不仅哄不好宝宝,反倒是自己也被逼得想要和宝宝一起放声大哭了呢。

其实哄孩子这件事情,尤其是哄小宝宝都是有很多技巧的。家里的老人一般对这些技巧把握的比较多,所以能把孩子带得很好。想要带好宝宝的年轻父母就需要多学一些技巧,微博上一则视频就是展示了一种技巧,神奇到可以让哭闹的宝宝在五秒之内停止哭闹。视频是一个节目的节选片段,由撒贝宁主持。

教你如何让宝宝一秒入睡(手把手教你五秒之内让宝宝安静下来)(2)

视频中节目开始五秒的倒计时,一个国外的专家手中用奇特的姿势抱着一个小男孩婴儿,五秒后孩子果真停止了哭闹。后来专家进行手把手教学,首先把孩子以俯趴的姿势,把孩子的双手蜷缩在胸前位置,用自己的一只手托住。另一只手托住孩子的屁股,然后轻轻的摇晃孩子。这样孩子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停止哭泣了。

教你如何让宝宝一秒入睡(手把手教你五秒之内让宝宝安静下来)(3)

网友们被这番神奇的操作惊呆了。他们评论说:“太强大了,这个技能。简直就是老公的必备技能”、“呜呜呜呜呜呜呜宝宝好可爱”、“ 爸爸 请用小本本记下来”,也有网友说这个方法实测有效,还说出了它的原理:“因为一到三个月大的孩子还留有在母体里的记忆,这个姿势类似被包裹在母体里,从而有安全感”。

教你如何让宝宝一秒入睡(手把手教你五秒之内让宝宝安静下来)(4)

新生儿宝宝难免会哭闹,除了饥饿、换尿布等生理上的原因,也有很大可能是孩子的情绪不能平静。这时爸爸妈妈哄孩子效率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会安抚孩子的情绪。主要有几个方法。

⑴包裹法

胎儿在妈妈的子宫里的状态是一种被紧紧包裹着的感觉,这样会给他们安全感。所以家长们可以使用“包裹法”,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母体中的安全感。家长可以使用长宽都在1.5米左右的襁褓,在不妨碍宝宝正常呼吸的情况下,紧紧的包裹住孩子。

教你如何让宝宝一秒入睡(手把手教你五秒之内让宝宝安静下来)(5)

⑵摇晃法

有经验的家长们哄孩子的时候通常都会把孩子抱在怀里轻轻摇晃,而且还有摇篮等东西让宝宝感觉到摇晃。其实这就是摇晃法。因为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和妈妈一起行动。平时妈妈无论是走路、坐着、翻身时都会让宝宝感受到摇晃。所以摇晃的感觉也能给宝宝安全感。

教你如何让宝宝一秒入睡(手把手教你五秒之内让宝宝安静下来)(6)

⑶侧躺法

侧躺这个动作可以安抚宝宝的情绪,给宝宝舒适的感觉。家长不妨在孩子哭闹的时候让宝宝侧躺着。不过家长要注意宝宝侧躺时家长要在孩子身边,以免孩子因为睡着后翻身成为俯趴的姿势而引起宝宝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教你如何让宝宝一秒入睡(手把手教你五秒之内让宝宝安静下来)(7)

⑷模拟声音法

宝宝在妈妈子宫里的时候并不是面对着一片寂静的。他们会听到许多声音。比如妈妈心跳的声音、血液流动的“刷刷”声、妈妈肠胃蠕动的声音还有妈妈的说话声。新生儿的耳膜比较厚,大人觉得比较大的声音可能对孩子刚刚好。所以家长可以模拟这些声音,安抚孩子的情绪。比如使用吹风机、吸尘器、收音机、烘干机的声音,或者在宝宝耳边发出“嘘”的声音。

教你如何让宝宝一秒入睡(手把手教你五秒之内让宝宝安静下来)(8)

⑸预防胀气法

宝宝哭闹也可能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最可能的就是喝奶时出现问题导致胃胀气。。这时候爸爸妈妈需要轻轻的拍打孩子,为孩子“拍嗝”,直到宝宝的嗝打出来为止。家长们应该去找一找孩子胀气的原因,比如奶嘴不合适导致吸入空气等等。

⑹吮吸法

宝宝吃奶是一种本能,所以吮吸的动作也是孩子的一种本能动作。这个动作可以让他们感觉到妈妈在身边。而且吮吸不仅能够缓解宝宝的饥饿感,还会激活大脑深处的镇静神经,从而让宝宝镇定下来,并且感受到满足感。

教你如何让宝宝一秒入睡(手把手教你五秒之内让宝宝安静下来)(9)

⑺说话法

爸爸妈妈在怀孕期间可能就会经常和宝宝说话,而且这些说话声和日常的一些动静宝宝其实都可以听见。所以家长们可以和孩子多说话。不要管宝宝听不听得懂,关键是给孩子一种熟悉的感觉,让宝宝镇静下来。

科学研究表明,一到三个月的宝宝大脑没有发育完全,新生儿在心理上还处于一个胎儿的状态,所以给他们营造一个接近子宫的环境,更加能让他们有安全感,也能很好的安抚他们的情绪。所以掌握一些这方面的技巧,父母就能不用担心宝宝哭闹而手忙脚乱了。从而也能让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成为一个乖乖巧巧的可爱小天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